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楹联的家族教化意义〔*〕

2016-02-26 18:53汤洪丽陈文苑
学术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宗祠徽州楹联

○ 汤洪丽, 陈文苑

(1.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部, 安徽 合肥 230000;2.黄山学院 文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楹联的家族教化意义〔*〕

○汤洪丽1, 陈文苑2

(1.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 安徽合肥230000;2.黄山学院文学院, 安徽黄山245041)

徽州楹联是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楹联体现着强烈的教化意义,体现着创作的功利目的。徽州楹联包涵着浓厚的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注重崇宗敬祖观念,强调学而优则仕,激励后人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徽州楹联的教化内容,不仅对个人内在身心、外在行为起着规范作用,也对宗族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徽州楹联以独具特色的传统教化方式起到了移风易俗、导人向善,维护地域和谐秩序的作用。徽州楹联的这种教化方式对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有着借鉴意义。

徽州楹联;家族教化;价值

徽州楹联是古代徽州人民悬挂于楹柱上的对偶诗句。古代徽州,文风昌盛、崇文重教,曾被誉为“东南邹鲁”“文化之邦”,徽州自古有抒写楹联的传统,“乡村里坊之间凡办大事,有联则雅,无联则俗”〔1〕。像“几百年人家无非行善,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孙耕种”等充满哲理的楹联诗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甚至成为了无数人的座右铭。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以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为代表人物的西方功能主义文化学派注重研究文化的社会功能,他们认为民族文化从根本上维系着民族所在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自然,作为文学艺术类型文化形式的徽州楹联在地域社会里产生了巨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而它的文化功能作用首先表现于家族的教化意义上。这种家族教化意义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一、“敬守伦常、咸敦孝悌”——宣扬传统伦理道德

徽州是程朱理学创始人的祖籍地,自古被称作“东南邹鲁”“程朱阙里”,程朱理学在此影响尤为久远,雍正《程朱阙里志》记载:“程朱之学大明于天下,天下之学宫莫不崇祀朱三夫子矣。乃若三夫子肇祥之地又举而合祀之,则独吾歙……朱学原本二程,二程与朱之所自出,其先世皆由歙篁墩徙,故称程朱阙里”。《东山赵先生访行状》曰:“新安自朱子后,儒学之盛,四方称之为东南邹鲁”。〔2〕可见,程朱理学长期弥漫在徽州,浸润着人们的思想,儒家伦理道德在徽州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认同感。

徽州人坚定不移地恪守传统伦理道德,推崇礼义规范,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发扬着儒家忠孝节义的思想,希望借此教化后人,维护家族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徽州楹联自然成为了实现这种思想观念的文化载体。绩溪上庄村胡氏宗祠楹联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该宗祠楹联共有十首,而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就有六首,分别为“宗族称孝,乡党称悌;作事可法,德义可尊”,“足以当大事,为其贤也;此之谓仁人,不亦乐乎”,“训俗始乡里,孝友睦姻任恤;明经绍家学,易书诗礼春秋”,“敬守伦常,不愧当年新世泽;谨修纲纪,毋忘昔日旧家风”,“家法重名门,知孝悌本为人端;官箴在经术,唯贤才可济时艰”,“卌一世派衍明经,唯子子孙孙永矢敬恭,勿忘祖德宗功,迄今日聿新堂构;千余人时来习礼,胥亲亲长长咸敦孝悌,端赖父诏兄勉,期后昆大振门庭”。

绩溪上庄的胡氏原为唐朝李氏的后人,为避祸乱而逃隐至此,改李姓为胡姓。据上庄村《胡氏宗谱》记载:“其先本姓李,唐昭宗李晔之幼子,因避朱温之乱,由近侍郎胡三护带至婺源考水,后改姓为胡,取名昌翼。后五代,中后唐明经科进士。子孙因以明经别其氏,称曰:明经胡”。著名学者胡适、徽墨大师胡开文均是上庄的文化名人。上庄的徽州人格外注重伦理道德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他们把伦理道德外化为一种习俗规范,并把这种规范写进了祠规和家训中,体现着内心的重视程度。 上庄的徽州人认为,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立身之本,为人处事之基,是必须要坚守的家庭传统。他们崇尚“德义”“孝悌”,认为这本是“人端”,后代的子子孙孙应该永远秉持传统道德,要“永矢敬恭”。实践上,他们要求后人正心诚意地践行道德观念,做到“咸敦孝悌”。

