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时评表达效率四法

2016-02-28 21:35沈金霞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沈金霞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提高时评表达效率四法

沈金霞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摘 要:一篇时评的表达效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以最容易理解的表达向读者传播作者的观点。提高时评的表达效率,要在标题的亮、美、短上下功夫;要寻找好的新闻由头,或巧用设问、对比等修辞手法,让开头更精彩;要少用抽象概念,让语言更具体、更通俗、更生动;要走出“面面俱到”和发散思维的误区,多用收敛型思维。

关键词:时评;表达;效率

时评的核心在“时”,应时而生,为时而作,过时不候。时评不同于散文、小说、论文,甚至不同于杂文,它是一种公民表达和影响时政的实用文体,“它存在的价值与时代紧密相连,最大功用就是通过表达影响和推动时事的发展”。[1]也就是说,它的价值不在于艺术性,不在于是否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甚至也不在于它有多么高深的思想性,而在于对表达效率的高要求。所谓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读者阅读一篇时评,其所需要投入的阅读成本无非是时间和脑力,收益则包括增长了多少知识,获取了多少有用信息,接受了多少观点。一篇时评的表达效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以最容易理解的表达向读者传播作者的观点。下面,笔者就提高时评表达效率的有效方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标题力求亮、美、短

时评的表达效率首先体现在标题中。标题的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标题的结构要有效率;二是标题的信息要有效率。提高时评标题的表达效率,要在亮、美、短上下功夫。

首先,标题要亮。要把最吸引人的亮点和特点呈现在最容易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上。时评人曹林谈到拟标题的心得时说,他一直坚持一个习惯,就是把一篇时评最大的亮点凝练出来放到标题里,让读者一看到标题就能看到你的评论的最大亮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率。如果你的评论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故事,那把故事浓缩成一个标题;如果亮点是某种冲突性和争议性,要把冲突和争议表达在标题中;如果亮点是可能让人震惊的某句话,丝毫不要犹豫,就把这句话做到标题中。[1]照此说来,一篇时评中最精彩和最核心的因素,最好能体现在标题中。

其次,标题要美。标题的美体现了文字的审美功能。美的标题常常能给人以愉悦,让人产生美的享受。时评标题的美可以表现为情怀美,比如标题“走心,才能暖心”(《人民日报》2016年3月26日),短短六个字,“走心”、“暖心”二词简洁贴切,感情色彩浓厚,作者的人文情怀跃然纸上;可以表现为力量美,比如标题“民主激荡智慧团结汇聚力量”(《人民日报》2016年3月15日),前后两句词性排列相同,用字对仗,节奏明快,读后使人感受到振奋人心、大气磅礴的力量美;可以表现为质朴美,这类标题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比如标题“‘窗口’多些人情味儿”(《人民日报》2016年2月5日),或朴实简练,言简意赅,比如标题“别让举报那么麻烦”(《人民日报》2015年4月19日)。

第三,标题要短。标题的效率也体现在长度上。一个好的标题不能太短,太短的话,无法把作者的中心思想表达清楚,如《论自由》、《论农民工进城》;更不能太长,过于冗长的标题让人阅读疲劳,影响文章的美感和版面的美观。一些作者的标题之所以很长,在于他很贪心,想把很多东西都塞到标题里,想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标题其实无法承受这种功能,它只能表达最核心、最能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观点,所以,标题要适度的短。

二、开头要精彩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让一篇时评的表达有效率,就必须先声夺人,做好“开头”文章,从一开始就吸引住读者。

精彩的开头一定是短而精。有人说,文章的一个段落的长度不宜超过4行,否则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或许这话有些耸人听闻,但也告诉我们,开头宜短不宜长,应惜字如金,尽快切入主题。以下几种处理方式,可以让开头更为精彩:

一是等待好的新闻由头。你对某个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产生了某种问题意识,但如果没有好的新闻由头,不能与时事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再好的理论、再深刻的问题,也很难产生良好的影响。这时候,你需要的就是等待一个恰当的机会,寻找新近发生的引人注目的新闻由头作为引子,将自己的理论嫁接到新闻事件中去,设置话题并引领读者讨论。

