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芬
【摘要】 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历来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但从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小学生接受的礼仪教育确实不太尽如人意,现在的小学生变得懒散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丢失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他们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却不知道要孝顺父母,他们知道衣着整洁,却不知道要文明谈吐,孩子在行为上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而且学校教育存在对文明礼仪教育不够重视的现象,常以孩子智力发展水平或开展某种特色活动来衡量一位老师的素质。由此可见,学校必须把提高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而品德与生活是德育的主渠道课,我们要从小学低年级抓起,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寻找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向上发展。
【关键词】 文明礼仪教育 小学品德 生活课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04-020
一、文明礼仪教育与课程目标有效整合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言行举止。对学生参加升旗仪式、集合、观看演出、比赛等方面的言行举止都作了较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而小学生要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规范,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初步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从学生的现状和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依据,一、二年级以校园、家庭、社交礼仪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从使用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开始,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主要有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层面,而“行为习惯”目标是与文明礼仪教育的要求有着共通之处。其中一个子目标是要求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这一目标是着眼于培养儿童最基本的公民道德素质,包括社会公德、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而具体而言,即引导儿童懂礼貌、守秩序;引导儿童体会规则的意义,遵守规则和相关制度;引导儿童认识纪律的重要性,遵照纪律的要求行动;引导儿童说文明话、做文明事,逐步养成儿童的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可见,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依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本课程强调引导儿童与外界环境的良性互动,积极作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从而提升道德境界。因此,确定品德与生活课的目标,要做到三个读懂。一是读懂课标,深入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二是读懂教材,梳理知识网络和思想教育网络。在分析教材的时候,既要明了知识内容、学习过程安排,更要挖掘教学内容里育人内容和因素,让学生体验、感受,从而建立相应的价值取向。三是读懂学生,依据学生实际制定适宜的课堂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可以确定好一节课的起点与方向,更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道德品质、人格完善的过程。
二、文明礼仪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效整合
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明确小学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礼貌用语及体态语言的使用,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和特殊场合礼仪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德育运行机制;探索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规律,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实施相应的礼仪教育内容,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形式、方法,力争做到教育、训练的序列化;探索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校情、学情、社情需要,使教育的策略更新,方式方法更贴近儿童、贴近生活,更富有时代感,从而更易走进学生的心灵。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的主要源泉,课程内容的选择包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单元主题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在课程内容中也安排了单元主题活动与文明礼仪教育有效整合。
这些课程内容侧重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懂得校园的基本礼仪、与人交往的礼仪,学会文明参观的习惯,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行为规范等。
三、文明礼仪教育与课程活动有效整合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主题活动、游戏及其它实践活动为载体。小学生礼仪素质养成的心理过程是礼仪训练的基础。学生的礼仪素质形成的过程是:情感——认知——行为——内化——品质。根据上述形成过程,礼仪素质的训练环节围绕以下历程展开:激情——明理——导行——反思——习得,这与品德与生活课是基本一致的。下面是一些班级的做法:
(一)融行导练知礼仪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学生理解文明礼仪常识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及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行为的具体做法,让学生既学礼仪,知礼仪,又用礼仪。为达到文明礼仪教育界的预期效果,老师可创设几种“为人着想”的情境来训练学生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设计的事例必需真实,能感染人的,有针对性的,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如:1.家里长辈上班回家后,小朋友们应如何做?2.爷爷、奶奶生病了,小朋友应如何做。3.在公共场合如何才能不打扰别人等等。学生在表演节目中充分表现自己,在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感受中产生顿悟。学生明白了怎样尊敬师长,在公共场所怎样做是对的。
(二)实践训练学礼仪
学生道德意志发展较差,主要表现在自觉性、自我控制力及坚持性较差,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或完成他人的要求,因此,要通过提出一些需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去做,逐渐发展他们的自觉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可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使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萌生正确的行为动机,从中体验关心他人的乐趣和意义。又如:让学生说一说,在校外如何尊敬师长?想一想,长辈来了怎么说,怎么做?演一演,同学来了,怎么做?让学生带着问题检查、探究自身。日常在公共场所遇到老师、问候或探望着长辈的言行,运用理解的道德认识自身言行进行辨别分析,判断评价,自身的行为形成确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对人说话和气,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三)情感强化礼仪
情感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我们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必须遵循学生教育规律的特点,善于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1.榜样。家长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表率,应注意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家校配合,实施同步教育。2.强化。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的自觉性较差,有些道理课堂上容易认识,但在平时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认识的差异。教师应注意到给予及时指导,及时强化,使课堂上获得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巩固,使文明的礼仪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
(四)活动践行礼仪
1.微笑篇
当然就作出正确的榜样示范,要求老师用开朗洪亮声音跟同学们打招呼,用微笑和竖起大拇指等肢体语言表扬班里的孩子们,经过一番沟通,老师与孩子们的关系已经相当“密切”了。当孩子们一双双信任的目光投向我们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提出了人人都争当“文明小天使”的要求,首先第一步我们就要微笑待人,用自己灵动的眼睛观察老师同学,看看谁做得最好,在每周的班会课进行评比。同学们积极响应,在操场、走廊、楼梯、校道等各处,都能发现孩子天真的微笑,稚气的问好,一时间使得上课的科任老师都觉得心情舒畅。
2.肃穆篇
学校的升旗手正在操场训练,几乎每个新同学都看见旗手们整齐的步伐,唱国歌时肃穆的神情,当时孩子们觉得很新鲜,叽叽喳喳地在教室里讨论着,有的还忍不住在走廊边偷偷看,这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就对孩子们说:我们一起到操场去,看看哥哥姐姐他们是怎样做的,好让我们一起学习!孩子们能离开教室,是绝对赞同的,但是我在教室里却做足的功课,跟孩子们提出要求:(1)安静,有疑问回来教室后才讨论。(2)认真观看升旗仪式,回来后老师要考考大家,谁记得最牢固。(3)排好队伍,要一个跟一个,老师看看谁能做的最好。要求讲清楚了,我们班的孩子就出发到操场了,我们在升旗台前,找了一个清凉的地方坐好,观看旗手训练。
3.整洁篇
由于班里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机会动手做家务,自己的作业本、文具等也多是家长帮忙收拾的,更何况是集体服务性的维护环境卫生整洁的劳动,所以在设计整洁篇这个活动环节时,按照品德课程的指导,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养成自己整理书包,分类摆放文具、学习资料,采用小组自评、互评等手段,促进孩子们养成书包内物件整洁摆放的好习惯。第二步:集体的事情主动做。课室内外的环境卫生,除了固定的人员在固定的时间清洁外,我还提倡“随时弯弯腰”行动,每个同学在课前、课间、课后看见地板上有纸巾、杂物等垃圾,我们都要伸手弯弯腰,把垃圾放进垃圾桶里,主动为校园的整洁出份力。
苏联教育家卡连柯说过:“在学习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可见,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有效整合,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还需要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给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李季湄张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生活》张茂聪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4]《中小学德育》——“文明礼仪教育:思考与行动”专题2011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