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尼游记(二)

2016-02-19 03:47欧阳无畏著韩敬山校注整理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班禅

欧阳无畏著,韩敬山校注整理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藏尼游记(二)

欧阳无畏著,韩敬山校注整理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这一节始自欧阳无畏1937年7月15日的开篇,是其第一次自拉萨堆龙前往日喀则仁布途中的见闻录,其间不仅记载沿途大小寺院的前世今生和宗教源流,更以贴近历史现场的笔触将目及所见升华。尤其是其身为格鲁派僧侣,却目光如炬地看清藏地民众“都受地方政治黑暗之压迫,与寺院权势榨取之两重桎梏,水火夹攻,赋敛暴催,差徭繁重,非彻底推翻其现有的统治势力,殊不足以语解放”的苦难根源,使本该轻松的游记体呈现出厚重的纪实风格。这些珍贵的文字记述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风物志,更是罕有的藏地历史人类学笔记。

民国时期西藏;欧阳无畏;藏尼;游记

按 语:为忠实原文,全文照录。对于其中因字迹潦草经多方反复查核依然难以识别的少数文字以□表示;因原手稿几无标点符号,现予以断句和标点;原文为繁体字,现均改为对应简体字。

爵尔摩隆为一古寺,[1]创黄帽派之宗喀巴罗桑札巴[2]幼年曾居此参学甚久,寺隔堆隆河[3]与道旁之囊卓[4]相望。

未几过通塘,[5]地势渐高,附近田产胥属哲绷寺之罗塞林院。[6]

一小时后为匝日,[7]羿穷护法大神[8]之香火田也。

北行约二小时为囊则,属拉萨木龙寺,[9]庄中有古寺,名囊则顶。[10]罗桑札巴得道后,雪山度世,于此集清净比丘万名,广说毘尼,[11]奠定黄帽派律学之基础,盖一可纪念之圣迹也。[12]

西北行五六里后,左折正西行,又五六里,堆隆河自正北流至此成折曲,改东向,湾中正九十度几何直角,而楚布河自西南山峪[13]中冲出,会合于堆隆河之垂点,其北有隆巴桥,东西横跨。

如过桥可至楚布寺,[14]为佛教尬举派[15]末流尬尔玛派[16]之开宗大庙,今则俯首帖耳屈服于黄帽势力下。[17]由此寺北行,经尬尔噶、宁摩等处亦有赴德庆阳间之道。

如不经楚布寺则溯堆隆东岸北上,至宁则塞为一独户小庄,隔河与兰巴小寺[18]对望。

又北一庄名蒙噶,[19]属布达拉寺[20]或名南接札仓,[21]又北一庄名桑察卜,属永安寺。[22]

庄之北,绑曲之水自正东沟峪中流入,涉之,仰首见堆隆河之两源,一自正北峪头或曰大隆山顶流下者名曰堆隆铺河。一自西流出者,名曰岸尬尔河。

德庆即位于此两河交点之锐角浅坡上,交点梢下数□,有桥,踰桥即至德庆,傍河西岸之路通楚布寺。

堆隆峪之地势,完全受卫迈山与茫山所东恃。茫山东下,即噶东寺[23]后之山,更东为哲绷寺后之乌则峰,及色拉寺东之。

各拉山北上则隔绑曲河连大隆与谦波宁德山对峙成大隆峪,进此峪东行,则至各拉北麓之朋多,[24]为青藏大道必经之路。

谦波宁德之麓,有辉煌之寺院二座,[25]与德庆一箭相望,为黄帽派密乘学院喇嘛举巴之分寺,[26]德庆附近之麓庄,几尽为该两寺之庙产。

茫山有一处见一整块石层,红白相间,整齐匀净,高百余公尺,长达半里之遥,倾斜纹皆与地面作直角,如山灵之披条子布围裙;又有另外三处,红土与青土横层相间之山坡,纹路都作弦线,居然成为河岸之天然彩色图案,雪漠干枯,气色单调,得此一二景色点缀寂寞,亦足以鼓励游兴。[27]

偶一念及整长百三十余里之堆隆峪中民众,完全受寺院淫威之支配,则又不禁怵惕神伤!西藏人民都受地方政治黑暗之压迫,与寺院权势榨取之两重桎梏,水火夹攻,赋敛暴催,差徭繁重,非彻底推翻其现有的统治势力,殊不足以语解放。

岸尬尔[28]峪

延日顿嘉与谦波宁德东西夹峙处,是为岸尬尔之起点,湍水东流,束成峡谷,险窄犹甚于堆隆。德庆适在峪口,为一拥有三百余户居民之小乡镇,设有宗治。[29]藏中有两德庆,一在拉萨之东四十里,为东德庆,[30]此乃西德庆也。[31]其西约五六里,于岸尬尔河之南岸,有岸尬尔庄,为一大农村,峪与河之得名以此。

傍水之北岸行,未几,即右折成西北北行,约十余里,山势愈陡,陉[32]愈窄,忽一崖嘴,壁立百仞,横栏入河,河亦于此起折,折点人马皆不得前,惟破烂之岸尬尔桥,横亘马蹄。即过桥正北向行,傍河之左岸上溯,沿途残垣断垒,络绎眼底,或矗立若圆锥,或倒欹若将台,更前则见二碉堡残迹,皆位置于道左,东西对峙,高都五六丈,底积约五六方丈,其周石砌短墙,围咂三重,碉上炮眼甚密!噫嘻!此非盛清时代防御准噶尔南侵[33]之战争遗迹[34]耶?