上庄胡氏宗祠的上述几首楹联言语恳切而有分量,情深意长,教导着后人们努力实践先人的道德规范。楹联中的许多语句引自于儒家经典典籍,融入其中,毫无造作,且给读者以文化的厚重感和无法抗拒的说服力。

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徽州楹联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其它的如歙县下璜田村曹氏宗祠联“孝于亲,慈于众;义为路,礼为门”、歙县小川苏川村曹氏宗祠联“入户问家规,孝忠信义;趋庭崇世业,礼乐诗书”、西递胡氏族祠“敬爱堂”联“天经地义,惟伦叙伦明,肫肫慈孝友恭,纯心安止;帝典王谟,以钦终钦始,秩秩修齐平治,大道率由”、祁门彭龙村“光庆堂”联“孝友为一家政事,诗书起万里风云”等,与上述上庄的楹联内容如出一辙。

二、“祖德宗功、后嗣克昌”——培育崇宗敬祖观念

明清时期“徽州宗祠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全国位居首位”〔3〕,徽州境内“邑中大族有宗祠,有香火堂,岁时伏腊、生忌荐新皆在香火堂。宗祠礼较严肃,春分、冬至鸠宗合祭,盖报祖功,洽宗盟,有萃涣之义也。宗祠立有宗法,旌别淑慝,凡乱宗渎伦奸恶事迹显著者,皆摈斥不许入祠。至小族则有香火堂,无宗祠,故邑俗宗祠最重。”〔4〕休宁范氏则认为:“盖祠者所以祀祖先,序昭穆,旌善褒功,忠孝节义,庙食无穷,祠之义重矣。”〔5〕可见,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它是孝的结晶,也是追远尊祖、敬宗睦族的场所。“报本返始,以申孝思”是祠堂的首要功能。徽州祠堂楹联最重要的内容在于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由此来培育后人崇宗敬祖的思想,最终达到加强家族教化的目的。

徽州祠堂楹联通过对先辈伟业的歌颂、懿德的赞扬、功绩的褒赞的同时,无形中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徽州的汪氏宗祠楹联体现得最为明显,汪姓是徽州的第一大姓,自古有“十姓九汪”的说法,汪姓百姓遍布徽州各个角落。汪姓名人汪华是徽州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他的主动归唐及保境安民的历史事迹表现了“忠军爱民的基本特质”〔6〕。“能乌合大众,虎视一方,功济生民,力制强御,保此六郡(古徽州歙县、绩溪、祁门、婺源、休宁、黟县),归于巨唐,享爵上公,流庆永裔”〔7〕的汪华被徽州人尊崇为“汪公大帝”“汪公菩萨”,俨然成为了徽州大地的地方神。

徽州的汪姓族人们千百年来竭尽全力地表述着对伟人汪华的崇敬之情,从如今遗留下来的汪氏祠堂楹联中我们便可窥见一斑,如歙县桂林镇江村的汪华祠联“保障勋高,剑履衣冠,百世音容如在;箕裘泽远,馨香俎豆,千秋爱敬长存”便是缅怀徽州的地方神汪华大帝的楹联,该联歌颂了汪华的功劳事迹,表达了对汪公的缅怀追念。还有绩溪余川的汪氏宗祠的楹联“大业乱兴,公取六州而保之,非叛隋也,不忍视民涂炭也,仁义乎,捍患御灾至今日犹蒙恩泽;长安鼎定,公取六州而归之,非降唐也,所以顺天休命也,智矣乎,锡圭担爵在当年已极尊荣”,该楹联字句较长,但字字惜金、句句中肯,丝毫不显冗繁。上下句对汪华平定徽州六地的事迹采用客观的立场进行了品评,对他的历史功绩也做出了高度的赞扬,语句连贯,语义一气呵成,字字流露了对先祖的永慕追思。徽州大地,无论是歙县潭石村的汪氏忠烈祖祠楹联,还是祁门汪姓彭龙村“光庆堂”楹联,亦或是黟县关麓村汪氏宗祠楹联等等,无不表达着对先祖汪华的敬仰与崇拜。

