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
摘要: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重要内容,不仅贯穿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而且对整个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古代岁月中,日本和中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日本不仅积极向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制度,并且大规模引进中国文化,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古代日本的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一项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然而,日本却没有吸收并继承科举制度,本论将探讨其原因所在。
关键词:日本;古代;贡举制度
中图分类号:D7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54-02
一、汉文化圈及日本的贡举制度
在历史上,中国古代文化一直深深影响着周边的许多国家,这其中当然包括科举制度。除了有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参加科举考试以外,也有国家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日本最先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却也是实行时间最短的。科举制度具有平等精神,这与日本的贵族传统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冲突,以至于在日本没有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他的周边国家如越南,在1075年至1919年间实行了科举制度,是废除该制度最晚的国家,共持续一千三百多年。在越南的特点是不仅效仿中国科举的形式和制度以外,还依据本国国情添设儒、佛、道三教的考试。
朝鲜也在高丽时代光宗9年(958年)至1894年间设立科举制度,共持续936年,是中国以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完备的国家。
中国、越南以及朝鲜等国的科举制度都得到深入研究,但是东亚另一个重要国家日本曾设立的贡举制度却未被受到重视。不仅有些中国大陆学者认为日本曾设立的贡举制度并非真正的科举制度,甚至一些日本学者都表示认同。唯独少数对古代中日学制有研究的学者,如日本方面的多贺秋五郎、冈田正之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高明士、陈水逢等学者,将贡举制度视作学制的附属制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参考和学习台湾、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陆学者对有关文献的进行查阅与分析,终于将八世纪到十一世纪日本短暂实行贡举制度的历史真相揭开面纱。
于是,作为一种历史存在过的制度,以及律令制国家学子走上仕途的方式之一,日本古代贡举制也如中国科举制一般,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中国的《全唐诗》中,收录有“梧桐叶落满庭阴,闭锁朱门试院深”反映正在考试的场景,有“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放榜后热闹,以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反中榜者得意的心情等。有关日本贡举制度的诗词,在《菅家文草》、《扶桑集》等日本古代诗书中也出现过,虽然与之相关的诗文不多,但也能够由此了解到日本贡举制度。以下,就详细介绍分析日本的贡举制度。
二、日本贡举制度
日本是最早效仿中国科举制度的国家,也是实行该制度时间最短的。日本通过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效仿唐朝科举制度设立了贡举制度,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四科和医、针二科,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秀才科。式部省是掌管选拔和任命官职的部门,由其直接主持贡举考试,在十月、十一月间每年举办一次。能够参加考试的学生分为贡人和举人,贡人由地方诸国直接贡送,举人由天皇临时制举(因临时需要特别招收人才)或由大学寮经过寮试而来。来自大学寮的举人需参加国学考试,内容基本与唐朝科举各科相同,合格后还需地方长官推荐。明经科的考试分别考《周礼》、《左传》、《礼记》、《毛诗》共四题,余经各三题,《孝经》、《论语》共三题,共十题的考试中,通过十题为上上,通过八题以上为上中,通过七题为上下,通过六题为中上。进士科考试“考时务策二条”和帖读(七帖从《文选上秩》中选,三帖从《尔雅》中选)。帖策全部通过者为甲,两策通过及帖读答对六帖者为乙,除此之外都是不第。明法科考试与唐朝科举完全相同,为“试律令十条”,全部通过为甲,通过八以上为乙,通过七以下为不第。
依据“选叙令”之规定,考试合格的人才有资格选拔为官。其中以秀才科最重要,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依次递减。换言之,日本的贡举制在考试科目内容、评判标准依据、等级分配和及第授阶方面都主要仿照唐朝科举制。唐朝考试内容比日本难,选拔标准也比日本高,但日本的贡举制度中贡举者的出身最为重要。
然而,日本实施贡举制恰逢贵族势力上升的时期。推崇平等的科举制度与贵族传统存在不可消除的冲突,因而难以在日本继续下去。自大宝律令颁布,实施贡举制度的一百年中,能够受重用的秀才、明经二科的及第者仅有数十人。十世纪以后,由于贵族涉政、官宦世袭,进士科已经废除,贡举制基本上由贵族控制,并且也不仰仗才学,全凭借资历和名望,一时兴盛的贡举制日渐流于形式和世袭。
十一世纪以后,形式上式部省还在实行贡举考试,但除了文章试之外的科试均已没落。考生均由权贵推荐,应考者几乎无一落选,且落选者可以改判及第,到此贡举制已完全改变。1177年,大学寮被一场大火焚毁,此后并未重建。到十五、十六世纪时,只剩下一具空壳。至江户时代贡举制度全部绝迹。
三、中日人才选拔制度差异
在中国,科举制之所以可以广泛的实行是因为中国的儒家文化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从孔子投身于教育事业起,在中国,无论是怎样的出身都可以拥有获得教育的权利,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就有出身非常低微的,有市井之徒,有外族人,还有曾经遭受过刑罚的。日本社会制定出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贵族、武士与平民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经过学习和训练的只有贵族及其子弟,官吏也只能从这些人里产生,还要考虑家族势力等因素,科举制自然没有了用武之地。
十世纪以后,大学寮教育作为古代日本贡举制的根本,更是越来越被有权势的贵族所掌控。一方面学官世袭,学官家系世代掌握大学寮中主要科目,即纪传、明经、明法和算道等四道的科目的授课职务。另一方面,在大学寮内,藤原氏、橘氏和在原氏等大氏族纷纷设立名为“劝学院”、“奖学院”与“学官院”的“别曹”。这些不受大学寮控制的特殊氏族学舍,不仅为贵族子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更增强了权势贵族在大学寮中的地位,使官学日渐趋于私学性质。加之913年的学制改革和国家颁布的《延喜式》中,又规定只有得业生才能参加国家任官考试,进一步增加普通百姓进入仕途的难度与复杂程度。最终朝廷只有向贵族妥协,导致古代日本的贡举制度丧失其公平选拔人才的初衷而变成一具空壳。
四、结语
中国是大陆文明,日本是列岛的海洋文明,两种文明的模式本来就不同。尽管日本从中国学习和吸收了许多大陆文明,但日本文明的本质并未就此改变。在大陆文化的影响下,日本通过超前的摄取大陆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文化的转型建立了灿烂的“唐风文化”,但是不久,脱离现实的贵族政权开始衰落,日本开始了与中国不同的另一条封建制的发展道路。尽管日本并没有学习和继承中国的科举制,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认“唐风文化”确实对日本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也为日本留下了很深的文化烙印。尽管日本从中国学习和吸收了许多大陆文明,但日本文明的本质并未就此改变。不管怎样,每一个文明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别具一格的一面。日本文明也不例外,它既具有唐风文化的精细和雅致又兼备海洋文明的尚武和野心。但正是因为如此,文明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与多姿多彩。我们在以宏观的眼光来审视和观察各个文明的同时,有时,也可以找准一个切入点,从小处着手,钻进去细心挖掘之后你就会发现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收获。中国由于实行科举制度,学问被禁锢呈一元化,知识分子的文化思想受到很大限制。反观日本由于没有严格的科举制度,学问自由发展呈多元化,知识分子的思想有着极大发展空间。因此,十九世纪当两国遭受到西方文明的大肆入侵时,思想多元化的日本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比思想一元化的中国要敏捷得多。
参考文献:
[1]王新生.日本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3-98
[2]李明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纲要[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79-182
[3]高增杰.东亚文明撞击——日本文化的历史与特征[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06-206,288-312
[4]李文.武士阶级与的近代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35-153
[5]梅棹忠夫.杨芳玲译.何谓日本[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5-37,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