峪中农田,自岸尬尔桥以下,南岸多于北岸,因北山多积雪,山洪祸烈,坡度特陡,麓岸崩破,大石乱横,毫无缓坡地带可供耕种;南岸则层陂尾蛇,引渠灌溉,农利称便。十余里中,麦浪连催,可称膏腴之谷。

过桥后情形适反,东岸则山麓坡度缓展甚大,积雪融下,蓄水便利,故颇收灌溉之效。西岸则沟水潦乱,冲刷力大,路途破坏,步履艰难,曷云农事。

十余里至诺借诃桑,为一放牧之小村落,斜对岸有一水自东北山沟注入,流量颇不细,惜不知其名。自此北行,无论左右岸均不见农田,而道途复愈艰愈险。

涉雅戎铺水,作西北行,峪水每每与路面齐平。未几,又涉不连[35]水,约行七八里,隔河山势陡矗,一崖倒倾入河,其面垂直,约二十仞,形势雄伟。如龙首之昂昂,如蝎尾之曳曳,影响河身。河床突然隆起,逼河水淹登岸上,道路都没,不得不藉人力填大石于岸傍,筑堤捍阻,或凿高崖另辟岭路以趋避之。盖此处全部峪势由崖石束紧,河身狭小,跨水仅盈丈,峡壁之形状,极尽戈、矛、屏障、笔架、削筍、簇箸[36]之緻[37],笔墨虽灵,实不能描写其险状于万一,惟皋兰[38]东至靖原[39]之一百二十里长之桑园子峡[40]中之大小照壁、猪窝等黄河险地与此差相仿佛,因名之为阎王□,以誌纪念。

不久,河东一水注入,名曰琢髯玛觉,自是两山渐平衍,河岸渐宽展,草滩丰茂,牛羊嬉舐,倦马怡怡,啼声得得,风凉冽而扬鼠,水澄塞而映心,小草鬈鬈,[41]大黄遍野,红英紫瓣,花团锦簇,身自画图中移动,乐何可言。

此处距拉萨才两日程,而地势增高不知几许,全无农利,天低气寒,盖完全畜牧世界[42]矣。

羊八井[43]

未几,河水左折西上,两山左右分衍,左名拉隆,右名囊董,[44]蒙茸雪山襟带其北,中间大片平野,眼界开阔者,即统称为阳间或曰羊八井之地也。

河水为岸尬尔河之上源,此处名为济雄水,折而西溯,折点左近架石横木填土为桥,桥名散巴萨,义即新桥也。过桥抵一草滩中心,黑帐[45]数十,聚居成村,村名阳间散萨,盖一畜牧社会之村落也。

滩中北望年青唐拉雪山,[46]紫气霞光,[47]千里不绝。最近之山口,名曰古尔仁山,山顶融雪下注为古尔仁水,南流注入济雄水。

此山口为藏北要隘,因其西北通拉达克,[48]东北傍绕天湖[49]至黑河、[50]桑雄[51]等处。

古尔仁山与囊董二山间之平野峪地名曰达木,进峪东行可至桑雄接通黑河官驿大路。此次班禅由玉树运抵黑河之骆驼、骡马、牦牛辎重,[52]即从此道接运,经羊八井以赴札什伦布。而由后藏前往迎请班禅之佛轿及粮糈[53]七千余牛驮,亦经此道前赴黑河。

峪地愈东愈窄,以至于南北两山合拢后,中间平野消失,一水名曰拉水,自合拢处发源,从东淌来,量亦匪细,于散巴萨桥之束□,与济雄相合,南折而流,始名为岸尬尔河。

是故阳间散萨村实乃位置于古尔仁、济雄与拉水三水各自从北、西、东三面环流围抱中之最丰美牧草地点。但正式之羊八井,乃一行使行政权力之宗治,其位置在距该村不远之西北方山麓上。

阳间散萨村中之土著,为藏北多尔[54]系内,属于羊八井十八族[55]之一支,隶属于哲绷寺之稽束[56](庙产总管理处之谓也)。查羊八井原为部族之名称,随其所居之地亦即以族名名之。相沿既久,族名、地名乃牢混不可分矣。而十八族之各个原有族名反无从查考,只得以其所隶主公之名加于各该被隶族名之上,以资识别。例如散萨之族隶于哲寺[57]稽东,族名即曰稽东羊八井,臣属奴役早已失去其十七世纪时代之祖先之英悍气概,但其自己政治组织,每年仍有一度秋季会盟,时届八月,则十八族皆来散萨村中集会。闻藏政府[58]年年岁岁于此际征赋各族酥油各百克[59]云。

其习惯则男皆短发髠髠,[60]垂覆额周,女则细辫数十,分垂身后,饰以圆形银器,如银碗、银环、银币之属。无论男女,冬夏皆衣光板皮袄,面貌黧黑,[61]眼角深大,鼻凹,准[62]阔微翘,唇厚,牙缝不严密,但洁白天然,无须漱刷,完全以畜牧为生,盖藏北土著民族之典型也。

其居住恒污泥、叠石为圆墙,上覆黑牛毛帐房。正南辟门,进门之左手即堆置燃料,又左置什物,其前为灶,灶后乃帐房正中,上首供佛龛,龛前为卧垫,为矮桌,环列东墙为衣柜,柜前亦有睡垫及矮桌,欹西墙为碗柜,柜前小方垫一,备执役炊爨者休憩坐处。帐外更环筑矮墙,限为长方形大院子。择院中适宜处,建客房,为全部建筑中之唯一需用木材为梁柱椽栋者。初建时,木材常在数百里外求之。建成,屋主无所利用,其不惮血汗以成此一间无用之屋者,无非专供来往公差住宿一夜之需,故不得不视差人之好尚以为之备也。院中余隙则为畜圈,为牛粪栏,及狗圈等。虽各家布置略微有异,然大致不出此范围。故其居住极为单简,绝无宫室华丽之奉,然亦不减其家族团叙之乐。若无官厅、寺院之苛细,何至于哭声盈路。

此次迎送班禅[63]之乌拉[64]、牛驮,前后过万计,均在此一小小牧村中换役,僧俗阶级之狰狞恶面,令小民饮泣吞声而不敢仰视。

嗟!

