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迪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新媒体背景下中越边境少数族群的民族认同研究
王海迪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直接接壤,其边境线涉及广西的8个县(市、区),在中越边境生活着一些少数族群。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中越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族群的发展普遍落后、信息滞后,新媒体使用率相对较低,其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出现了问题。笔者曾到中越边境的龙州县就中越边境媒介使用与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拟从民族认同的角度对该项调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越边境;少数族群;民族认同
本研究主要以龙州县为例,研究新媒体背景下中越边境少数族群在民族认同中如何进行文化传播。龙州县位于广西的西南部,西北与越南接壤,有壮、汉、瑶、苗、回、侗等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95%。而本次选取的调查地金龙镇地处中越边境,其中,金龙镇有汉族和壮族两个民族,壮族具体又可以分为布岱族群和布侬族群。金龙地区远在秦汉时期就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骆越。
根据调查发现,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经基本对金龙镇的村屯进行了全面覆盖,截止到2015年12月,金龙镇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经分别达到96.2%和98.3%。但是广播电视所使用的无线功率不高、节目类型少等因素,使得与越南接壤处的村屯接收到的广播电视信号比较弱,甚至仍有少数村屯处于广播电视无线信号覆盖的盲区。
根据第37次CNNIC数据统计可知,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总数的28.4%,规模达到1.95亿,较2014年12月增加了1694万人,城镇网民占总数的71.6%,规模达到4.93亿,较2014年12月增加了2257万人,农村的网民在全国网民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使用规模增长的速度是城镇的2倍。[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越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族群的发展普遍落后、信息滞后,新媒体使用率相对较低。
首先,金龙镇整体的新媒体使用率较低。占当地81%的人群不愿意或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实力接触和使用新媒体。其次,文化程度及年龄也决定了当地族群不太愿意接受新媒体。在金龙镇经常使用新媒体的群体75.1%为年龄在16至28岁的年轻人,而且文化程度基本上都在初中以上水平。再次,对于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少数族群更倾向于影视、综艺节目等娱乐类型的内容,使用的层次比较单一。最后,使用新媒体的群体媒介素养不高。当地少数族群对新媒体巨大的影响力缺乏充分和全面的认识,对新媒体信息缺少正确的判断力和足够的认知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传播和传承各自族群的优秀文化,使边境的民间文化传承陷入了困境。
民族认同是指在种族或族群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个体对自己民族或族群归属的自觉认知。相对来说,民族认同是具有独立性的、自我进步和完善的不断与外界交流的系统,民族族群的情感、信仰、价值等构成该系统的基本要素,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结构,该结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性、延续性和排他性等特点。[2]
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曾这样描述民族认同:“民族是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的群体所形成的共同体,必须和‘他者’接触和交流才能发生民族认同。”[3]世界更加深刻的全球化带给人们非常强烈的思想以及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群体中原有的文化体系、文化结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新媒体背景下的个体对民族、群体的认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改变了中越边境少数族群原本存在的媒介生态系统,当地族群个体已经逐渐意识到社会和传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认同结构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新媒体对群体中的年轻个体的影响比较显著,这类个体非常渴望得到社会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同。调查发现,金龙镇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壮族群体平时会穿一些壮族传统的服饰,但是壮族的年轻人平时基本上不会穿这些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服饰,只有在盛大的民族节日或表演中才会穿上自己民族的服饰。其原因在于,年轻的个体对外界精彩纷呈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他们渴望得到社会其他群体成员的认同,于是他们会在服饰方面潜意识地表现得跟社会主流群体成员一样。由此可见,新媒体不仅对中越边境少数族群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对他们的民族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就是新媒体对中越边境少数族群的民族认同产生了强化作用。新媒体在中越边境村屯的初步应用打破了以地域结构为基础的民族认同,产生了民族或族群界限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生活中,族群中的个体根据特定的时空环境来建构自身的民族认同。传统意义上地理结构的改变造成了地理地点和社会地点的割裂,与此同时个体在特定的群体中的交流和文化传播等活动不需再局限于特定的时空环境,无形中给个体进行自由交流创造了优质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个体可以任意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其他主流社会群体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接触与了解。这些都将对强化或重构民族认同产生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 W020160122639198410766.pdf,2016-1-22.
[2]杨惠林.大众传媒与壮族民族认同——基于那平村的个案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22.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35-0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艺术学院2015年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中越边境媒介使用与文化建设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060720151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