汪氏宗祠楹联在对先祖、先贤的供奉祭祀以期收宗睦族的同时更希望后代能够繁荣昌盛。福泽绵长、人才辈出是他们的期许和心愿。像歙县潭石村汪氏忠烈祖祠楹联里写到“崇寝庙以设裳衣,先灵如在;聚云仍而虔俎豆,后嗣克昌”。“后嗣克昌”就是祝愿子孙繁盛,出自《诗经·周颂》“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又写到“瞻华表以钦崇,祖德宗功,北穆南昭神永奠;合云仍而敬孝,孙承子继,秋霜春露思无穷,”他们希望后辈们能够发扬先祖的功德,实现家族的不断昌盛。在他们看来,个人的荣辱得失是家族兴旺与否的基础,个人的成就能够造就家族的辉煌,《绩溪盘川王氏宗谱》云“盖一姓之人才,一族之盛衰系焉”〔8〕。我们可以看出,徽州楹联对先人褒扬和追忆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后辈不断前行,实现家族持续繁荣的理想。可见,徽州人是通过楹联来崇宗敬祖达到加强家族教化的最终目的。

其实,徽州的其它族姓祠堂楹联如歙县胡埠口村的吴氏宗祠联“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其“贤德堂”联“唐著高贤,一州肇祖;周称至德,三让开基”、歙县蜈蚣岭的方氏宗祠楹联“六百里方山派别支分,渊源可溯;亿万年氏族瓜延瓞蔓,昭穆堪稽”、歙县六联村的“贤良绍继千秋重,功德绵延万世昌”、小洲村的“一堂和睦遵家训,百世蒸尝报祖功”等等无不如汪氏祠堂楹联一样,在追慕先辈的同时寄托着对后辈的期望,同时也勉励着后人努力为家族久持荣耀、不断发扬家声,这本身就体现着出于教化的目的。后人们在缅怀先人、追远祖辈的同时,内心自然便会树立起承担荣耀家族责任的理想与信念。

三、“志在圣贤、达济黎民”——倡导“修身齐家平治天下”的人生理想

徽州自古注重对族人的道德教化,鼓励人们修身立德,完善自我修养。徽州也以民风淳朴、德治规范闻名遐迩。文献记载徽州“言新安为江左名都,俗朴民淳,昔人比之邹鲁……士女之勤俭,闾阎之仁让,无他处侈汰嬉游之习,庶不乖六义风人之旨。”〔9〕汪道昆曾曰:“新安自昔礼仪之国,习于人伦,即布衣编氓,途巷相遇,无论期功强近、尊卑少长以齿。此其遗俗醇厚,而揖让之风行,姑以久特闻贤于四方。”〔10〕

徽州宗族一方面把修身齐家的思想用族规宗法的方式进行强调,如黟县环山余氏宗族《余氏家规》规定:“邻里乡党,贵尚和睦,不可恃挟尚气,以启衅端,如或事尚辩疑,务宜揆之以理,曲果在己,即便谢过;如果彼曲,亦当以理谕之。彼或强肆不服,事在得己,亦当容忍;其不得己,听判于官,毋得辄逞血气,怒晋斗殴,以伤和气。违者议罚。”另一方面用徽州楹联这种富有哲理的文学形式让后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化。相比于族规宗法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徽州楹联的教育更加日常化和生活化,徽州楹联对德行的注重、勤俭的提倡和正心修善的教诲等,无不格外重视。

