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 董海荣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实际,在课堂上将听说读写四个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达到学生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技巧;学法指导;有效整合;练习巩固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高效课堂正是这样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那么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讲究提问技巧,引导自主学习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显然,这部分内容若以“教师讲解明白”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若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言:“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一文时,可先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让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
三、整合听说读写,提高综合素养
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实际,在课堂上将听说读写四个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实现高效课堂。新课标也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例如:学习《慈母情深》阅读课时,课堂上我十分关注学生听的习惯,不仅反复要求学生注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而且自己也给学生做出了榜样,听后还适时要求学生来进行点评,一方面是对听的效果的一个反馈,同时也是给学生营造更多的说的机会。整节课抓住一个核心问题,找出文中使自己鼻子一酸、想哭的词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与思考,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谈自己的感受,并适时让学生参与点评,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再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当读到最后,学生已深深地被母爱所感动时,有了浓浓的情感作铺垫,再让学生写一写:你此时最想对母亲说什么?这时的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宣泄。这节课有效地将听说读写进行了整合,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教学效果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练习要精心设计,坚决避免重复,同时必须做到最迟隔天反馈。重视课后的辅导,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进行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达到学生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相信随着不断的探索研究,实施高效课堂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