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芝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非大众传播研究现状分析
王钦芝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 要: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大众传播的研究范式、研究角度、研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但是对于非大众传播的研究则是屈指可数,而有关新疆非大众传播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文章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新疆非大众传播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了目前新疆非大众传播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未来的研究建议和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新疆;非大众传播;现状
传播按方式可以划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然而自传播学引入我国以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大众传播,而对人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非大众传播活动关注不多,尤其是新疆地区的非大众传播活动更是研究甚少。
钱松的《清末至民国基督教在新疆的传播》研究了非大众传播形式的宗教传播,从新疆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分析了宗教在新疆传播的必要性,阐述了基督教在新疆传播的几个历史时期,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焦若微的《国际传播新形势下新疆对外文化传播》研究了非大众传播形式的对外传播,指出了新疆非大众传播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如活动主体单一,零散,地域建设匮乏,因此在对外传播中降低了传播效果。关于人际传播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有关于人际传播习俗的研究,也有关于人际体育传播的研究。田佳鹤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少数民族人际传播习俗产生的背景、动机,人际传播习俗的类型、特点和发展规律;李文瑶和柴楠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研究了锡伯族的人际体育传播和乌鲁木齐的风筝运动,叙述了新疆锡伯族射箭运动中人际体育传播的过程、特点和形式。关于组织传播的研究有《试论〈中央新疆座谈会〉以来〈兵团日报〉的组织传播特色》(以下简称《兵团日报》)、《体育传播学视角下新疆锡伯族射箭运动研究》和《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风筝运动研究》。董新颖采用样本抽取的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分析了《兵团日报》组织传播的特点;李文瑶和柴楠分别就锡伯族射箭运动和乌鲁木齐风筝运动阐述了组织传播的特点和形式。对于新疆群体传播研究,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1]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薛理泰认为,“维族文化的核心就是伊斯兰教”。[2]据上海大学王琴琴考察,“在实际生活中维吾尔族的群体传播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信仰的牵引”。[3]而这种“牵引”基本上是在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传活动的中心场所——清真寺里完成的,王中伟、王成涛在《新疆突发事件群体传播与宗教关系初探》中,分析了新疆群体传播的宗教背景。
通过以上对非大众传播形式的宗教传播、对外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的文献整理发现,针对新疆的非大众传播研究还是屈指可数,即使文中所提到的研究文献也大多是新疆地区学生的硕士毕业论文。总结其原因,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科上来讲,追溯传播学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源流: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和以欧洲为中心的批判学派,中国早些年前引进传播学这门学科,研究的范式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而经验学派主要研究的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研究贯穿于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始终。早在二战期间,因为科技的进步,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播一直为传播学家所关注,因此大众传播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主要用于战争的宣传、总统的选举等活动中,大众传播的影响效果也经历了“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如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等,而非大众传播的研究一直为大众传播研究的光环所掩盖,而被人们忽视。
第二,从地域上来讲,新疆处于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远不及东部沿海,新疆的新闻传播事业也远不及北上广,国外一些先进理论的引进与传播大都是先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新疆的地域面积广大,但有沙漠、山脉,不利于交通的传输,阻碍了新疆与内地之间的广泛联系。同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省市,边境线比较长,宗教信仰也比较多,不同的民族习俗、文化认同和宗教习惯加剧了传播的难度。
第三,从人才上来讲,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干旱的气候环境以及经济的欠发达等因素制约了人才的输入,大部分新闻传播的学者、专家选择在内地发展,造成了人才的匮乏。与此同时,内地的学者、专家对于新疆的情况也不甚了解,所以很难对新疆的新闻传播事业进行研究,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为不熟悉不了解,所以更别说研究了。
第四,从政治上来讲,因为一些宗教极端分子,破坏了新疆地区的稳定,因此,新疆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的敏感地区,党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政府对于舆论的监管也更为严格,党报、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媒介成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成为联系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而非大众媒介的传播则略显不足。
第一,权威性低、专业化不强。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部分研究的作者都是硕士毕业生,其文章是硕士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很多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路径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这就大大降低了学术权威性,导致只有极少的公开出版刊物如《民族新闻探析》、《丝绸之路》等。并且文章专业化水平不高,文章讲的新疆非大众传播,大部分一开头就是知识点的累积,而真正的分析研究却很少,甚至,一些文章出现主题与内容不太吻合的情况,如一篇关于新疆对外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章,内容的重点却只是对外传播,并且只是指出了问题,却基本没有解决的方法。
第二,数量少,渠道单一。针对新疆非大
众传播的研究数量非常少,每一种非大众传播形式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群体传播的研究,对于新疆少数民族自我传播的研究更是没有;能查阅关于新疆非大众传播研究文献的渠道主要是中国知网,而期刊杂志或者学术专著基本没有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三,同质化现象。关于新疆非大众传播的研究内容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比如关于体育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两篇研究,都是出自新疆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一篇是关于锡伯族的射箭运动,一篇是关于乌鲁木齐地区的风筝运动。但通过阅读发现,两篇文章的知识框架、内容结构基本雷同,毫无创新可言,唯一的区别就是研究对象不同。
第一,论文选题的时候,要避免同质化现象,新疆非大众传播的研究比较少,但是研究的问题却很多,我们要善于从中找到研究的方向,从而确定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模仿前人的理论成果,要学会创新。在写作的时候,要做好前期的筹备工作,要确定适合自己选题的研究方法,不只是对前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还要参与调查研究,进行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专业化更强。
第二,针对目前对新疆非大众传播研究比较少,权威性的文献专著缺乏的问题,更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新疆本土的专家学者要利用对本地区的了解更多地开发这一研究领域,挖掘出更多有新疆特色的研究领域,出版一些学术专著或相关的高水平学术文章,以备后生学习借鉴。而内地的专家学者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西部建设的号召,投身西部,为西部的新闻传播事业做出贡献。
第三,学术文章的语言表达要注意准确、严谨,在上述研究文献中,笔者发现一些学者的文章语言表述具有模糊性,文章结构安排比较拖沓,甚至文章中有的地方是大量的理论堆砌。对此,我们要多阅读论文和专著,积累知识,掌握相关概念和阐述方式,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提高论文质量。
以后,关于新疆非大众传播的重点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在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等方面应该有所拓展和延伸,甚至,还可以研究自我传播,如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从而引起我们本身内在传播的研究,人际传播中的手势等非语言符号的研究,群体传播适用于除了突发事件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研究等,都将会充盈新疆非大众传播的研究,并为新疆传播事业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见天宗介(日),等.社会学事典[M].东京:弘文堂,1998:439.
[2]薛理泰.新疆乱象何以益炽[N].联合早报,2009-7-22.
[3]王琴琴.大众媒介对维吾尔族文化观念的影响研究——阿克苏农村的调研报告[D].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
[4]钱松.清末至民国基督教在新疆的传播[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5.
[5]焦若薇.国际传播新形势下新疆对外文化传播研究[J].当代传播,2012(2):79-80.
[6]李文瑶.体育传播视角下锡伯族射箭运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7]董新颖.试论《中央新疆座谈会》以来《兵团日报》的组织传播特色[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2.
[8]柴楠.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风筝运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9]王中伟,王成涛.新疆突发事件群体传播与宗教关系初探[J].丝绸之路,2011(14):55-58.
[10]田佳鹤.新疆少数民族人际传播习俗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6 8883(2016)06-0084-01
作者简介:王钦芝,男,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