羊八井,尔冉起,流尔之血,争尔自由!

自散萨村后涉古尔仁水作西南西行,沿途皆广滩茂草,十余里涉南水,为一自古尔仁山流下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济雄水之另一小水,右麓一庄,名为捧堆岗,时地势已较来处为高。回望来处,四山低伏,西望则不胜峰外高峰,有更上一层之感,古尔仁山至此已不见其隆起,盖已尽其发脉之始矣。

又十余里,羊八井之平野完全收窄,南北两山合脉于此,北山为年青唐拉之一雪峰,名曰贡马岗日,[65]义为皇帝雪峰,南山名曰宁摩隆山,西南名曰贾隆,西北名曰卜淄,正西之山名曰蓄毂山,自其脉上的主峰名曰蓄毂岗日者,所融流下之蓄毂水,[66]即为济雄水之正源,尚有自卜淄山流下之西源,及由皇帝雪峰流下之东源,皆会合于此。一涉此水,即抵四山环抱中之一牧畜小庄,名曰羊井堆[67]者。

蓄毂山[68]

自羊井堆西南西行,傍蓄毂水之南沿而进,蓄毂峪沟路崎岖,大石横乱,如钟鼎,如怪兽,如房屋,如巨砲,如火车头,皆随意磋砑,时碍马足,四围高峰,雪貌淫淫,盖已厕身于年青唐拉山脉之心房中矣。

三十余里处,即翻登蓄毂山,改作西南向,迎面睹一大雪峰,峰名觉摩岗尬尔[69],于右近;另有一较小而稍远之雪峰,即蓄毂岗日,于左近而略偏身后。此峰因其位置稍远,真面目隐于重云密雾中,观赏稍逊。而觉摩岗尬尔则远在峪底,载行载看,时已有昆仑玉柱、峨眉金顶之想,洎[70]登蓄毂山顶逼视该峰,则直如庭前梨树,户外假山,美丽玲珑,清腴庄严,不可复极矣。

移时,渐渐下山,斜眺该峰,则夫头雪消,微露岩色,又恍如南极仙翁之秃秃其顶,颇具老气横秋之态。再下一层,则回望背影,横肆壮阔,忽破分为高低两簇,如大小巫姑,争媸斗艳,然而赭岩排空,飞壁倒悬,银河泛滥,玉泪污潦,鸟云惨覆,寸草不生,亦极尽风景之阑珊奇醜者矣。

沿路行来,观此峰,自初面后,或隐或现,人骑马上,唯一耿耿悬念于心深处者,为欲得快睹此峰之美丽全貌,至此恶状,则不禁凄然嗒,然而豁然如无其事矣。

蓄毂山之重要,为界分卫藏之自然标志。未过岭诸地,皆属卫。既过岭,则全属藏。其理由无他,盖因此山前后诸水入江河之流域不同。凡山后诸水皆注于卫河,故其地胥属卫。山前诸水皆不入卫河,故其地应归并于藏。自然的形势如是,吾人于马背不得不深思其所以然者也。

接儿峪

下蓄毂山后,仍行沟中,沿水右岸向西南行,崇山峻岭,时于缺隙中偷见觉摩岗尬尔。

约五六里,一水自对岸山凹中东西向流入,水势甚大,名曰匝岗,遥望其源,乃又是另一雪峰,名曰答则,义为马峰。查年青唐拉山脉,共有十二主峰与三百六十属峰,十二主峰各以十二生肖属名。此道能望见者,惟马、羊二峰而已。羊峰距马峰之西不远,而形势不及马峰也。

自匝岗水流入后,名曰拉卢水,下行七八里,右坡一庄,名曰拉卢。庄前涉水,正西向下行,约十里,道左聚居数黑帐成村落,名曰贾巴。抵此,始不觉觉摩岗尬尔之迫近,而更发现另一名曰达木见之雪峰于其后。

复在贾巴村前涉水,行不数里,因山势收合,峡身过紧,崖悬阻路,水流萦迂。为避免绕道起见,遂登山,坡路盘旋屈折,大致不离正西向。上下共九折,因名此坡为九山九沟。

时而攀援而上,时而倒欹而下。山色赭红,路面沙石疏松,或遇路宽不盈尺,仅容马蹄,刻刻都虞危险。

约三小时后,至玛尔将,为一近百户之牧镇,已设宗治,位置于两峦束峙之小沟内坡上。坡前一小溪流注于拉卢水下游之接儿水,无田地,无房屋,居民皆安居于黑牛毛帐房中,地方颇为贫瘠。

接儿水流势凶险,于玛尔将附近一节尤甚。故大道不能傍水行峪中平岸处,仍须由玛尔将庄后西南向登山绕行坡道,以避该水。当人马在岭头盘旋之际,可遥见东南方有二雪峰左右并峙,左名琼娥眉弄,右名吹筝坚誐。

