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楠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晋中 030619)
论音乐“说话”的表达方式*
——陈述类型在作品分析中的体现
陈 楠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晋中 030619)
音乐“说话”的诸多表达方式,体现在音乐作品中被称为陈述类型。陈述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包括以下五种类型:呈示性陈述、连接展开性陈述、结束性陈述、引入性陈述、结束连接性陈述。通过贝多芬、肖邦、舒曼、门德尔松等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片段实例分析,分项说明各种陈述类型的具体表现类别,体现出陈述类型的存在意义。
陈述类型;呈示性陈述;连接展开性陈述;结束性陈述;曲式结构;作品分析
直至20世纪为界之前的严肃音乐作品中,不同的曲式“说话方式”的音乐作品在乐曲各个部位:譬如开端、中间部位、临近终止等位置,以相对固定的各种陈述方式进行表达。这种在不同结构位置所采用的不同陈述方式的音乐表达方式,可称作为陈述类型。
乐谱结构的各种构建方式,造就了作品的五花八门的曲式类型。不同组合方式也说明乐曲每个部分是以何种方式“说话”的,类似不同的语言种类、语气、表达方式,但这些都是通过乐谱完成的。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陈述结构类型的辨认,可进一步导致对乐曲曲式结构的辨认,所以认识陈述结构的类型对乐曲结构的认识有着重要影响。
陈述类型用陈述结构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可分为呈示性陈述、连接展开性陈述、结束性陈述、引入性陈述、结束连接性陈述五种。
呈示性陈述,就是乐段或独立的守调乐句结构中,对于新材料的“说话”方式,其构成最大限度的使用在一部曲式结构之中。与此同时,大于一部曲式的结构中的主题部分,也是呈示性陈述常出没之地。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呈示性陈述类型通常调性稳定,不发生转调。即便转调,也只是转到近关系调,转调也不频繁。
(一)一部曲式结构的乐曲以呈示性陈述构成
这一时期,以一部曲式构成的乐曲,都由呈示性陈述构成。
谱例1 肖邦Op.28_Nr.7
乐段作为内部结构的一部曲式中,呈示性陈述成为其说话的主要方式体现。
(二)多部曲式结构和大型曲式结构乐曲的主题以呈示性陈述构成
这一时期,多部分结构型作品以及更大型的复合主题及再现都由呈示性陈述构成。
谱例2 舒曼 梦幻曲
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是这首乐曲的结构名称。谱例第二行纵线之前的部分是乐曲的主题,是以反复记号标记反复的转调乐段结构。谱例第三行纵线之后的办法是再现,是乐段结构。这首乐曲的主题和主题再现部分都以呈示性陈述构成。
连接展开性陈述有五个特征:(1)调性不稳定,常常是一个转调过程;(2)以群状结构构成大型乐句,如以乐句群、乐节群、乐汇群等构成;(3)有时可以引进新主题材料;(4)连接展开性陈述段落之后,总是要连接到一个新的呈示性陈述段落上。在新的呈示性陈述段落出现之前,在连接展开性陈述段落中往往会出现新的呈示性陈述段落调性的属功能和声。这个属功能和声叫做属准备,意思是新主题段落调性的属功能和声准备;(5)大型连接展开性陈述段落根据主题材料的不同和和声功能、调性调式的不同还可分成几个段落。
连接展开性陈述常用于大型或小型曲式结构乐曲的连接段落,以及大型曲式结构乐曲的展开段落。
大型连接展开性陈述段落根据主题材料和织体类型的同于不同,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
谱例3 舒曼 梦幻曲
谱例两条纵线之间是这首乐曲的中间部分,其结构为两个转调乐句以模进方式构成的乐句群,是连接展开性陈述。两个乐句以相同主题材料构成。调性布局方面,第一乐句以F大进入,转g小调结束;第二乐句则以降B大-d小-F大的顺序进入F大调属准备,引出主题再现的和声。
谱例4 贝多芬Op.2 No.2第一乐章
在奏鸣曲式作为曲式结构的大背景下,第一行纵线到最后一行纵线之间是呈示部连接部,表现为转调独立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连接展开性的陈述。根据主题材料的不同使用,连接部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部分。谱例第一行纵线到第三行第一个纵线之间之间是第一部分,以带有复调织体特征的群状结构组成。谱例第三行第一个纵线到该行最后的纵线到之间是第二部分,是副部主题调性的属准备持续低音的开始,建立在副调的属功能之上的新主题材料的隐喻暗示。
结束性陈述有六种形式:(1)以主终止的、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双结构;(2)以主终止的、重复的三结构;(3)以主终止的、重复的双结构之后增加以主终止的扩展结构;(4)以主终止的、重复的双结构第二结构自身有扩展;(5)乐曲主题结束之后出现的以主持续音和属持续音构成的独立乐句;(6)一组分解和弦织体的和弦连接(有时也可见到其他织体形式)。
根据主题材料的不同,较大的结束性陈述段落可以分成几个段落。
结束性陈述,有可能是乐曲整体、单独的段落,甚至是扩充补充附加的主题。位置常出现于尾声、呈示部的结束部、主部主题的小结尾等等。
现举例说明(1),(3),(6)三项。
一,主题之后以主终止的、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双结构形式是结束性陈述。主终止,指双结构中的两个结构都以主和弦结束;重复或变化重复指两个结构在旋律、织体方面相同或相似;结束性陈述的双结构以双乐句和双乐节为多见,有时也可见双乐汇结构。结束性陈述结构划分成几个阶段后,各处的结构多数都是结束性陈述的双结构。几种不同级别的双结构组合在一起,常常是较长的在前,较短的居后。