修身立德是家族稳定的基础,是“齐家”的必要条件。徽州人要求塑造自身品行的同时要为家族增光添彩。徽州楹联格外重视“齐家”。歙县前溪村许氏宗祠楹联“祖德宗功垂福泽,诗书礼乐振家声”、歙县小川村凌氏宗祠楹联“德派齐家,群居河涧;裕源显秀,支衍泽川”、绩溪杨滩村冯氏宗祠楹联“瑞锦斑斓永绵世泽,介圭温润丕振家声”、绩溪坦头村汪氏宗祠楹联“象位庆蝉联,数来将相封侯,天定人豪光海国;麟征钟燕寝,依旧科名甲第,孙绳祖武振家声”等均是告诫族人家族繁盛的重要性。

“齐家”并不是徽州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才是徽人们根本的梦想。“靠新安山水哺育出来的徽州进士,无论其治国平天下还是修身齐家,都带有明显的徽州烙印。”〔11〕“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为国家计,莫负平生”(西溪南小学楹联)道出了徽州人的人生理想。勤勉的徽州人立足自身,放眼家族,胸怀天下,他们“思成贤人,爱国为怀”(徽州区芜关中学学校楹联)。

徽州楹联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徽人们借此对后人“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教导,徽州区呈坎舜臣祠堂楹联中曰“半耕半读励家风,余力及工商,继继承承永怀先烈;一动一言遵古训,尽心为家国,战战兢兢用示来滋”;婺源县汪口村俞氏宗祠楹联“经学疏仁贤,文才堪益世;宦门重德范,福寿每宜容”;休宁海阳书院联“张四维以治国,传无经而兴邦”、“勤读经书,明心养性;推行仁政,治国安邦”;祁门历溪村“乐善堂”楹联“乐道圣人常以诗书报国,善言君子但将事业持家”等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黟县西递村的楹联详细囊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套理念,“惇仁堂”的楹联“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敬爱堂”楹联“家庭内,其大经纶,矞矞皇皇,秀朴力田孝弟;心性中,备真学问,浑浑噩噩,事功道德文章”是对修身的注重;“惇仁堂”的楹联“克俭克勤其家乃立,刻苦耐劳创业之本”、“履福堂”楹联“孝梯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是对齐家的强调;而“敬爱堂”楹联“天经地义,惟伦叙伦明,肫肫慈孝友恭,纯心安止;帝典王谟,以钦经钦始,秩秩修齐平治,大道率由”、西递胡氏族祠联“志在圣贤,才为人杰,先从立训推求,谨言慎行;隐符象纬,达济黎民,细取贻谋体认,敷政宣猷”则是鼓励后人努力实现“平治天下”、惠泽黎民的目标。

需格外强调的是,徽州的先辈们在楹联中一次次地强调要为官清正,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情系于民,事事为人民着想,黟县南屏民居楹联“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明确说明了徽州人为官入仕并非源自对功名本身的渴望。休宁的“归仁堂”楹联说到“十六字新传,绵延继续,尚赖此间清醒;五百年名世,磊落光明,须从这里铸成”、“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片丹心为黎民”,婺源江湾“俞氏宗祠”楹联“施于仁立于仁,自始为人知礼义;立在德行在德,从来治国有嘉猷”……祖辈们希望后人以仁德、友爱为从政之本,以廉洁清正为为官之基,济世爱民,为百姓谋求福祉,在推行仁政中,在服务人民的实际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家族理想和社会价值。

四、“为道不远人、治生惟本份”——递传“格物致知”的人生哲学

“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千百年来,徽州人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通过楹联的形式传递给子孙后代,借此对他们的为人处事进行教诲。

一方面,“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徽州遍布私塾、义塾、书屋、书院,造就了“一门九进士”的科举辉煌;另一方面,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徽州人外出经商成就了“无徽不成镇”的历史局面,“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挈其家属而去”。〔12〕

