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现状调查

2016-11-21 04:05朱韶晖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寄宿生专任教师寄宿制

朱韶晖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8)

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现状调查

朱韶晖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8)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从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总体分配趋势、寄宿生在校比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藏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等方面入手,着力呈现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为促进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寄宿生

一、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总体分配情况及趋势

青海藏区推行寄宿制教育是基于特殊地理条件的一种选择。虽然从传统的教育学理论出发,寄宿制学校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不是理想的教育所追求的最优价值选择[1],但大量事实证明,兴办寄宿制学校,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恶劣、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资源严重落后的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已成为藏区实现教育公平、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当前寄宿制学校已经遍布青海大部分藏区,而且寄宿生的规模也在不断上升,寄宿制学校已成为藏区各州中小学义务教育的主体。

根据我国调查数据显示,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由2000年的2.05亿减少到2011年的1.58亿,减少了4700多万[2]。2001年7月《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波动的需要,合理调整和规划中、初等学校布局”。此后,随着布局调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青海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总数比往年减少了两百多所,减少最多的是海东地区,减少了163所,其次为西宁,藏区成持平或增长的趋势,而藏区分布的学校中基本上是寄宿制学校。截止到2015年,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分配情况,分别为海南州64所、海北州36所、黄南州84所、海西州33所、果洛州65所、玉树州123所[3]。

近年来,藏区各州在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科学布局”的发展思路下,对现有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在撤并一些不合格学校的同时,加快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由表1可知,青海藏区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办学情况,从2010-2015年,各州对寄宿制学校数的要求不一,但基本呈逐渐稳定的趋势。其中,海南州、海西州基本持平,黄南州和果洛州有所增加,海北州和玉树州有所减少。这表明,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更加趋于理性,更加实事求是,避免了寄宿制学校建设盲目一刀切的尴尬局面,对一些乡上规模小、条件差、教育资源浪费的寄宿学校进行了撤并,把他们集中办在县城,充分响应了青海藏区“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的总体办学思路和格局。另外,对一些经济、教育条件较好、教育需求量大的地区加大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保证了“控辍保学”任务的完成。

表1:青海藏区2010-2015寄宿制学校变化表(单位:所)

另外,从2011-201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青海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规模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寄宿生比例在逐年增加,寄宿制学校在青海藏区已成为义务教育的主体。2014年,在全省义务教育在校生总体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全省寄宿生比例却在波动上升。如果把藏区六州独立统计的话,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所占的比例要更大,波动的幅度也更小。由图1和图2可知,从2010-2014年,青海藏区各州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寄宿率基本呈小幅波动性上升趋势,表明寄宿制学校已成为藏区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寄宿制学校已由初中阶段向下延伸到小学中高年级,并逐步向低年级扩展。藏区寄宿制学校也由于其自身的优势而逐渐被政府和学生家长所认可,成为缩小藏区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的主要办学形式。

二、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现状

(一)青海藏区三江源移民区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寄宿生的比例有所增加

图1:青海藏区各州2010-2014年小学寄宿生趋势图

图2:青海藏区各州2010-2014年初中寄宿生趋势图

青海藏区占我国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0%以上,涉及果洛、玉树、黄南及海南各州的大部分县。随着青海三江源工程的逐步推进,约有五万多藏区牧民离开草原,住进了移民社区及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过起了城镇居民的集中生活。由于青海藏区各移民点社会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渠道狭窄,几乎没有成熟的产业可以让这些搬迁过来的牧民就业,因此,很多青壮年牧民要么通过劳务输出进城打工、要么出去做生意,这就使他们急需关爱和呵护的孩子相继成为我国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留守寄宿生。这些留守寄宿生在当地的寄宿学校上学,学校放假后大都同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移民区,长期缺少父母的监护。近年来,青海藏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寄宿生也在悄悄增加,虽然藏区的留守寄宿生率远远低于我国其他地区,但笔者非常担心,在不久的将来,曾经困扰社会的留守儿童问题也会悄然将至。我们在移民点寄宿制学校调研的85名寄宿生中发现,有10%的学生家长一年回一次家,19%的家长半年回一次家,而且还有17%的学生没有父母,长期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藏区特殊的婚俗所导致)。此数据表明,藏区移民点的寄宿制学校中有很多学生属于留守寄宿生,同时也间接表明,藏区寄宿制学校承担着这些留守寄宿生家庭监护的责任和家庭教育的功能。表2是对85名寄宿生父母工作情况与走读、住校交叉制表,表中数据显示,住校的学生为53名,样本中住校生比例为62%;“父母一方打工”和“父母双方打工”的学生总数为25人,占寄宿生总数的47%;留守儿童占总数的29%,其中,样本中留守儿童占住校生3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寄宿生住宿需求。”因此,如何保证青海藏区移民点留守寄宿生接受公平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为政府稳定的推进三江源移民工程解除后顾之忧。

