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休闲思想探析

2016-02-29 02:48张翠爱
文教资料 2015年31期
关键词:古代传统文化

张翠爱

摘    要: 我国的休闲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丰富的休闲思想蕴涵,由对休闲辞源的考察可洞悉古人对休闲有独特而深邃的体悟。回顾中国文学的历程,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文人小品,其中就出现过大量蕴含休闲因子的文学作品,它们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休闲的理解、体验和思考。

关键词: 古代    休闲思想    传统文化

“休”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息止也,从人依木。”《尔雅》解释为:“休,息也。”《易·大有》曰:“顺天休命。”郑注:“美也。”人能在树荫下休息,暂时获得摆脱劳作的自由,也是让人愉悦的美事。从字义考察“休”,可见出“休”无论作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多趋向指人们生命处于一种美好的状态或有向此状态转变的可能。指人类为了基本生存的物质生命活动,也包括精神生命活动,而且偏向指能让人类个体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状态,当然,这种自由是有自我约束、限制的。

从词源学来看,“休”与“闲”本是两个词,它们从产生时起就已经赋予了与人的美好生存状态相关的内涵。因此,今天将它们连起来使用,如果不脱离其原来的词源意,则休闲应当指人的符合道德、法度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休闲”一词在我国古汉语中虽然早已存在,据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检索结果显示有216卷共222个与“休闲”匹配,如《毛诗古音考》卷二曹植“吁嗟篇”云:“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魏书》卷八十三云:“又自夸文章从姨兄,常景笑而不许,每休闲之际恒闭门读书”,《东坡全集》卷三十一云:“休闲等一味,妄想生愧靦。”《十五家词》(卷十八)之清·陆求可《月湄词》(上)中的《惜分飞(春半)》云:“燕燕莺莺,啼向我满院柳眠花軃,昼夜寻花卧春光,一半休闲过。”但是,把它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却是一件非常晚近的事情,是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真正走向反省自我,达到人的自律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选择”①。

我国的休闲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丰富的休闲思想蕴涵,由对休闲辞源的考察即可洞悉古人对休闲有着独特而深邃的体悟。回顾中国文学的历程,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文人小品,其中就出现过大量蕴含休闲因子的文学作品,它们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休闲的理解、体验和思考。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古人如此称颂《诗经》,就可知道休闲思想在其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小雅·六月》云:“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②《国风·汉广》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③《国风》中的许多诗篇,便是人们在辛苦的劳作之余从自然世界中探寻乐趣而获得的休闲。《诗经》除了在歌颂自然、赞美生活的篇章中表达了大量的休闲文化、休闲思想和休闲方式外,尤其值得今人关注的是周朝大夫们认为休闲是治国安邦的重要谋略和准则,据此作为智慧向周王进谏。《大雅·民劳》云:“民亦老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以定我王……以为王休……以近有德……国无有残。”④直接阐述了休闲对于国家兴盛安定、对于百姓的小康之重要。经过两千多年时光的沉淀,我们仍然可以想象远古人们的那一份休闲的美好与雅致。

《周易·说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⑤大意是构成天、地、人的三才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周易》提出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培育了中华民族看着与天地合一、与自然相和谐的精神,使得国人对自然天地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

孔子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让人们真切地意识到即便是在物质极其匮乏的环境中,不以贫穷为苦,泰然处之,从而以获得精神的安宁和平静为快乐,在短暂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生命价值。

《庄子》是体现道家休闲思想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齐物论》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⑥言具有大知大言的人心胸广博,气度不凡,进退有度,身心从容。《庄子·天地》云:“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⑦《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以此退居而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⑧《庄子·刻意》云:“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⑨《人间世》云:“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於耳,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⑩庄子提出了“心斋”的重要概念。“心斋”指人的心志专一,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并进一步做到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达到如此空明的心境,自然便可与道相合。庄子哲学中蕴含追求精神自由的休闲思想。

