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晨晨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8)
浅析“媒介情境论”语境下政务微信的影响
余晨晨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
摘 要:近年来,微信政务民生公众号(以下简称政务微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务微信。本文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理论基础,沿着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新价值的思路,对目前中国政务微信的传播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政务微信;“媒介情境论”;社会行为;政务传播
自2012年8月17日,“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以来,微信已从单纯的移动社交媒体发展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据调查,有80%的微信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近年来,政府部门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纷纷开通政务微信。腾讯发布的《2015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8月底,政务民生微信公众号获得翻倍增长,新增4.3万个,达到83641个。[1]由此可见,如今政务微信已经成为政民互动的智能化平台,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基础,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等理论去粗取精再融合的成果。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注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交往,把生活比作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舞台上扮演着角色,人们根据所处的场景不断地变换角色,寻找合适的行为,[2]会出现“前区”行为和“后区”行为。而麦克卢汉更加注重媒介在大众传播过程的效果,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信息。梅罗维茨对两位大家的思想进行糅合,提出了“媒介情境论”的观点。梅罗维茨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
笔者认为,政务微信的出现造就了一种新媒介,它颠覆了传统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方式,改变了政务信息传达渠道。政务微信作为新的媒介,被微信用户所接纳的同时新的情境孕育而生,进一步改变了受众和政府沟通办事的行为,进而产生了新的价值。
梅罗维茨的情境论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换。政务微信的出现构成了社会管理的新途径,形成了一种新的情境。并且微信将私人情境和公共情境合并,改变了政务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强调人际传播中的私人情境的构建。
(一)个人与组织的人际传播情境
政府组织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实现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双向渠道的传播。除了实现政务微信向用户推送信息的一对多的传播外,也实现了政务微信与用户之间一对一的双向人际传播。用户与微信公共平台之间可以达到近乎100%到达率的精确交流,在理论上实现了零时差,无距离的精准互动交流。一对一的人际传播情境也使得政务微信与用户之间具有高度的私密性。一方面,用户主动关注政务微信公众号才能接收到推送的消息,避免了不良信息的骚扰;另一方面,政务微信让政民沟通交互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和私密性,更有利于微信用户反映真实情况、实行权力监督。
(二)个人对个人、群体的人际传播情境
微信用户接收到政务微信推送的信息后,既可以转发给好友又可以通过微信群聊进行第二次传播。微信主要实现的是基于熟人圈子的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模式,用户将政务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转发给自己的微信好友,实现小范围信息的有效传播。
同时,微信也推出了微信群聊功能,微信群聊人数现在最多达到500人。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群聊的方式对政务微信内容进行传播,实现个人与群体之间点对面的人际传播。把有效、便捷的政务信息传递给一群有共同需要和兴趣的人,扩大了政务微信的影响力。
(三)朋友圈中的人际传播情境
朋友圈是一个被限制的公共情境,虽然朋友圈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但由于微信好友数量限制,传播活动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影响,只能说形成了个人对群体之间的双向人际传播情境。但这并不妨碍朋友圈成为微信用户分享政务信息的平台。微信用户对政务信息进行“评论”、“赞”、“转发”的过程形成交叉重叠的人际传播情境。根据调查,接近一半活跃微信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好友,利用朋友圈可以达到进行二次、第三次或者更多次的有效传播。
“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这是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的观点之一。政务微信成就了“指尖上的政民对话”,开辟了政务公开新渠道,成为网络问政新平台,让受众问政行为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一)受众行为的改变
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重构了时间和空间,地域已经消失,新媒介构筑新的场景,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空间尽情交流。政务微信让用户和信息摆脱了时空限制,用户“不在场”也可以随时接收到政务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意处理这些信息。
政务微信的全流程便捷式线上办事服务功能让用户只需要轻轻地动一下手指,就能完成信息查询。政务微信便捷的服务和优化的工作流程,使用户不再受政府部门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高效快捷办事。
(二)政府“前区”行为和“后区”行为的转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问政渠道十分狭窄。政府以“公告栏”的方式单向度地向公众传达信息,这种传递方式往往让政府表现出过于严肃的“前区”形象。并且公众很难接触到政府的“后区”行为,公民的意见很难传递给政府部门,往往只能通过上访这条路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问政形式使得政府办事效率低,同时严肃的形象和狭窄的问政渠道拉开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
政务微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民意见难以表达的问题,实现了“上网不上访”的新问政渠道,也让政府的“后区”行为走到“前台”。一方面,用户订阅政务微信公众号后可以定期接收到各种政务信息,政府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另一方面,政务微信提供掌上办事的功能,实现了私密化、互动化、个性化服务。新的政府服务模式让原本应该在“后区”行为的政府职能出现在公众领域范围内的“前台”行为里,并接受公众的监督。
(三)政府“中区”行为的出现
政府的“后台”行为已经表现在公众视野的“前区”行为中,政务微信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种新环境,于是形成了“中区”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过于严谨的内容已经不再受到受众的喜爱,并且微信平台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覆盖面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屏障。所以,政务信息的选择需要在信息内容的质量和风格上下功夫,改变以往政府发布信息时过于严肃和严谨的“前区”行为。
改变“前区”行为的同时,又要防止过于放松的“后台”行为暴露在公众面前影响政府的权威性。所以,政务微信在内容选择上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不失权威性,以良好的“中区”形象展现给公众。
除了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区”行为,与公众的交流沟通的服务中也存在着“中区”行为。政务微信已经成为公众解疑纾难的平台,面对公众的咨询、投诉和举报,除了自动回复外还有人工回复。在人工回复的时候,政务微信客服要以朋友之间平等、友好的交流方式与公众沟通,但是为了维护政府权威又不能完全把朋友之间随意轻松的“后台”行为完全显露出来,而是以友好性和权威性融合的“中区”行为展现出来,达到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真正做到连接民众、服务民众、落实政务办理。
梅罗维茨认为,人们的行为随着场景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也形成新的价值观。
政务微信的出现,在政治改革、社会治理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形成了新的传播情景,让“不在场”的人也能随时随地接收到政务信息,成为平民问政的新渠道,让公众表达意见的途径更多元化、更自由顺畅。第二,政务微信实现了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从管制型命令服从式的单向关系政府转变为双向互动式的服务型政府,大大地改善了政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执政。第三,形成新型监督平台。政务微信让政府阳光执政。微信的互动性让人人都能成为记者,在第一时间对政府各项工作提出建议,发表自己的看法;随时随地通过政务微信对这政府工作进行监督。
微信与政务的结合,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政务微信促使现实地域消失,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零距离”亲密接触。政务微信有利于政府部门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更好、更快、更多地为民办事。其实,政务微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还可以做出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进一步打造阳光型、服务型、智慧型政府。
参考文献:
[1]2015年“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DB/OL].腾讯研究院,http://tech.qq.com/a/20151216/047691.htm,2015-12-16.
[2]马芝丹.媒介情境论视野下微博传播行为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王玥,郑磊.中国政务微信研究:特性、内容与互动[J].电子政务,2014(1):66-77.
[4]李冠辰.我国“微政务”管理问题研究——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36-40.
[5]徐姗.从媒介情境看微博与微信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4(07):207-20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288-02
作者简介:余晨晨(1993—),女,广东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