下坡后,涉接儿水,时水已改作正北流。当绕往年青唐拉脉中之噶兰巴山口之麓,复东北流注入天湖。故此水实为年青唐拉与冈底斯两大山脉之分脉水源。凡旅行人士莅此,所应当知之一重要地理问题,接儿峪之人文虽无足称述,然得此亦足以彰其重要性矣。

马髯山

一涉过接儿水,便跨入冈底斯山脉之环境中。作正西向行,沿缸觉南塞水上溯,入一小沟,或左或右,时移动于水之两岸。两小时后,乃登马髯山口。

从山脊俯察前后诸水,则可知山前诸水皆浸渐注入雅鲁藏布江;山后之水,皆北流注入天湖。由是而推知,马髯山对于藏江与接儿水之关系,恰如蓄毂山对于接儿水与卫河之关系。严格言之,蓄毂山之东,纯为卫,而马髯山之西,始为真正的藏。至于接儿峪,只能算作介乎卫、藏两大流域间之中间地带耳。又何必一定强指此峪为卫或为藏乎!然常人每以蓄毂山为卫藏之分界者,亦不过从习惯通融称呼使之然也。

马髯山之主峰,名曰坚东,义为千眼,突兀锥立百余丈。眼底群山千万,如龙蛇之昂首峰底,而尾掉天外;如狮虎之蹲伏脉下,而身舞高空,周内数百里之万壑千溪,一览而尽。坚东之睥睨一世,雄浑深厚,实与天地同其久远,日月并其光华。不登马髯,则不知山势脉系之纲领;不见坚东,则不明水源朝宗之经络与夫山峰主纵之关系。一度跨马,蹄下之涓滴荡漾,蜿蜒渹[71]厅,分合在于俄倾,而奔腾激变立决于千里之外之故者,即于此一刹那中,得灵性之了悟。

山色殷赭,沙土松厚,与蓄毂山之大石峥嵘、小石碐磳者,又资一比较,山之阳面,生长矮柏,为入岸尬尔峪后最初所见之木卉植物。因地高之故,不能直立挺长,盘屈其枝,团布地上,簇簇周展,高不过二三尺。乍见犹疑为野刺,近察方知为此物。藏人每每采拮其叶,熏烟有异香,用以供佛。

畏峪

径自此可怜之小柏丛中,拾步下坡,遥见看鸡塞雪峰在南山之后,东塞山雪峰在北山之后。复下则走落峪中平岸,此峪名为畏峪,俄而犬吠道右,见一庄,名曰贾如岗。

自逾蓄毂山直至此庄,沿途居民都属贾巴族,其族共五,为帕波、拉卢、耶也、多尔玛及贾巴。种族与卫、藏皆有别,而与羊八井族相近,与羊八井族皆信奉楚布尬尔玛派之佛教。除畜牧外无他长,盖一浑浑噩噩之民族也。

自此,方向始得确实,故定作西南行。沿途左右山坳,皆有溪涧流下,如是或紧傍水沿,或上攀危崖。约二小时后,右山稍向南偪[72],而正西忽来一山,委蛇横阻,其名曰牙各山,义为氂头山,两山间流出喇尔干水,于此合流后称达姆河。[73]其下流直往卫、藏中道中点之仁琫,[74]于答翥喀[75]渡口附近注入藏江。[76]

峪势即在达姆河之始点,因牙各山之拦阻,不得不一度正南折后,复回向西南,但大道即在此折点涉水,直登牙各山。向南前进,比及下山落峪,始终皆与达姆河平行。已见定玛寺扼立于隔自西流入达姆之蒙水之对岸高坡上。出峪,涉横阻之蒙水,即至宗唐,为一百余户居民之农庄,其地与定玛寺同隶属于札什伦布寺。[77]

自过德庆后,危崖峭壁,地高气寒,野草荒腐,时生千里无人之感,至此重见庄田房屋,令人心襟一宽。

此地居民,男有丰盛之发辫,妇架高耸之发圈,[78]言语文朴,非如羊八井、贾巴两族之悍憎,衣服亦皆服用棉毛织物,非如畜牧民族之光板老羊皮。[79]盖从卫藏北道西行至此,始初抵真正后藏人所聚居之村落。

自此赴日喀则,岐为两途,其一傍达姆河下行,直至答翥喀渡江,即接衔卫藏中道以赴日喀则;另一则翻贾索、热公二山及拉布[80]、南陵[81]二宗至扼马岗渡江以趋,则为纯粹之卫藏北道,较其距离长短,则衔衔中道之程,尚短捷于北道一日。

(未完待续)

[注 释]

[1]今译为觉木隆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贾热村。该寺由巴迪扎迥巴始建于1169年,寺庙初期规模远超今日。该寺有著名的四大名柱:白茅根柱、大乘柱、鞭麻柱、禅定柱。宗喀巴大师曾背对此四柱坐禅,后来这四根柱子被献于布达拉宫。寺内许多旧壁画保存尚好,宗喀巴大师曾在今拉萨市林周县果吉地方挖出来一座内装牙齿的佛塔,至今仍供奉在寺内大殿二楼的无量寿佛殿。

[2]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欧阳无畏称宗喀巴为罗桑札巴,这是其受沙弥戒时的名字。宗喀巴是青海湟中人,1357年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1419年圆寂,终年63岁。藏语称湟中为“宗喀”,故被称为宗喀巴。罗桑札巴幼年在距今青海西宁95千米处的化隆县夏琼寺学经,7岁时在此寺受沙弥戒,一直到16岁方离夏琼寺首往西藏。因此欧阳无畏称其幼年“居此寺”是不准确的。