表2:父母工作情况与学生走读、住校交叉表

(二)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生均住宿面积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争取国家教育项目极大地改变了全省藏区的教育面貌,缩小了城乡差距。其中,“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的实施,总投资达到了3.5亿多元,按要求完成了全省14.08万平方米的生活用房,彻底改善了全省农牧区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尤其是“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青海省在国家帮助下,总投入4.6亿多元,建设寄宿制学校297所,建筑面积达45.1万平方米。之后,国家又给青海省安排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奖励金560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安排项目学校60所,这使得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生均住宿面积增加,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图3:青海藏区各州小学寄宿生生均面积变化柱状图

图4:青海藏区中学寄宿生生均面积变化柱状图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藏区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最为明显。由图3、图4可知,从2011-2014年青海藏区各州中小学寄宿生生均面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大部分地方的生均面积已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当然这除了与当地政府对寄宿制中学的高度重视有关外,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过度的增长是否存在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是否也会造成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出现。

(三)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食堂条件逐渐改善,但管理还需规范化

近年来,随着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的开展,很多寄宿制学校都很重视学校食堂的建设,大部分寄宿制学校改变了过去“无食堂、无餐厅、无餐桌”的现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放了学生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13份,其中,回答“有”的为403份,所占比例为97.57%;回答“没有”的为10份,所占比例为2.43%。由此可见,藏区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都设有食堂。另外,藏区寄宿制学校食堂建设最突出的是学校食堂的硬件设施的改善,我们调研的大部分县镇寄宿制学校,学生餐厅宽大明亮,餐桌、餐椅配备齐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就餐。

调研中还发现,藏区寄宿制学校的食堂管理工作赶不上食堂硬件设施改善的速度。很多学校没有设置严格的食堂管理制度,即使有的也形同虚设;学校聘请的厨师人数有限,甚至不能满足安排好学生食宿的需求。有关此问题,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两道题。一道是“你觉得食堂的饭可以吃饱吗?”另一道是“和家里的饭菜比,你更喜欢哪个?”我们回收的413份问卷的统计数据表明,有32.08%的学生认为能在学校食堂吃饱饭,有49.06%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在学校吃饱,另有18.87%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吃不饱;有83.9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不好吃,只有14.1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比家里的好吃。而且大部分吃不饱饭的学生,都是通过吃零食来填饱肚子。因此,藏区寄宿制学校食堂要办成“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食堂,还需要继续规范化。

(四)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稳步发展,教师素质不断提升

教师队伍是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核心,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寄宿制学校的质量。长期以来,青海藏区教学点分布广,基础教育薄弱,教师队伍存在区域、校级配置不均衡,教学能力不足,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鉴于此,青海藏区开始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这不仅有力地整合了教育资源,而且使教师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功能。近年来,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稳步发展,教师素质得以不断提升。

2013年,青海省中小学专任教师增加编制后,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人数增加,增长率为3.96%。调研结果发现,藏区乡级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数量比往年有所减少,藏区县级专任教师比往年有所增加,反映出乡村学校专任教师向城镇流动,与布局调整,学校向县镇集中办学趋势一致。图5为青海藏区各州初中专任教师人数变化图,由图5可知,藏区各州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人数在稳步增长。

