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广东民声热线》直播节目运用的探讨

2016-05-23 07:53:14胡志慧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广州510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微博广播

胡志慧(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000)



新媒体在《广东民声热线》直播节目运用的探讨

胡志慧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广播与新媒体应如何融合?近年来,《广东民声热线》直播节目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选择以互动为主的广播节目为切入点,运用新媒体技术,探索着广播节目的“互联网+广播”模式,以期赢得更多的受众和自我发展空间。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广播”;微博;微信;广播节目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广东民声热线》节目是一个由主持人、嘉宾及听众一起参与的互动节目,其节目自身就具有互动的天然特质和优势,比较适合与新媒体融合。《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广播类节目)近年尝试运用新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技术,选择以互动为主的广播节目为切入点,探索广播节目的“互联网+广播”模式,有效地拓展了传播渠道,提升了传播效果,扩大了广播受众群。

一、运用网络媒体技术,推出《广东民声热线网》《荔枝网》民声节目版,搭建广播新平台

广播媒体单向、线性传播的特性,使很多受众喜爱的内容无法重复收听,造成广播媒体资源的浪费。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大量的音频资料可以被存储,广播变得可被“保留”,并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另外,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性较差,这也是广播节目的短板。而网络技术提供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受众不但可以收听收看各种信息内容,而且能够通过网络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与传者或其他受众产生互动。由此可见,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可以优势互补。

《广东民声热线》节目设计和推出了《广东民声热线网》和《荔枝网》民声热线节目版。在节目播出前,在网上进行节目预告、推广宣传,积累听众,并广泛收集热点话题和受众的观点、想法等;在节目中,受众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场主持人、嘉宾沟通互动;在节目后,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整合网页,从而产生二次传播。另外,还设有网友反馈,收集受众的意见、评论等。通过上述的网络建设和运用,拓展了传播新渠道,扩大了广播受众群。

二、运用微博,构建互动平台,扩大传播

微博是以网络、移动设备、操作软件为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并朝着文字、图片、音视频合一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广播靠声音传达信息,互动性较差。140字的微博空间进入广播后,构建了互动平台,使传受双方在线上线下都能够方便、快捷、有效地沟通互动,同时微博平台还可以产生二次传播。

《广东民声热线》节目运用微博传播的做法是:在节目播出前,进行节目预告宣传;在节目中,受众可以随时对广播节目发表评论、观点,并与主持人实时线上沟通互动;在节目后,可以线下反馈。此外,微博平台还可以进行有效的二次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

三、运用微信,延伸互动平台,扩大广播受众群

微信是一个通讯工具,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是一个社交平台,可以通过“摇一摇”与陌生人交友,支持实时对讲和最多200人甚至更多人的群聊。对于广播节目来讲,微信的免费语音功能可以让受众用语音参与到广播节目中。微信也可以发送图片和文字,操作上比微博更简单,内容比短信更丰富。

《广东民声热线》广播节目推出微信公众平台(公众账号),主要有实时交流和消息发送功能,同时对用户信息进行自动回复。在节目播出前,运用微信发送节目预告宣传。在节目中,收集受众反馈信息,而微信公众平台相关的广播节目资源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引入公众账号后,具有一对多的传播能力,这种服务优势是微博难以达到的,极大地扩大了广播受众群。此外,还可以在节目进行时,根据节目内容,随时接入来自微信等新型传播渠道的投诉、精彩点评和互动参与等,增强节目的“颜值”和“磁力”。例如,去年底在某民生热线节目中,在播有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将“小孩入学与计生证挂钩”的记者调查报告时,导播接到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某受众对这一现象的精彩评论,于是,导播适时将这一问题投诉和点评接入节目,与当时的节目谈论话题融为一体,各方素材配合得非常默契,收到了良好的收听效果。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优势互补共赢的结果,新媒体可以使传统媒体得以“重生”“复活”,而传统媒体又反过来反哺新媒体,推动新媒体的茁壮成长。

总而言之,《广东民声热线》广播节目在制作的每一个阶段都可结合新媒体。如下图所示:

广东民声热线节目与新媒体结合

四、结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走融合之路已成当今业界的共识,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探索、实践,完善广播节目的“互联网+广播”模式,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提升传播效果,以期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昌虎.广播互动节目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广播,2015 (3):88.

[2] 宋婧婧.浅析互联网时代传统广播电台的转型[J].中国广播,2015(7):39.

[3] 余素琳.浅谈广播运用微信与微博的方法——以广东电台部分节目制作为例[J].中国广播,2014(11):69.

[4] 陈菲.广播节目与“微力量”的策略性融合[J].中国广播,2013(11):44.

作者简介:胡志慧(1962—),女,广东广播电视台编辑(中级),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04-01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微博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航天控制(2020年5期)2020-03-29 02:10:28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3:08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8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7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9:04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1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河北遥感(2014年4期)2014-07-10 13:54:59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04
神回复
意林(2013年15期)2013-05-14 16: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