[3]今译为堆龙曲,是拉萨河下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冈底斯山东段南麓一座海拔5862米的高山,向北经羊八井转东南注入拉萨河,流长137千米,河口以上流域面积5093平方千米。由于河道非常曲折,因此每到降水集中的6至9月,河水暴涨,水流湍急,但洪水过程涨落迅速,历时通常在一二天之内。

[4]今译为拉秋。

[5]今为通噶村,行政区划属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乡。

[6]今译为哲蚌寺洛色林札仓。它是迄今为止哲蚌寺最大的札仓。经堂有102根柱子,面积1053平方米,高侧天窗,两边经架壁立,总长约60米,供满各种佛像,装满各种佛教经典。此札仓僧侣人数居全寺最多,明清时期主要来自四川、西康、青海、云南、昌都等地。

[7]今译为巴热,为村级行政建制,现属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

[8]今译为乃琼护法神。作为藏传佛教宗教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蚌寺、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甘丹颇章政权的最主要护法神。其通过宣谕参与甘丹颇章政权的各种行政事务,对西藏地方政治和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9]拉萨有新、旧两座木如寺。此为新木如寺或新木鹿寺,位于拉萨大昭寺北,小昭寺东,今北京东路北。“1817年由赤人巴修建”(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拉萨市城关区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493页),楼高四层,寺内有印经厂,专印各种经文颁行各处。今为西藏佛协印经院、刻制《丹珠尔》大藏经办公室。旧木如寺位于拉萨八廓街北色拉达果门边,在吐蕃时期属藏传佛教宁玛派,今属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曲德寺所属木如宁巴护法神殿。据贡嘎曲德寺格桑曲培著《贡嘎曲德寺朝圣指南》第92页称:“五世达赖喇嘛也经常在这里祈祷念颂护法经,并将此殿诵经管理事务交付给贡嘎曲德寺僧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贡嘎曲德寺为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

[10]今译为囊孜杰康,曾译为囊则敬寺或囊则敦寺或囊孜顶寺。《宗喀巴全集》拉萨版共18帙,凡160多种,《囊则敦寺所说比丘学处》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1]毘尼是梵文,意为毗奈耶,是佛教戒律的总名。

[12]宗喀巴45岁时在囊则敦寺居住,其抉择正法,广弘格鲁派清规戒律,弘法规模最大的一次也仅为六百余名僧侣讲经。欧阳无畏于此称其“于此集清净比丘万名”实属夸大。[13]山谷之意。

[14]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约70千米的堆龙德庆区古荣乡楚布沟那噶村,由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开派祖师都松钦巴于1187年倡建。该寺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祖寺,是传承弟子们心中最重要的寺院,是噶举传承佛教事业的中心。该寺一部分建筑为南宋时期所建,僧人最多时达1万多人,寺院延续至今依然举办一年一度的“立塔钦”宗教仪轨,吸引数万信众前此朝拜。“立塔钦”意为“立经幡柱”。

[15]今译为噶举派。它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意指佛语,“举”字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为教授与传承。

[16]今译为噶玛噶举派。它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派别。藏传佛教转世制度由此寺首创,该派先后建立几大转世系统,其中黑帽系和红帽系最为著名。

[17]楚布寺作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噶玛噶举派主寺,它是历代大宝法王驻锡地,1992年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经中央政府批准在此升座。“1999年12月28日晚,该寺第十七世嘎玛巴伍金赤列以去锡金取法帽、法杖为由离寺出走。”(拉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拉萨市志(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292页。)欧阳无畏用“俯首帖耳”和“屈服”形容噶玛噶举派对格鲁派的态度,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18]今译为朗巴寺,又译为兰赞卓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马乡朗巴村。兰巴,藏语意为引导。公元11世纪建寺,寺院有充满浓郁尼泊尔画风的壁画以及尼泊尔风格的释迦牟尼佛像。欧阳无畏前往此寺时,该寺为二层建筑,墙基为石砌,高约1米。目前残存一依山而建的塔,仅剩的塔基高度即达3.1米。2000年以来,在大殿原址上新建8柱大殿,主供兰赞卓释迦牟尼佛、度母、宗喀巴师徒三尊。宗喀巴师徒三尊是指宗喀巴和他的上首弟子杰曹·达玛仁青、克珠·格勒白桑,他们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今译为蒙噶普,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德庆乡东南6千米处。

[20]今译为布达拉宫。

[21]今译为南杰札仓或朗杰札仓,位居布达拉宫西端,是藏传佛教研习佛学的场所。藏传佛教非常重视僧侣对宗教经典的学习,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稍有规模的寺院都辟有专门学习场所。

[22]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拉萨四大林之一,又名丹雪曲科林,林是指活佛的私人公馆。今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公德林街道雪社区。寺名为清乾隆皇帝所赐,其希望卫藏永安,并颁匾额,建于拉萨磨盘山之南麓。《卫藏通志》称“卫藏永安寺”,藏语称为功德林,为济咙呼图克图驻锡之所。《西藏自治区志·文物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志·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撰)第710页称“济咙呼图克图是西藏最有影响的活佛系统,不仅在宗教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自第六世以后,在西藏地方政坛也有着重大影响,拥有很大权力。”功德林前部建有碑亭,碑文以藏汉两种文字书写,内容主要是驱逐廓尔喀入侵的经过。值得一提的是,功德林匾额甚多,为一大特色,均为清代皇帝和驻藏大臣及其属下赐赠。