图5:青海藏区各州2010-2014年初中专任教师人数变化图

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公开招聘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为主的毕业生到藏区从事教学工作。另外,还把实施国家“特岗计划”作为补充藏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主要渠道。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步改善了藏区各州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的学科、学历结构,同时也使藏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提升。由图6青海藏区各州2010-2013年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合格率趋势图可知,藏区各州小学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呈不断增长趋势,甚至远远高于西宁市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西宁市为87.50%);由图7青海藏区各州2010-2013年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趋势图可知,藏区各州初中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呈不断增长趋势,甚至高于西宁市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西宁市为99.18%)。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成长分五个阶段,工作23-31年后会进入平静期和保守期,并因此而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由此推算,一个教师50岁后其专业发展水平会出现下降趋势。[4]调研中,我们专门对藏区各州寄宿制学校30-50岁的教师比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藏区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30-50岁专任教师比例高,呈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具体数据由表3可知。

表3:青海藏区各州义务教育阶段30-50岁专任教师比例(单位:%)

(五)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教育装备配备覆盖率逐渐增加,但学生教学需求得不到满足

为了加快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我省教育规划在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的同时,也投入大量资金对这些学校实施了教育装备项目。我省的教育装备按《青海省标准化中小学校办学标准》进行配备,以基本满足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到目前为止,全省教学仪器设备配备覆盖率分别为小学13.36%、初中34.23%;图书资料配备覆盖率小学10.32%、初中24.23%。全省教育装备配备的趋势是:加大投入,逐渐配备;重点倾斜藏区各州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装备配备初中高于小学。由表4和表5可知,藏区各州教育装备配备覆盖率基本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海南州、海北州和果洛州三个州的初中教育装备配备覆盖率均超过50%。青海省教育厅相关信息表明,按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省还需完成7.96亿元教育装备配备任务。这表明,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装备配备的覆盖率会越来越高,寄宿制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配备会越来越完善。另外,也有一些民间机构纷纷解囊相助,为藏区的寄宿制学校配备图书资料,比如:海南州同德县河北乡英努乎寄宿制小学图书室就是这样建起来的。

图6:青海藏区各州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趋势图

图7:青海藏区各州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趋势图

河北乡英奴乎寄宿制学校位于海南州同德县,是一所牧区寄宿制完全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36名,共设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有416名,全部为寄宿生。之前,学校藏书总量虽然有三千多册,但绝大多数藏书出版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需求和教师们的教学需求。2013年,在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的帮助下为河北乡英努乎寄宿制小学援建了“格桑花图书室”,为其购买总价值14690元的图书和5组开放式书柜,建立了一间藏书丰富、设施完善的图书室,以开放阅览和借阅的形式供学生使用。

表4:青海藏区各州教学仪器设配配备情况(单位:%)

表5:青海藏区各州图书资料配备情况(单位:%)