西汉时期统治者皆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人们的休闲意识亦随之产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司马相如“称病闲居,不慕官爵。”{11}休闲意识已植根于文人的心间。《后汉书·严光传》载:“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12}博学能干的严光与皇帝同学且“帝思其贤”而再三请他辅佐其政,严光有机遇有能力实现“治国平天下”之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但是视富贵如浮云的严光拒绝了皇帝的聘请而归隐垂钓。他这种不趋世俗、坚守节操而固守自我真性的超然性情是向庄子休闲思想的彻底回归。

陶渊明是魏晋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其休闲思想体现在《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记》等作品中(第二章将详述之)。唐宋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兴盛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在这一时期皆呈现出生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其基础上亦形成了灿若星河的休闲文化。唐诗中体现着士大夫们闲适从容、淡泊名利的休闲心境的诗篇比比皆是:“闲中好,尽日松为侣。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闲中好,尘务不萦心。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闲中好,幽磬度声迟。卷上论题肇。画中僧姓支。”{13}词以应歌的文体特征,决定词从产生时起便是以享乐文学、休闲文学的面貌出现。唐宋的大量词论表述了词体娱宾遣兴的休闲文化功能,如欧阳炯《花间集序》云其集目的乃在于“绣幌佳人……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陈世修《阳春集序》云:“公(冯延巳)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者也”;欧阳修《西湖念语》云:“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阵薄伎,聊佐清欢”等。原本便诞生于花间樽前私生活环境之中的词,以个人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文化精英、才智之士在词中投注了有关休闲的人生智慧,映现了他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及在逆境中犹能保持泰然心境的休闲精神和休闲情趣,很值得玩味和借鉴。两宋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尤其宋词的辉煌成就乃是有目共睹的。宋代词人们深深体悟到休闲的妙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可见,两宋休闲词中便蕴含了现代休闲理念的广泛内容,我们徜徉于两宋休闲词,觉得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关爱自己,善待生命,享受休闲的生活。

明清的小说开始描写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和人们的处世态度,体现多样娴雅的生活情趣,而在其他文学样式中,如笔记、小品文、戏曲等亦时有休闲思想体现。如洪应明《菜根谭》云:“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14}“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15}人的心灵在宁静的时候,思路就会变得开阔,思想就会变得通透,而且世事的是非曲直、利害得失亦能够了然于心,它们亦如花开花谢、云卷云舒一样自然。有如此超俗之心境,人自然活得休闲自在。清人张潮《幽梦影》云:“人莫若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16}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是自唐宋以来有意识地从理论层面探讨并论述休闲活动的第一人,其代表作《闲情偶寄》是当时最负盛名的畅销书。作者在该书卷首《凡例七则·四期三戒》中自述:“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之也。……劝惩之意,绝不明言,或假草木昆虫之微、或借活命养生之大以寓之者,即所谓正告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也。”{17}李渔的著作文章在当时已经受到某些人的指责,李渔的友人余澹心(怀)在为《闲情偶寄》作序时就说:“而世之腐儒,犹谓李子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者。”{18}李渔预先就表白此书虽名为“闲情”,可并不是胡扯淡,也无半点“犯规”行为;表面看说的虽是些戏曲、园林、饮食、男女,可里面所包含的是微言大义,有益“世道人心”。其中,“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分别论述休闲环境、休闲活动和休闲方法等问题,“声容部”则阐述了女性休闲观,强调女性的内在美、气质美、自然美可通过休闲培养。李渔的休闲思想和今天的休闲理论基本一致。

注释:

①成素梅,著.休闲学研究的内在本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0:59.

②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325.

③同上,第16页.

④同上,第550-552页.

⑤郭彧,译注.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06.9:403.

⑥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14.

⑦同上,第137页.

⑧同上,第150页.

⑨同上,第176页.

⑩同上,第43页.

{11}(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卷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2006.6.

{12}范晔,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2763.

{13}段成式,郑符,张希复.游长安诸寺联句·永安坊永寿寺·闲中好.北京:中华书局,1960:8925.

{14}[明]洪应明,著.闫盼印,编著.菜根谭.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8:254.

{15}同上,267页.

{16}张潮,著.幽梦影.明清淸言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324.

{17}李渔,著.李竹君,注释.闲情偶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9.

{18}同上,第1页.

猜你喜欢
古代传统文化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