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片的选题、制作与传播
——以《劳动铸就中国梦》为例

2016-02-28 21:35卫姚伊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卫姚伊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政论片的选题、制作与传播
——以《劳动铸就中国梦》为例

卫姚伊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摘 要:政论片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理论色彩的电视纪录片,宏大的叙事方式和鲜明的思辨论证是其最大的特点。但是近日热播的《劳动铸就中国梦》打破了这一传统特点,平民化的叙述视角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该片在阐释政治主题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实现了政治主题的艺术化表达。本文以《劳动铸就中国梦》为例,分析其在选题和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

关键词:《劳动铸就中国梦》;政论片;选题;制作;传播

一、成功的选题

(一)政治需求是首要需求

从语义上来理解,政论片中的“政”是指蕴含某种政治寓意,“论”是指论证和评论。“政”决定了政论片主题的宏大——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论”决定了政论片的目的——阐释和评论某一政治主题。这直接决定了政论片的选题首先要满足政治需求。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层面对“中国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劳动铸就中国梦》进一步阐释了“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的深刻道理。一句话,《百年潮·中国梦》阐释的是“中国梦是什么”的政治主题,《劳动铸就中国梦》阐释的是“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主题。这两个主题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主题对“中国梦”的阐释都是不完整的。

(二)受众需求是根本需求

好的选题要满足受众的某种需求。正如传播学家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一书中提出的:“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期望,即大众媒介和其他信源(的期望),它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其他活动),结果是需求的满足,和其他或许大都是无意的结果。”[1]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能够满足受众某种需求的信息更容易实现传播效果。政论片想要实现某种特定的传播效果,在题材的选择上不能忽视受众的需求。当下的中国弥漫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致富不是靠劳动,不是靠积累,每个人都渴望一夜暴富。人们贪图享乐,不愿意吃苦,甚至看不起能吃苦的人,钱生钱被看作是致富的捷径。这样的价值观无疑是危险和错误的,我们急需传递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正面回答:劳动,唯有勤勉踏实地劳动,才能托起一个又一个致富的梦想。

由此可见,《劳动铸就中国梦》在选题上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在满足政治需求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求,只有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二、生动形象的传播内容与故事化的传播形式

优质的传播内容是传播效果的保障,恰当的传播形式促进传播效果的实现。下面,本文着重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两方面总结《劳动铸就中国梦》的传播特点。

(一)生动形象的传播内容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它是传者和受者进行意义协商的平台,[2]它直接体现和表达传者的意图和目的。但是受众也不是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有在传播内容易于被受众接受和认可的情况下,才容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同其他严肃、重理论的政论片相比,《劳动铸就中国梦》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认可。具体地讲,这种生动形象主要是指片中刻画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形式、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劳动者形象。

1.多种多样的劳动形式。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认为,《劳动铸就中国梦》紧跟时代步伐,全面勾勒了新形势下多种形式的劳动交织组合的画卷,充分肯定了不同形式的劳动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所起到的作用。[3]