在我们调研的很多县镇一级的寄宿制学校,有着漂亮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实验室的教学仪器配备齐全,图书室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但是却满足不了寄宿生的基本教学需要。有关教育装备应用情况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四道题,分别是:“你们学校老师上课使用多媒体给大家呈现音乐、图片等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吗”、“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老师怎样上课”、“你知道学校有图书室吗“、“图书室经常面向同学们开放吗”。回收的41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结果显示,只有0.94%的老师经常应用多媒体教学,31.13%的老师有时用多媒体教学,12.26%的老师很少用多媒体教学,55.66%的老师从不用多媒体教学。问卷中虽然有一半以上的老师不用多媒体教学,但却有90.57%的学生喜欢教师结合图片等多媒体上课,只有9.43%的学生喜欢老师用黑板和粉笔上课。有关图书资料的问题统计结果显示,有76.42%的学生知道学校设有图书室,但有73.01%的学生认为图书室基本不面向学生开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去反思,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不仅仅是要有一流的校舍和设备,还应该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畅游于其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六)青海藏区乡级寄宿制学校与县级寄宿制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实施国家重点项目,全力支持藏区各州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使大部分寄宿制学校不仅拥有一流的学习和住宿环境,而且还配备了标准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现代远程教育设施也覆盖了大部分藏区各州寄宿制中小学。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藏区寄宿制学校之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种不均衡是由区域差异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乡级寄宿制学校与县级寄宿制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不均衡主要表现在这两类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上,一般情况下,县级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配备齐全,而乡级寄宿制学校只有简单的教室,无规范的食堂、餐厅,宿舍,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学生生活必须的设施等,硬件条件的不均衡,导致县级寄宿制学校与乡级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的差距不断扩大;另外,还表现在两类学校的师资学科结构上,县级寄宿制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合理,不仅配有藏语文、汉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还配备有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教师。而乡级寄宿制学校只有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基本没有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教师,音、体、美等课只能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代替,或者改上其他科目,以上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两类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下面以海南州共和县江西沟乡民族寄宿制小学与海南州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为例,谈谈乡级寄宿制学校与县级寄宿制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江西沟乡寄宿制小学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江西沟乡,是一所六年制的公办学校,2014年9月因教学资源整合调整为四年制学校。全校目前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共有7个教学班(其中包括学前班1个),学生总人数250余人,其中寄宿学生200余人,几乎全部是来自牧区的藏族孩子。学校开设藏语文、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学校现有教师15名,其中幼儿教师2名,所有教师均为藏族。2009年,全乡进行教育布局调整后,学校在校生和住校生增加,教学资源与后勤服务资源严重不足。最为明显的是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学生宿舍,年久失修,住宿环境令人担忧。学校道路缺少硬化路面,遇到下雨天气,则变得泥泞不堪,师生出入不便;学校没有正规的操场,教学器具严重紧张。全校只有一口自流井,师生生活用水、食堂用水等只能靠这一口井。更困难的是,由于学校没有烧水设施,学生们一年四季都只能用井水洗漱,更谈不上洗澡,以至于学生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学校的宿舍冬季供暖主要依靠烧煤和烧牛粪,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很难保证学生冬季取暖;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英语、音乐、美术等无专门任课教师。

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是青海省最大的一所民族寄宿制学校。学校于2009年投入使用,校舍占地106亩,建筑面积24971平方米,设置教室66个,实验室6个,办公室28个,图书阅览室3个,会议室1个,多媒体室4个,学生宿舍296个,操作间10个,餐厅2个,教职工宿舍50个。同时,建有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的田径场以及图书室、网络教室、医务室等。该校还拥有200台电脑的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班班通”信息技术设备,生理化的实验室及与之配套的现代化远程教育信息网,高性能千兆校园网。学校现共有教职员工340名,其中,专职教师247人,管理人员8名,教辅人员15人,临时工93名。目前,学生达3257名,设66个教学班。

三、发展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议

寄宿制学校作为青海藏区义务教育的承载主体,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从而促进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一)明确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体系

大量事实证明,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必须要有标准化的要求。这种标准化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的标准化,二是寄宿制学校软件建设的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藏区寄宿制学校功能得以顺利发挥。但是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化体系的确立不是要把藏区所有的学校都建成“千面一校”,而只是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参照体系,各地区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全面测算出自己的标准体系。

(二)做好科学预测和分析,合理规划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资源

重视对各地区学龄人口变动的预测和城镇化趋势的分析,科学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克服各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单纯重视生均面积,忽视寄宿制学校功能和结构;单纯重视项目申报,忽视管理使用的现象;加强对藏区各州县区域教育宏观预测指导和规划编制指导,使区域间寄宿制学校的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三)加强监督和宏观指导,确保寄宿制学校各项建设顺利进行

重视藏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与所在地区基础条件的衔接,确保项目建设有效运行,防止过度超前,运行成本过高或无法正常运行;加强对藏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宏观调控,防止资源浪费;加大对已配置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确保配备的教学仪器在藏区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效益;加强对藏区寄宿制学校现代化信息和远程教育的监管力度,使其不要流于形式。

[1]杨清溪.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教育部回应农村学校数量锐减[EB/OL].http://inf2m. com2012.11.

[3]青海省教育厅.青海省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内部资料),2015.

[4]曾洁珍.终身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1998(3).

[责任编辑 杨小峻]

[校 对 梁成秀]

G757

A

1003-8388(2016)04-0094-07

2016-04-28

朱韶晖(1971-),女,藏族,青海果洛人,现为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基础教育。

本文系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海藏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研究”(项目号:1303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寄宿生专任教师寄宿制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寄宿制小学推广花样跳绳的有效策略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初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农村中学寄宿生课外时间管理初探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研究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