[23]建于公元13世纪,是当时卫藏地区六大寺院之一。宗喀巴大师曾在此寺禅定观想文殊菩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五方护法神之木鸡护法神被供奉于此寺。莲花生大师修行洞位于该寺文殊殿壁画下方。

[24]今译为邦多,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德庆乡东南3千米处。

[25]以西藏自治区卫星地图佐证,欧阳无畏称之为辉煌寺院的应是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乡帮布村的热扎寺和柳梧乡达东村的尼玛塘寺。热扎寺于11世纪由热鲁在瓦·多吉扎创建,属于格鲁派。该寺20世纪60年代后期遭到破坏,20世纪80年代在原址基础上复建,为二层建筑。尼玛塘寺于11世纪由热·洛扎瓦创建,属于格鲁派。该寺现为二层建筑,内主供药师佛,距尼玛塘寺旧址20米远。

[26]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拉萨三大寺中的哲蚌寺、色拉寺各有密宗札仓,其僧人叫做“喇嘛举巴”,意即是喇嘛而不是普通的僧侣。两寺是三大寺共同的密宗专修机构,是完成三大寺先显后密修习系统规程的必要组成。下密院位于今拉萨市北京东路北,藏语称为“举麦札仓”,创建于18世纪初期,此后从下密院中分出一上密院,包括今小昭寺前左右两侧的两层楼房及习经场等,两院之间并无从属关系。上、下密院名义上均属于甘丹寺密宗札仓,但事实是两院与甘丹寺为平行关系。哲蚌寺与色拉寺虽然有密宗札仓,但上下密院却较之这两寺高一个等级。上密院与下密院类似于今天大学的研究生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府,其修行过程艰苦,要求极其严格,每天要上四堂殿,第一堂殿从凌晨2时开始,无论寒暑均需赤足坐在用鹅卵石铺就的固定位置修习,深得信众的敬仰,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西藏自治区志·文物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志·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撰)第630页称其“权力仅次于三大寺,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强大组织机构。”

[27]欧阳无畏当年目击的美景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叶巴至德庆乡沿线。这是在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下,岩性差异导致较软弱的泥岩风化,呈顺岩层走向的凹槽状冲沟;较坚硬的砂岩不易风化,突凸地表呈墙状。在大气降水冲刷作用下,组成红青地层,以紫红色为主。这种地貌虽美,但实则植被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28]今译为昂噶,为村级行政建制,现属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德庆乡。

[29]相当于内地的县。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共有147个宗和相当于宗的谿,其中德庆宗是卫藏地区29个宗谿之一。

[30]西藏地方政府时期为德庆宗。1960年设立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后,将达孜宗与德庆宗、蚌堆谿合并设立达孜县,行政驻地德庆村。

[31]西藏地方政府时期为堆龙德庆宗。1960年设立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后,以堆龙德庆宗与列乌谿、东嘎宗合并设堆龙德庆县,行政驻地朗嘎村。

[32]山脉中断处。欧阳无畏的原文是一自造错字,根据上下文寓意,应为陉。

[33]欧阳无畏所述为发生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年间中央政府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集团进行的大规模战争,清代文献通称为平定准噶尔。这次战争,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经三朝,历时70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完全胜利。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大学士傅恒等恭撰《御定平定准噶尔方略》,包括前编54卷,正编85卷,精编33卷,收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1990年7月,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影印《平定准噶尔方略》,为十六开精装四册,收入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

[34]1716年,准噶尔大军经昆仑山闯入藏北那曲,西藏地方军队仓促应战,结果失败。1717年,准噶尔大军占领拉萨,西藏地方最高统治者拉藏汗战死在布达拉宫山脚下。至此,和硕特蒙古对西藏长达75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准噶尔入侵西藏后,清朝中央政府于1718年和1720年,先后两次用兵西藏,最终将准噶尔军队驱逐出藏。随后清朝中央政府设立噶伦掌政制度。遗憾的是,欧阳无畏所述的碉堡遗迹,经过多方考证,似有两处,其中一处在今天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马乡,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张厚永警官为此专寻文中的碉堡。他从现场通过视频传输回来的信息是:目前存有碉楼两座,现今外墙体多已经倒塌,未能见瞭望孔及射击孔,目测墙高五六米,这与欧阳无畏的目测高度基本相同。当地老人称这些堡垒是扼江而守“卫戍碉堡”类建筑遗迹。但从欧阳无畏上下文中分析,他的行踪早已过昂噶,似停留在其北,即今天堆龙德庆区德庆乡的罗杰康沙村。张厚永警官遍寻周边后在此村发现,这些遗址共有三组建筑遗迹,似石砌佛塔的遗迹,其中有两座还残存塔基及塔瓶,另一座仅存有塔基。但其发现距离无瓶塔基500米左右。有一处正方形院落遗迹,其目测规模近千平方米,院内建筑有两座戍堡的残迹和数十间房屋的残迹。综合上下文分析,欧阳无畏所目击似为此处遗迹,但是否是抗击准噶尔南侵的战争遗迹则待考证。

[35]河名。

[36]一簇筷子。

[37]细密之意。

[38]今为皋兰县。位于黄河上游,地处甘肃中部,今隶属甘肃省会兰州。

[39]今为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地处甘肃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

