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杨
(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情感教育
◆张 杨
(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良好的情感可推动学生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巧妙地用数学的内在美,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挖掘教材的魅力,启发思维,潜移默化,逐渐形成数学美感。
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 内在美 师生关系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丏尊曾说过:“教育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情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是有决定意义的。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反映出的问题:重知轻情现象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虽有一定的认识却鲜于教学实践,究其原因,是缺乏情感教育的理论指导、升学压力及教学任务重等。
现实教学中,多数学生认为教师严肃,缺乏生气,这对天真活泼的初中生是不适应的。因此,除了加强数学教师自身的修养及心理学、教育学、自然、艺术、社会等方面的学习,教师还要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从而提高自身情感修养。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相对于过去偏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来说,它反映了知识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应明确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体现情感教育呢?
心理学认为,初中生心理尚未成熟,情感十分脆弱,正处在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良好的情感,那么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也会形成一股积极的力量。事实上, 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教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偏心,应同等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在于能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教师亲切的目光。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尊重、心声、理解时,就一定能转化为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教态要端庄大方,语言要亲切感人;对有进步的学生赞许表扬,对有错误的学生耐心教育,对有困难的学生关心帮助,使学生从情感上喜爱数学教师和数学课。一个教师若能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师生双方便会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课堂上也将出现一种宽松的气氛。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兴趣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而往往要靠外界因素的激发、诱导。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教材的魅力,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的愿望。首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采用适当的情境引入概念的教学;用发现法、比较法等讲性质、公式;用互动法处理课堂上的练习题,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次,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课堂上,结合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用动态的方式让课本上的图形动起来,以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这样既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以“课程”的意识去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即把活动也视为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可把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组织开展兴趣小组、竞赛小组、补课小组;以学校名义定期举办“数学节”之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自办“数学手抄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写进手抄报中;鼓励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写数学日记,并交由数学教师查阅及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学生可记下学习数学的快乐及进步,也可记下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本质,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以数学中蕴含的美去感染学生, 培养其审美的意识, 陶冶其审美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数学美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比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图形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对称和谐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等等。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遨游、欣赏、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情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