徽州的人们深知生活的不易,他们把自己多年的生活体验总结下来以文字的方式昭示后人,希望后人们能够持家守业,明辨是非,不至于误入歧途。这种由他们在“科举”和“经商”之中领略到的人生之“知”,无时不警训着后人们。这里有对事业的理解,如呈坎罗文献祠联“入庙溯音容,念祖宗创业艰难;升堂序昭穆,戒子孙守成不易”、舜臣祠联“和群策群力卜宅经营,创业难守成更难,十载几劳筹划”;有对功业的认知,如太平三甲村苏氏宗祠联“石柱祠堂,功同天地老;冥阳嘉会,事与古今同”;有对福气的领悟,如太平崔氏宗祠联“欲享福却无福,无福享福真无福;肯吃苦便不苦,不苦吃苦永不苦”;还有对职责的领会,如西递“存仁堂”祠联“为道不远人,是子是臣是弟友,须要各全其道;治生惟本份,或农或读或工商,总蕲无忝所生”等等。

格物致知以正心诚意的自我修养在黟县楹联里得到了最完整的体现。黟县的楹联中包含的生活之智和处事哲学最为丰富,从言行禁忌如“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南屏村“敬义堂”联)到处事之理如“处事类围棋,出手不如束手;安居若撑伞,遮身便是爱身”(同上)、“在我三思终有益,让人一步不为愚”(屏山村“惇正堂”联)、“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南屏村“倚南别墅”联),到生活真谛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西递村“瑞玉庭”联)、“有作勿贪花富贵,无求常喜祝平安”(卢村民居联)、“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宏村“敬修堂”联),再到交友之道如“处世当克己短,交友应学人长”(南屏村“陶氏厅堂”联)、“事以利人皆德业,言堪持赠即文章”(南屏村“倚南别墅”联)等,这些是徽州人对生活的理性剖析,是智慧的结晶,是精神的财富,字字真切,句句中肯,它们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每一首都是金科玉律,每一首无不规范人们的言行。这些徽州楹联默默地递达着先辈们的生活总结和对后世子孙的期许,无形之中培养着后人健全的人格,纠正着后人们的言行,最终实现品行的完善和家族秩序长治久安。

五、“读书世业、重冀后人”——勉励后人“学而优则仕”

徽州自古文风昌盛,重视教育是千百年的传统。古代社会,读书是人生的第一追求,也是最崇高的事业,在“东南邹鲁”的徽州大地,读书尤其受到重视,《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家训》云:“子弟未冠,必聘明师,教以孝悌忠信为主,若二十岁以外学业无成者,令其学习治生理财之方,其向学有志者勿拘此例。”〔13〕茗洲吴氏家规载:“子孙自六岁入小学,十岁出就外傅,十五岁加冠入大学,当聘致名师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期底于道,若资性愚蒙,业无所就,令习治生理财”。〔14〕可见,徽州人把子孙的教育当作首要目标。对徽人们来说,教育一则可以提高人生修养,是稳固宗族和社会的安定的基石,二则是通向裕达、入仕为官的途径,以此可以光耀宗族。

“儿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戒”(徽州区西溪南小学联),这种对读书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徽州的书院中,祠堂民居楹联里也比比皆是,如屯溪民居楹联“处世无如为善乐,传家唯有读书高”等等,而黟县地区的楹联更为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思想:如赤岭陶氏宗祠楹联“承先祖德,以交付儿孙不必田园金玉;读圣贤书,即担当宇宙何分韦布荐绅”、南屏村“敬义堂”联“齑粥余风,宜承先志;读书世业,重冀后人”,宏村“敦厚堂”联“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万石家风惟孝悌,百年世业在诗书”、南屏村民居联“传家百计无如忍,教子千方不及书”等等,楹联中可见先辈对后代的谆谆教导,意味深长。“教子有遗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左传;传家无别业,解元、贡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呈坎罗东舒祠楹联),该楹联上句是对读书的强调,下句则是说出了读书的目的——“入仕”。“学而优则仕”,徽州先人们希望通过读书实现入仕的政治理想,他们纷纷鼓励后人入仕为官,为科举考试提供各种帮助。明清之际,徽州人高中进士、在朝为官的数不胜数,创造了“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一门九进士”“四部尚书府,三朝元老家”等历史辉煌,另根据地方志记载统计,明代徽州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徽州进士684人,居全国第4位。如此傲人的仕宦成就可以说是和徽州人们提倡家国天下的政治理想传统密切相关。在许多宗谱中,我们可以看见徽人们对族人放飞理想抱负的鼓励,祁门县隆庆六年制定的陈氏《文堂乡约家法》曾说到“若人家有子孙者,用心教训,则孝顺和睦相延不了,读书者可望争气做官,治家者可望殷富出头,就是命运稍薄者,亦肯立身学好。如树木枝干,栽培不歇,则所结果子,种之别地生发根苗,亦同甘美,是光前裕后第一件事也”(隆庆《文堂乡约家法》)。歙县岩镇程氏家族在族约中就说:“吾之子若孙,须学问,须修谱牒。比见位高金多者,至疏族以陵,吾不愿汝曹为也。三世不学问、不仕宦、不修谱,即流为小人。”〔15〕