[40]位于今甘肃兰州榆中县。桑园子峡是黄河东出兰州后遇到的第一道峡谷,这里峭壁耸立,峡谷最窄处仅有7.5米。黄河在此水流渐急,削壁断崖,危峰峻岭,加之沿岸老树枯藤,怪石奇岩,鬼斧神工般构成一幅极具大自然生机的雄浑画卷。

[41]读“全”音,原意为头发美好的样子,此处为泛指,形容小草生长的非常好。

[42]欧阳无畏对牧业与农业的区分过于主观,事实上无论过去与现在,羊八井附近一带,虽以牧业为主,但依然兼有少量农业种植青稞的传统。

[43]今为羊八井镇,位于西藏拉萨西北91.8千米的当雄县境内。《拉萨市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第83页记载:羊八井在西藏地方政府时期为养巴井谿,民国时期为羊巴敬宗,是卫藏地区29个宗谿之一。羊八井平均海拔4300米,南北两侧山峰均在海拔5500至6000米以上。

[44]两处名称今依沿用,西藏S304公路修建于旁。值得一提的是,西藏S304省道是今天我国西南边陲重要的国防干线和经济干线,该线是连接拉萨、那曲、日喀则、阿里等地的重要交通要道,与国道318线、国道109线形成闭合环线。

[45]黑帐篷是藏族牧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一个黑帐篷即为一个家庭,用牦牛毛制成,形状为长方形或椭圆形,帐顶有缝隙可以通风。有的帐篷四周还有干牛粪垒砌的矮墙,以增强抗风能力。

[46]今译为念青唐古拉山,亦译作“唐拉”“年前唐拉山”“年钦塘拉冈里”“唐拉雅秀”“多古巴瓦载”,位于拉萨以北100千米处。该山横贯西藏中东部,为冈底斯山向东的延续,是雅鲁藏布江与怒江的分水岭。它将西藏自然划分成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区域,主峰海拔7168米。在藏族人心目中,念青唐古拉山是神圣之山,容不得半点亵渎。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念青唐古拉山就是圣火采集地。

[47]在西藏民间传说中,念青唐古拉山里有一座神秘的水晶宫,宫门上镶嵌有各种宝石,宫殿底部是甘露之海,宫殿中部虹光彩雾缭绕,宫殿顶部白云悠悠。雪峰如同水晶塔,环绕这座神奇的峰峦。

[48]素有“小西藏”之称,无论地理、民族、宗教、文化皆接近西藏。拉达克系受驻藏大臣管制的西藏藩属。1834年,英国支持锡克王国入侵拉达克,自此落入外国之手。拉达克是西藏同中亚和印度交通、贸易的中心和门户,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

[49]藏语“天湖”,汉译为“纳木错”,蒙译为“腾格里海”,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西北麓,是西藏最大的湖泊,列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海拔4718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

[50]今为那曲地区,历史上曾用汉文名字如纳曲卡、那克楚、喀喇乌苏等。西藏地方政府时期该宗是绛区14个宗谿之一,但班禅堪布会议厅在此区域亦管辖达木萨迦宗。

[51]今译为当雄,拉萨市属县级行政区划。纳木错湖总面积近2000平方千米,45%的湖域在当雄县境。

[52]翻开台湾“国史馆”2009年2月出版的《西藏史料汇编——班禅返藏之路》(民国24年至26年)第291页,清楚地看到蒙藏委员会1936年12月17日以机藏字第3号通报《蒙藏委员会通报外交部班禅电离色雪寺后沿途宣化并于八日安抵拉布寺后拟往玉树》,得知九世班禅此日后将前往玉树。在南京大法轮书局1948年10月发行的《班禅大师东来十五年大事记》第80页中写明九世班禅于12月18日到玉树结古寺。这就意味着欧阳无畏1937年所述九世班禅入藏物资已先行运抵藏北那曲,似乎九世班禅返藏即将实现。九世班禅“决于阴历七月初启程,取道黑水入藏”的消息由蒙藏委员会于1937年7月31日向外交部发去密电《转护送班禅回藏赵(守钰)专使呈报班佛回藏与噶厦交涉经过即行期等情由》(收文字第14871号),说明九世班禅非常乐观估计自己一定能经那曲返回日喀则。

[53]祭神用的精米,这里指粮食。欧阳无畏在此所称自日喀则出发迎请九世班禅的粮食达到七千多牛驮,此数据似有夸大。粮食是否均来自日喀则,答案是否定的。翻开台湾“国史馆”2009年2月出版的《西藏史料汇编——班禅返藏之路》(民国24年至26年)第297页,清楚地看到蒙藏委员会1937年3月8日以机调字99号通报《蒙藏委员会通报外交部西康调查密报主张卫队可随班禅入藏之噶伦皆无兵权而实力派者中有四人受英人津贴》,得知1937年1月26日,“班禅之秘书副官(藏人)及兵十名(内宪兵二名)到昌都采办粮食,昌都即请示拉萨得复有班禅需用物资,宜尽量供给,免触怒班禅。”因此可以说这数量庞大的粮食部分是来自昌都的采购。这一切均显示九世班禅回藏正按照计划进行。事实上就在迎接九世班禅佛轿前往那曲,其返藏物资已运抵那曲的时候,关于九世班禅返藏的谈判突变,翻开台湾“国史馆”2009年2月出版的《西藏史料汇编——班禅返藏之路》(民国24年至26年)第302页,清楚地看到蒙藏委员会1937年5月15日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魏道明代)《翁文灏函外交部转蒋致余电称藏方正积极备战决意抗拒班禅回藏乞速定大计》,文中“据熟悉藏情者言,此时情形突变,亦不无英人挑拨关系,但其重要原因,则在达赖未转世,未亲政,前正噶厦一意孤行之时,无论谁何当权,总不愿中央势力入藏,故不惜孤注一掷,以图苟延。”时局的迅速变化最终令九世班禅返藏受阻,但这一变化九世班禅似乎并不知悉,他在中央政府得知其返藏几无可能的情况下,依然做出8月份必须返藏的决定。最终返藏受阻,其于1937年12月2日凌晨圆寂于青海玉树结古寺。