结束性陈述几种不同级别的双结构中,双乐句可以叠入和非叠入两种不同的方式衔接在一起;双乐节多数以非叠入方式衔接在一起(偶尔见到双乐节以叠入方式衔接在一起的情形);双乐汇只以非叠入方式衔接在一起。
二,主题之后以主持续音和属持续音构成的独立乐句是结束性陈述。
谱例5 贝多芬 Op.14 No.2 第一乐章
这个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谱例从第一行纵线到反复记号之间是呈示部结束部,其结构为以主持续音结束的独立乐句。根据和声,本独立乐句不允许再划分为更小结构的好几个部分;如果根据主题材料的使用,还可将第一行纵线到第三行纵线之间看作是结束部的第一阶段,第三行纵线到反复记号处是结束部的第二阶段。
三,主题之后一组分解和弦织体的和弦连接(有时也可见到其他织体形式)是结束性陈述,这种结束性陈述构成的尾声常与相同织体的引子相对应出现。
谱例6 门德尔松 Op.30 No.3
本谱例乐段结构的主体部分之前有引子,结束时有带扩展的双乐汇结构的以一组分解和弦织体的和弦连接构成的的尾声。尾声与引子使用相同音高、音型和相同织体,为首尾相对应结构。
这个时期音乐作品的引入性陈述有三种形式:(1)自由的双结构;(2)主题前先现的伴奏织体;(3)一组分解和弦织体的和弦连接(有时也可见到其他织体形式)。上述几种形式有的指结构功能,有的指织体形式,并不是同一范围内非此即彼的概念。因此,这几种形式可以兼而有之,比如既是双结构,又是先现的伴奏织体等等。
一,自由双结构的引入性陈述出现在主题之前,在乐曲中,叫做主题引子。
这里所说的“自由”,是相对于结束性陈述的“主终止”、“重复”这两个限制而言的,即引入性陈述的双结构,既不需要都以主终止,也不需要相互重复,只需满足主题材料相同、小节长度相同两个条件即可。
引入性陈述的双结构通常最多不会超出双乐句结构。叠入方式的前后奏鸣曲式中,呈示部主部主题的引子结构为旋律模进的双乐节,继续表现为贝多芬常用的说话方式。
谱例7 贝多芬Op.7第一乐章
二,主题出现前先现的伴奏织体也是一种引入性陈述,这种引入性陈述在乐曲中叫做伴奏织体先现型引子。
肖邦《前奏曲》第三首,两小节的伴奏织体先现引子出现在本曲除乐段结构的主体部分之前,双乐汇的片段性陈述后进入主体。一部曲式的主题之后衔接有尾声结构。
三,乐曲开始时一个和弦或一组和弦连接的分解和弦织体(有时也可见到其他织体形式)也是引入性陈述。
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带引子与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这是门德尔松无词歌No.3的曲式结构。引子为分解和弦织体为主的(有时也可见到其他织体形式)和弦连接,而尾声是引子的再现,首尾呼应的相对性增强了作品的完整感。
这一时期,还可见到在大型快板作品的主体部分开始之前独立出现于主体部分之外的慢板引子。这种慢板引子,在结构上和快板主体部分并无有机联系,引子和主体部分相当于套曲中的一慢一快两个乐章。因此,这种慢板引子就跟任何乐曲一样,呈示性、展开性、结束性和引入性等各种陈述类型都可以出现其中,而不应把慢板引子各个部分都当做引入性陈述。
结束连接性陈述中,人们会看到结束特征的双乐句结构中的后乐句终止于非主和弦,譬如属和弦上甚至转入至其他调上终止。结束连接性陈述兼有结束与连接两种功能,因此,结束连接性陈述用于乐曲中前部分的终结,并同时连接预示着下部分的开始的部位。
从陈述类型的归类来说,结束连接性陈述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陈述类型,只是结束性陈述和连接展开性陈述两种陈述类型的结合,因此,兼有结束性陈述和连接展开性陈述两种陈述类型的双重特点。
谱例8 贝多芬Op.2 No.3第一乐章
谱例第三行纵线之前是贝多芬No.3钢琴奏鸣曲首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之后的片段,表现出结束性陈述的类型特点,其结构为第二乐句转到属功能结束的双乐句。两个乐句以叠入方式衔接在一起。
由于这个双结构的两乐句依次以主、属结束,因此是结束连接性陈述类型。在这首乐曲中,连接部的作用得以体现在主到属的转换过程中。
音乐作品分析包含在广义的音乐分析中,音乐分析又包含在更广阔的语言研究中。音乐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其说话表述的方式往往也决定着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探究。对于作品的分析过程,除了注重分析它的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结构等诸多技术因素以外,陈述类型也非常的重要。再丰富的技术理论要点也需要穿针引线的连接才能得以实现,这正是“音乐说话表达的方式”——陈述类型的存在意义。■
[1]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 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5] 范乃信.曲式精要.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 吴春福.曲式结构原则与曲式结构的分类——对杨儒怀先生曲式理论的解读与再认识.音乐研究,2012.
[7] 杨儒怀.变体曲式结构的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
[8] 王霞.温柔的桥梁——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研究.音乐学, 2011.
此论文受课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资助,课题承担人:韩晓莉,审批部门:山西省教育厅
陈楠(1982-),男,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