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
(重庆交通广播电台,重庆 400015)
当广播媒体遇上“急事”之后的应对
——突发事件下广播媒体的应急思考
王 怡
(重庆交通广播电台,重庆400015)
摘 要:在近来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突发事件中,广播发挥了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其反应迅速、报道灵活。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下究竟具有怎样的优势?如何利用优势发挥广播的更大影响力?本文分析了广播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广播媒体如何应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广播媒体;传统媒体;报道
国务院在2006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如下定义: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在这其中,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和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突发事件的特性决定了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更为急迫,因此,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突发事件报道就应该具备更高的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
纸媒是广大受众最为熟悉的传统媒体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竞争,纸媒虽能进行详实的深度报道,但纸媒深度报道优势仅仅停留在生产阶段,到了传播阶段就不再具有优势了,而传播或者说渠道的优势对于媒体而言至关重要——由于纸媒存在着互动性差、应急反应慢、不能满足受众对突发事件及时知情的劣势,2010年,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通过网站宣布,当年12月31日将发行美国版期刊印刷版的最后一期,全面转向数字版。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纸媒,在重压之下转型,预示着纸媒在劣势上的短板越来越明显。
1990年,由图西族难民组成的反政府集团——卢旺达爱国阵线从乌干达入侵至卢旺达北部,企图推翻由胡图族领导的政府。在当地媒体和电台的煽动下,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惨死,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消失。时候,军事专家分析:正是纳希马纳、巴拉亚戈威拉同尼格兹合作,利用其控制的电台在种族屠杀中煽风点火,指导了极端民族分子进行种族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无不显而易见地表明,广播在极端情况下的巨大能量。
新时期,同样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经历了80年代初电视媒体的冲击后,由于广播实用、实时、方便、亲切的特点,加之汽车产业在中国的兴起,20世纪的90年代末,又开始逐步焕发活力。截止到2004年9月,全国共有广播电台1900多家,广播节目1933套,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21%。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2011年进行的全国广播电台听众收听状况联合调查显示,全国有4.9亿人收听广播,占全国4岁以上人口的40.9%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受众对广播的“大、多、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窄播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随之便产生了“新闻”、“文艺”、“音乐”、“经济”等不同类型的主题频率,其中“交通”频率更是独树一帜,在市场旺盛的需求下越办越火,广播媒体重新焕发了活力。
在突发事件面前,广播具备 “快捷、方便、随时随地收听”的播出特点。以交通广播为例,全国各地的交通广播在当地往往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在处理与交通有关的突发事件时,总能在第一时间发挥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和积累,找到了以下的特点:
(一)快速传播,第一时间播报情况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灾害性或破坏性,能对群众而言是猝不及防的,因此很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形成社会恐慌,带来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方面的危机。而广播因具备灵活快捷的播出特点,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新闻的热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重庆交通广播在地震发生后的半小时内播出了有关地震源、地震情况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启动“关注汶川地震灾区”特别节目,对抗震救灾情况、全城募捐救灾等进行了全方位直播报道。截至5月23日,连续直播236.5小时。此外,重庆交通广播还与四川、唐山、银川等全国交通广播互动共享信息,及时平复受众的疑惑,消除紧张恐慌感。
(二)深入接近:现场连线增强现场的感染力
2006年12月28日“800里大营救”,重庆交通广播在接到求助热线后当即中断原有节目,滚动直播路面求助信息。由于搭载患者的出租车司机从万州前往主城,不识路,交通广播在发布求助信息后,立刻得到300多个热线电话的支持,通过警方、医院、沿途市民的参与,利用热线电话建立起了空中地图,实时导航,让迷路的出租车顺利抵达主城大医院,抢救了从万州紧急转院的一名腹腔大出血市民。出租车司机鄢代平事后也被推选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在此事件中,市民在直播中的道路指挥、民警在沿途的开道情况介绍、记者在医院发回的急救情况报道,增强了现场的感染力,凝聚了受众的公益心、责任感。
(三)澄清谣言,发布真相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报道事件信息,是媒体负责任的重要表现。对于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误信谣言,从而稳定人心,调动公众积极投身抗灾救灾,具有重要意义。谣言总是在信息渠道无法畅通或者是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具有先天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快速准确地向社会传递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信息,有效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
2004年重庆天原化工厂突发氯气泄漏,一时间,市民恐慌谣言四起。广播在事发后一个小时紧急发布了化工厂领导、专家以及市政部门的权威信息,起到了稳定人心的重要作用,避免了其他次生人为危险的发生。
(四)正确引导,疏导交通
2007年7月17日,重庆主城突降大雨,8小时连续不断的雨量让主城多个低洼地带积水,重庆南岸区上新街还因突发水流卷走市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播通过对市政、交巡警、市民、商圈等信息采集,及时疏导交通,避免了城区造成更大拥堵。此外,广播媒体几乎每天都会播出市民的通行求助信息,其主要内容都是“车上搭载重病患儿”、“车上有重病患者”请求过往车辆避让等,交通广播总能在此时
实现空中“调度”交通。
(五)发挥协调功能
突发事件发生后,身处事件当中的民众需要帮助,在报道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
虽然广播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具备以上的优势,但更应利用优势发挥广播更大的影响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突发事件。由于突发事件涉及的范围广,牵涉的机构多,如何客观正确地进行信息发布,做到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媒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储备。
第一,注重快捷报道背后的权威和深入性。广播以迅雷之势快捷播报,以其传播快捷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往往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如在报道时间的维度上较为突出、较为全面;但也有着天生的顽疾,如报道不够深入、不够透彻,这为传统媒体在与之竞争中提供了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毕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还是“内容为王”。应该更多注重快捷报道背后的权威和增加深入报道的内容。
第二,让记者、主持人掌握突发事件应对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学法守法,注重保护被采访者的人权。在广播新闻报道中,仍存在对突发事件不知如何应对的情况,不少突发的刑事案件,主持人、记者在采写新闻或者即时报道时,往往只注重了信息的快捷,忽略了与警方配合的“策略”或法律原则,导致了部分有价值线索的泄漏,或者伤害了“爆料人”。
第三,不渲染现场的状况,客观冷静进行信息播报。2002年5月25日,台湾华航空难,在随后的媒体报道中,有当地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惜直接播出未经处理过的灾难现场视频,并由记者在现场录制遇难家属的同期声播出,导致当年不少电视观众心灵蒙受巨大刺激(源自《给大陆同胞的一封信》)。
第四,实时舆论监督,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综上所述,在近来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突发事件中,广播发挥了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仍旧要认清优劣,方可在信息传播中做到全面权威,为打造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做出应有的努力。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