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研究

2016-02-28 21:02:28芒市广播电视台云南德宏6784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言交际言语行为新闻

闫 蕾(芒市广播电视台,云南 德宏 678400)



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研究

闫 蕾
(芒市广播电视台,云南 德宏 678400)

摘 要:在人类的生活过程中离不开互相的语言交际,言语行为人类使用语言达到有效交际的手段。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汉字历史更是博大精深,不同的词语和汉字有着不同的含义,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重新组合又有了新的语言性质。因此,言语行为可以归类成人类日常生活行为的一个类别,同时言语行为也是人类的目的性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言语行为;语言交际;新闻

一、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按照“言语行为”理论,任何言语都是言说者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体现,新闻言语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与普通言语一样也是新闻言语发出者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体现。因此,新闻学界和业界公认的“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客观和真实。

(一)易读性规则

通常,新闻能否在第一时间使读者产生深厚的兴趣,这就要看新闻在语言措辞上是否通俗化、生动化,是否能让更多的人不费力地接受这个信息,易于理解。

(二)受众需要准则

这需要新闻有足够的受众存在,并且这些受众的信息、文化程度以及价值观可以互相交流。还有就是新闻所涉及的内容是受众群体所需要的,而不是夸夸其谈。

(三)话语权准则

新闻言语行为的履行者首先要有被公众承认的专业的执行能力,如果缺少公众的威信,信息资讯就缺少有效公信力,新闻就难以造成影响,难以进行传播。很多时候会有披着新闻外衣的软广告出现,那是不能构成新闻言语行为的。

(四)伦理准则

从本质上来说,新闻言语还是要有一定正确的措辞手段以及方法,避免在严肃的环境下采用戏谑的修辞手法,以免与读者看到新闻时所产生心理环境相悖,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舆论争端,也不要在喜庆欢快的环境下使用不恰当的生硬、教条的语言来破坏整体气氛。

(五)信息源准则

新闻言语中所采用的信息数据要经过权威认证,切记不可随意引用,以免对读者造成信息误导。新闻言语行为中所发布的信息要包含信息源,确保其真实性、有效性、科学性,同时让公众知道信息来源所在。

(六)第一时间准则

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标志,新闻言语行为通常是事件发生后及时发生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新闻也叫做“匆忙中的真实”。因此,新闻播报在后期显现出的文字、措辞的错误往往是正常的,或者说是很难规避的,因为这就是追求即时性而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而读者在第一时间接收到这些即时信息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注意了题目,对具体内容不求甚解。这就表明在新闻言语行为中,文章标题精确、严谨的措辞还是十分重要的。

(七)内容客观准则

新闻语言中所说的话必须真实可靠,是最新事件或者事件变化的即时信息的阐述。新闻不像小说,可以无限幻想,新闻是严谨的、严肃的、真实的、客观的,容不得半点幻想。

新闻语言不但要阐述事实,也要求在新闻言语行为中的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不掺杂个人的看法和恩怨,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稿的撰写,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或者有着强烈代入感的语言。新闻是客观和主观并存的,或者说它就是主观的,有时可能是在事实上掺杂了主观的看法,那也不会是撰写者的本意。同时,为了保持新闻的原有客观性,哪怕这则新闻并不符合撰写者的实际需要,但是对公众有所裨益,也要报道出来。

(八)媒介开放准则

新闻言语行为必须是在开放性的媒体传播平台上发布,接受公众舆论监督,扩散快、范围大、受众广。那些在文件、汇报中的言语行为,即使说的是某种事实,也不能称之为新闻言语行为。

二、当代新闻语言存在的弊病

(一)语言程式化、框架化

从开始的提要到最后的收尾,整篇新闻稿空话套话连篇,语言生硬空洞,缺少灵动感,将自己摆在一个制高点上对民众进行生硬的说教,毫无营养可言,让读者心生厌倦。一直以来,如何将新闻稿写得生动,贴合大众,同时也不失新闻的真实性、严肃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增加报纸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的根本所在,只有写得生动且柔和,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文笔机械,措辞生硬,整体内容看上去一马平川且像批量化生产的新闻文章,是让人提不起兴趣来阅读的。这就要求当下要极力克服新闻语言一直以来俗套生硬的现象,如今的新闻语言应该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新语言,让读者乐于接受,而且在阅读之后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运用大众通俗的语言,生动形象,使读者富有阅读热情,让读者感觉亲切真实,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冗长乏味,可读性差

有些新闻洋洋千言,内容冗长繁琐,语言枯燥乏味,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要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能用短句的,决不用长句,能用简单句的,决不用复杂句,尤其是冗长拗口的复合长句更是新闻语言的大忌。过多的从句和修饰成分会大大妨碍受众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使他们无法一口气读完并快速理解,需要不断回头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对句子作分析才能获取全部信息,这样的新闻语言是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具有可读性语言的。新闻应该简洁平实而富有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具有感染力。对新闻事实的准确理解和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克服新闻语言冗长乏味的基础,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第二个字,要有惜墨如金的心理,以一当十的愿望,删繁就简的功夫,标新立异的诉求,给读者打下深刻的思想烙印,让读者一看就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歧义。

三、结语

当下我国的整体新闻传媒语言环境还存在较多的弊端,经常会使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不必要的争端或者误解。但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过以上对新闻言语行为和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的深入研究,就能够将我国新闻语言中的现有问题显现出来。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新闻语言概念与先进知识,在新闻语言的应用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深化,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启新闻言语行为研究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6.

[2] 胡范铸.中国新闻语言研究范式的若干思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116-123.

[3] 郑立新.试论公文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0-123.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36-01

猜你喜欢
语言交际言语行为新闻
播音主持的语言交际及情感表达探析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4:34:10
如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灵活运用影视材料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2:47:41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38:06
如何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英语的语调功能浅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6:39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41:16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23:30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5:15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8: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