这种对子孙后代从政的鼓励在徽州楹联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昌溪村周氏祠堂联“科第尚哉,必忠孝节廉自任畿端,方可无愧宗祖;读书贵矣,但农工商贾各专一业,便非不孝子孙”、绩溪杨滩村“昌氏宗祠”联“凤阁取魁名,承家永盛;汉江标望族,历世遐昌”等等。徽州人以入仕中举为骄傲,绩溪坦头汪氏家族在古代出现“一门三代七进士”的现象,他们便把这段荣耀写进了楹联中不断激励着儿孙们以此为榜样:“象位庆蝉联,数来将相封侯,天定人豪光海国;麟征钟燕寝,依旧科名甲第,孙绳祖武振家声”, 值得注意的是,徽州人为官入仕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从国家、社会的安定发展着眼,从而实现自古士子的政治理想。他们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利益,是出自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目标。所以,徽人们为官大多廉政勤勉,希望凭借自身的素养为社会、国家服务。县志中曾说过:“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其山挺拔廉厉,水捍洁,其人多为御史、谏官者”〔16〕、“其山峻而水清,以故贤才间出,士大夫多尚高行奇节,在朝在外,多所建树”〔17〕、“其潜心性命之学,代不乏人。厥坚刚,故用之善,则正直,为高明,为风节”〔18〕。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徽州楹联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道德伦理,强化了儒家的治世理念,完善着人们的品格修养。徽州楹联的宗族教化思想为个人、家族、社会和国家之间建立了和谐的生活秩序,对徽州的社会繁荣、政治安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徽州之所以被人称为“东南邹鲁”和“程朱阙里”,正在于这里高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集中表现着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徽州的“三绝”祠堂、民居、牌坊是儒家人文伦理的实体展现,是外化的家族教化形式,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象征物,而刻在这些建筑物上的徽州楹联则以更加形象、直观的表现样式升华了这种道德伦理精神,让这种传统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说,徽州三绝是以象征的概念,内隐地表达着家族教化思想的话,那么徽州楹联则是以直接的陈说,外显地传递着家族教化。

当下,我们应该很好地重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实践中汲取其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注释:

〔1〕舒育玲:《徽州楹联通览》,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第5页。

〔2〕程瞳:《新安学系录》,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275页。

〔3〕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7页。

〔4〕乾隆版《绩溪县志》卷一。

〔5〕康熙版《祁门县志·凡例》。

〔6〕汪柏树:《徽州歙县瞻淇的王祖祭》,《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7〕朱赋:《绩溪县登源越国公庙记》,引汪承兴、汪如红、汪根发编著:《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8〕《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卷四。

〔9〕许承尧:《歙事闲谭》,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205页。

〔10〕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38页。

〔11〕周致元:《儒家伦理与明代徽州籍进士》,《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2〕康熙版《徽州府志》卷二。

〔13〕黄臣槐:《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四。

〔14〕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一。

〔15〕万历《歙县岩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卷十一。

〔16〕〔17〕淳熙《新安志》卷一。

〔18〕光绪版《婺源县志》卷二。

〔责任编辑:陶然〕

李海霞,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博士,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宗祠徽州楹联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孔府的年节楹联
慷慨宗祠祭先贤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