虽然劳动形式千千万万,行业不同其特点也不同,但是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我们既要肯定快递哥的这种体力劳动,也要赞扬航天工作者的这种脑力劳动,同时又要鼓励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事艺术创作的创造性劳动;既要赞扬开凿红旗渠这种艰苦顽强、开山凿岭、富有传统和典型意义的劳动,又要鼓励华为这种在通信科技领域开拓创新,获得大量专利授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最大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现代劳动;既要赞扬以陆青、张利等为代表的坚守在传统行业的劳动,又要鼓励马云这种转战新兴互联网经济的劳动;既要赞扬以何海美、冉志平等为代表通过自己勤奋努力换来成功的个人劳动,又要鼓励以原公浦、张晞等为代表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劳动。《劳动铸就中国梦》刻画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形式,肯定了各行各业取得的劳动成果,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2.各种各样的劳动者形象。与其他政论片相比,《劳动铸就中国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普通人中找典型,以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经历为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不同劳动者的形象。在《劳动改变命运》这一集中,除险队长任羊成用几十米的大麻绳吊在山崖上,排除可能崩坍的岩壁,为修渠扫清障碍。由于长期吊在一根绳上,任羊成的肚皮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是有无数个“任羊成”才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劳动创造财富》这一集中,陶华碧这个出生在贵州省偏僻山村的普通人由刚开始靠卖米豆腐为生,到后来用塑料布和废砖头搭起一座简易的小餐棚卖凉粉和冷面,再到今天拥有数千名员工,成为一个年销售额达40亿元的大企业的掌门人。从一个家庭妇女到坐拥亿万家产的企业家,“老干妈”陶华碧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也依靠自己的肩膀托起了他人的致富梦想。在《劳动缔造幸福》这一集中,冉志平这个出生在山西省偏僻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靠找亲戚借钱读完大学。面对家庭的窘迫,这个农家青年决定进城打工来贴补家用,从刚开始睡天桥、睡火车站,没钱坐公交,一天只吃一块钱的大饼,到后来进入餐饮业由传菜员做到服务员、领班、主管、副经理再到分店总经理。冉志平这一路的成绩都是凭借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付出换来的,他用自己勤奋踏实地劳动换来了家人的喜悦与幸福。

《劳动铸就中国梦》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劳动者形象,尽管这些形象千差万别,但是每一个人的财富都是靠辛苦付出换来的,每一个人的梦想都是用辛勤劳动实现的。中国梦就是由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梦想汇集而成,个人的努力与成功最终造就了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复兴。

(二)故事化的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指的是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的实现。同样的信息,传播形式不一样,取得的效果就相差甚远。所以,在传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习惯,选择便于受众接受的传播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传播形式而言,《劳动铸就中国梦》最大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手法,采用了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再加上平民化的视角更符合互联网时代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劳动铸就中国梦》平均每一集有六到七个故事。它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又通过评论的方式对每一个故事做一个点睛之笔的升华,遵循由人引出故事,由故事引出劳动,再从劳动回归到人的叙述线条,过渡自然、意义深刻。该片摒弃了生硬的说教方式,采用娓娓道来式的诉说方式,深入人心、直击心灵,让每一位受众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启发、产生震撼、得到鼓舞。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劳动铸就中国梦》在选题、制作与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这其中有些是与其他政论片相同的特质,如首先要满足政治需求。可以这样说,每一部政论片都蕴含了某种特定的政治诉求在里面,《劳动铸就中国梦》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该片也表现出一个新的特征:特别重视受众的作用。这表现在两点:一是在题材的选择之初就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把政治需求和受众需求结合起来。离开了政治需求谈受众需求就不是政论片,离开了受众需求谈政治需求政论片就是空壳。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政论片特定的传播效果。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尊重受众的接受习惯。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受众,互联网时代下的受众更容易接受“近”、“短”、“快”的信息。“近”是指信息的传播内容更加接近受众的心理接受距离,“短”是指信息不宜太长,“快”是指信息呈现的节奏要快,不拖沓。《劳动铸就中国梦》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几点,在素材的选择上,抓取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在故事的呈现上,立足于讲述普通人物的小故事。这样一来,无论是信息的内容还是信息的呈现方式都能更好地适应受众的接受习惯。

总之,作为一部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阐释了“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主题。同时,平民化的叙述视角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又使该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政论片可以以小见大,也可以充满人文关怀。当人人都在谈中国梦的时候,《劳动铸就中国梦》让我们时刻谨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劳动,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劳动。劳动,唯有勤勉踏实的劳动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丹尼尔·麦奎尔(英),斯文·温德尔(瑞典).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06.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94-195.

[3]李忠杰.新时代的劳动赞歌——评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5-05-13(02).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178-02

作者简介:卫姚伊,兰州大学2013级传播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