二是欲擒故,纵制造对比。这就是说,先把要批判的观点列出来,看似肯定,实则是将它作为标靶,目的是驳倒它。这种方式强调欲抑先扬、欲贬先褒,以退为进,使用冲突、对比、悬念,可读性强,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是巧用设问,引发思考。设问,即自问自答,又叫明知故问。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开篇就连续设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2]简单有力的自问自答,让读者产生了动脑筋想一想的冲动,进而更容易接受紧接着毛泽东抛出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社会实践中来”的道理。以设问开头,可以起到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作用。

三、少用抽象语言

当前,越来越多的时评人动辄喜欢使用如后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成本、式微等政治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的专业概念,似乎离开了这些抽象的概念,就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评确实需要抽象概念,但时评的表达效率要求作者应该少谈抽象概念。首先,时评受报刊的篇幅限制,不可能允许作者像学术论文的作者那样,将大量的笔墨落在抽象概念上,去讨论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辨析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如果作者将文章的一半篇幅都拿来分析和讨论概念,那么十有八九会被退稿或弃用,因为它不符合时评编辑的用稿要求。

其次,抽象概念太多,会被读者拒斥。报刊的受众既包括文化程度高、有一定理论水准的社会精英,也包括工人、农民、商贩等文化程度不太高的普通大众。如果时评人只是在常识和众所周知的意义上使用抽象概念,是不会带来多大阅读困难的。但一旦作者过于关注和着墨这些抽象概念的定义和辨析的话,普通读者读起来便会感觉艰涩难懂,不知所云,如堕五里雾中,其阅读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正如马少华在《不要为概念体系的关系所累》的博文中所言:“评论作为抽象思维的写作,难免在抽象和宏达的概念之间打转,并且回答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它们往往是评论写作之累,也是评论阅读之累。”[3]抽象概念对于人的认识能力而言,绝对不是消极的、落后的东西,但对于报刊文体的读者而言,它的确是普遍阅读和快餐阅读的障碍。愈是感性的语言,愈是直观浅白的说理,愈能打动和影响读者。因此,时评要提高表达效率,应该多一些通俗大众的语言,多一点具体生动的事例,尽可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四、多用收敛型思维

在谈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时,评论家马少华认为,新闻评论的评论思维属于收敛型。收敛型思维表现为两个“集中”:一是集中于对象,即新闻事件;二是集中于论点,即集中于对新闻事件的判断。时评写作需要收敛型思维,这是由时评的表达效率决定的。

时评是一种报刊文体,报纸版面的容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都决定了时评的篇幅和字数。一般的时评只能是千字左右,通常不超过两千字。文章只有千字左右,要用短短的千字把一个观点说清楚,这就需要作者的表达非常有效率。一篇评论,如果读者读了300字还读不到作者的观点,还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那么这篇评论基本上就失败了,因为即使后面的观点再深刻、再独到,读者也没有耐心继续往下读,其眼球很快就会跳转到别的文章上去。

在写作思维上,时评新手最容易进入两个缺乏表达效率的误区:一是总想“面面俱到”,在一篇文章中谈论多个问题,表达多个观点。他们会在仅仅一千字的文章中,表达四五个观点,作六七个判断,把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全部想到和说到。表面上看似“面面俱到”,其实一面也没有到,每一个判断都只能点到为止,每一个论断都无法说透。二是想到哪说到哪,思维极其涣散。看到一个新闻由头,他们常常产生强烈的评论冲动,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角度想切入,文章中时不时会冒出“这让我想到了……”、“由此我又想到了……”,写着写着,自己都不知道写到哪儿去了,甚至忘记了自己原本想评论的观点。这样的时评显然没有效率可言,充其量就是一堆浮想联翩的意识流。

要走出以上误区,时评写作者最好少发挥联想,少求全责备,多采用收敛型思维,规规矩矩地紧扣主题,围绕一个论点,集中有序地展开论证,一步步推理,一个个摆事实,控制好文章的结构和节奏,这样才能提高时的评表达效率。

参考文献:

[1]曹林.时评写作要点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9,47.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320.

[3]马少华.评论,不要为概念体系的关系所累[DB/OL] . http:// msh01.blog.sohu.com/150620291.html,2010-05-07.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30-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思政研究规划项目“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会热点事件的教育引导探析”,项目编号:XC215019

作者简介:沈金霞(1975—),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