[54]今译为霍尔。通称霍尔三十九族,又称藏北三十九族,简称“三十九族”。1751年清中央政府下令将三十九族划归驻藏大臣衙门直接管辖。1916年,西藏地方政府借口三十九族亲汉,强行将千户头人降格为百户,没收亲汉头人和亲汉百姓的财产,将三十九族地区政务交黑河总管兼管。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的阿沛·阿旺晋美就是霍尔三十九族后裔。

[55]当雄是清代固始汗军队驻扎之地,称为丹木蒙古八旗。八旗即八个部落,每个部落约100户左右,带有半军事性质的这八个部落官员均由驻藏大臣直接委任。欧阳无畏称“羊八井十八族”疑错,应为“羊八井八部落族”为妥适。

[56]今译为吉索,为寺院总管。清代时期的哲蚌寺四大札仓的联合机构称为“拉基”,是由13名现任堪布和卸任堪布组成。“拉基”之下的吉索主管寺院的全部行政和财政。

[57]即哲蚌寺。

[58]特指西藏地方政府。西藏和平解放前,羊八井宗由于地处拉萨附近地区,被称为卫区。此外,与西藏地方政府平行的还有班禅堪布会议厅辖区。

[59]此处作为西藏重量单位名,每克有20藏两,重约7市斤。[60]读“昆”音,旧时对僧侣的贱称。

[61]黑黄色。

[62]此处意即鼻子。

[63]指九世班禅。

[64]由于牧区的各部落分属于西藏地方政府、寺院、贵族三大领主,因此所有的部落都要向地方政府支应乌拉差役。牧区的乌拉差役绝大多数是按照牲畜的数量征派,实物为主,兼派劳役。

[65]今译为穷母岗峰,亦有译为穷目岗峰或穷母岗日峰,海拔7048米,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境内。穷母岗日的藏语意为有学问的仙女,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后一座高峰,山体雄伟,气势恢宏,冰川发育非常良好,有“地形博物馆”之称。

[66]今译为雪古曲。

[67]今译为羊井学。

[68]今译为雪古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境内,海拔5454米。

[69]今译为琼姆岗嘎峰,海拔7048米,是尼木河的发源地。琼姆岗嘎相传是雪域高原的十二度母守护神之一。

[70]读“即”音,及、到之意。

[71]读“轰”音,象声词,形容浪涛冲击声。

[72]读“逼”音,接近之意。

[73]今译为邬郁玛曲或乌郁河,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东南。

[74]今译为仁布,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崖谷地。仁布县东倚山南市浪卡子县,南邻江孜县,西靠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南木林县,北与拉萨市尼木县隔江相望。

[75]今译为大竹卡,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联乡大竹卡村北,《日喀则地区志(上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第892页称“渡口承载着拉萨经羊八井到日喀则及日喀则通往南木林雅鲁藏布江上车辆、人员、物资的摆渡任务。”大竹卡,藏语意为“大氐家族住地附近的”。

[76]即雅鲁藏布江。

[77]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尼色日山下。扎什伦布寺与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塔尔寺和甘肃拉卜楞寺并称为格鲁派“六大寺”。

[78]藏族男女常戴“长寿金丝缎帽”,流行于拉萨、日喀则一带。此外前后藏的妇女头饰各不相同,前藏贵族妇女戴一种三角形的头饰,称为“巴珠”,佩戴时一角朝前,两角放后。后藏妇女戴弓形头饰,原材料主要是珍珠、珊瑚,成为“巴廓尔”,佩戴时将镶嵌有珊瑚、玉石、珍珠的椭圆形红呢套在发上,与发相结,将弧形藤架向上竖起。

[79]藏族聚居区的农区与牧区服饰在用料和制作上各不相同,农区的服装主要是藏袍、衬衫,藏袍主要以氆氇为主要原料;牧区的服装主要是皮袍为主,一般是不加面子的板皮。

[80]拉布为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区16宗谿之一,称为拉布谿,而不是欧阳无畏称之的拉布宗。西藏和平解放后,日喀则于1954年设藏区总管,所辖依然保留拉布谿。1960年西藏自治区设日喀则专区,撤销拉布谿,并入南木林县。

[81]今称为南木林,南木林为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区16宗谿之一,称为南木林宗。1960年西藏自治区设日喀则专区,撤销南木林宗和拉布谿、嘉错、领噶尔三谿,合并后设立新的南木林县。

[特约责任编辑 喜饶尼玛]

[校 对 赵海静]

I266.4

A

1003-8388(2016)04-0085-09

2016-05-21

韩敬山(1974-),男,满族,辽宁金州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制度和近现代边疆藏区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班禅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班禅灵塔祀殿,尼色山上最特别的建筑
最好的爱国者:纪念十世班禅圆寂30周年法会
我给十世班禅大师当翻译
《六世班禅洛桑班丹益西传》的史料价值
九世班禅与拉卜楞寺间的史实考究
大枣巧治班禅活佛
入藏延请五世班禅的使者:蒙古高僧内齐托音二世
活佛见主席
活佛见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