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兵
科学课堂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李 兵
摘要:学生上科学课时,探究之后会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和发现,会有许多不同水平的思维,教师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开始合作学习,选择好发言人,并在学生的相互研讨出现矛盾时及时加以指导,同时注意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对待学生的研讨结论,才能让学生根据事物的外在特性来概括出规律性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教师作用
在科学课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经历探究实验后可能出现不同的认识和想法,也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思维,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认识,由远及近,从现象到本质,总结概括物体的特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科学水平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认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据现有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而言,合作学习常常变得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漫无目的的交流、离题万里的谈论现象屡见不鲜,科学课到底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呢?笔者就自身亲历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小水轮》一课教学中,在学生了解流水的力量能帮助人们做许多事后,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使小水轮转得快的方法。此时一个学生既要保持水轮的位置稳定,又要用底部有孔的塑料瓶向水轮桨叶喷水使之转动,还要做对比实验探究水轮转动快慢与出水位置高低、水流大小之间的关系,显然无法兼顾,所以小组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师:水流的大小、水流的高低真的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吗?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首先,我们怎么比较水流的大小呢?
生:我有办法,可以用2个塑料瓶,底部分别扎大小不同的孔,孔大的水流快,孔小的水流慢。
师:要检查水流的高低对小水轮转动有没有影响又要怎么做?
生:可以把一个瓶子放在水轮上方一把尺子那么高,另一个瓶子放两把尺子那么高。对比一下小水轮转动的速度。
师:好!不过刚才试做实验的时候老师发现,有的小组配合得很好,可有的小组只有2名学生做实验还搞得桌子上全是水,我们可以怎样分工合作避免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好建议?
生1:我建议操作员操作时要稳一点,组长要帮助他免得把水弄出来,观察员也可以帮忙,同时把观察到的告诉记录员,记录员马上记在记录单上。
生2:我觉得还是组长帮我们拿器材和收器材比较好。
生3:还有监督员要管好纪律,不能吵闹,不能影响别的小组。
……
教师以现场实验中的“小事故”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好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分工协作,从而高效地完成小水轮的对比实验。相反,如果没有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就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他们的合作就会流于形式,或者还是停留在个人独立完成的层面,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安排就无法达成,当然更不用说对学生合作意识有何提高了。
同时,在合作中绕弯路或出现矛盾也是常有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挫折感,有效完成合作探究。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动物》一课研究动物的分类时,一些学生很容易把鲸、海豚当作鱼类,认为能在水里游的都是鱼,混淆了鱼类和海生哺乳动物的概念,甚至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认知。而对于这样认识上出现的矛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开展讨论:能在水里游的一定都是鱼吗?找到一些学生熟知的“游泳高手”:青蛙、熊、狗乃至人类,然后给他们看鲸喷水、海豚表演的图片,确认海生哺乳动物需要到水面上呼吸,从而通过再次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事实:水里游的不仅是鱼类,突破课的难点,而且学生也学得愉快。
学生的合作学习开始后,就比较难于接受权威性的指导。就如上面这个课例,如果一开始教师就明确地告诉学生:“鲸、海豚都是哺乳动物”,学生也许根本不相信,即使勉强接受下来也只是机械记忆,而非印象深刻的理解记忆,因而选择合适的时机相当重要。
选择好首要发言人,目的在于让其他学生跟着这个学生的思路继续发言,发挥补充和修正作用。因此选择好第一个发言人也需要教师根据课时设计意图进行有意识安排,可以选择合作中表现积极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本次合作中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更可以让一个小组的学生联合汇报,甚至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能力不是太强的学生起头,而让其他学生继续补充,同时鼓励第一发言人,启发他,引导其他学生安静倾听,给他良好的发言环境。就如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食物链与食物网》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讨论草原上动物之间存在怎样的食物链关系后,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平时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首先发言或连线,初步呈现不完整的食物网,再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最终形成整体的大型食物网,这样不但提问的面更广泛,而且每个学生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进行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摆》教学时,学生小组讨论都把与摆有关的因素指向摆角、摆重、摆长时,有一个学生却勇敢地指出与摆的大小也有关,教师没有因为与教学预案不同而加以否定,而是让他说原因,交给各个小组讨论,最终得到摆的快慢确实与摆的大小(即受到的空气阻力)部分相关的结论。整堂课科学探究气氛浓厚,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实验的基本方法。
认识事物,每个人都有一个研究、探索到逐渐熟悉直到掌握规律的过程,学生也一样。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看问题的倾向性和角度不同,他们建立的表象也不大相同,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因此如何进行批判也是对教师的考量。比如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偶尔也会重复之前学生所表述的内容,但这种重复可能是他第一次认识到的,是他自己的智慧发现,对他来说或许是独特的,以至于根本没觉察到有人在他之前表述过这一理解。如果这时教师提醒他,刚才就有学生是这么说,那这个学生就会感到难为情,比如对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磁铁游戏》一课教学时,几个小组学生说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现象后,另一名学生才在观察中有所发现,还举手特别激动地说:“我发现了,不同颜色的两头会吸住,相同颜色的会合不拢,总是逃开……”,另一位学生说:“这我们早就知道了!”为了避免学生被泼冷水后的尴尬,教师就引导说:“这真是有趣的一件事!好像刚才许多学生也都有这个发现,研究同一领域的科学家们也常常不约而同地发现同一规律……”用这样轻松自然的对话,既提醒了学生注意倾听他人见解,又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因势利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一件事,说法不同,结果也不同,这就是否定的艺术。
科学探究的结论是学生合作的成果,是学生对自己探究过程的一种概括,不管正确与否,凡是学生一致认同的,教师都要予以重视。如果他们认定的结论有错呢?其实即使是错误的结论也是学生的学习成果之一,而且还给我们下一课时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素材,只要教师不把这些结论进行定论就不用担心选用这些与结论略显不同的东西。
如笔者在对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教学时注意到,在沉和浮实验之后,学生们通过合作实验,研讨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轻的东西容易浮,重的东西容易沉,教师肯定了他们研究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个小组就提出异议:轮船是钢铁做的,很重却会浮,橡皮擦很轻却会沉,这是为什么?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没有针对这个问题继续做实验检测,而是在刚才的结论上打了个问号,让学生回家继续就这个问题去研究,下个课时再揭秘,给学生留下悬念和想象,又拓展了教学空间。第二节课学生有的带来了网上查的资料,有的在家长指导下做过了实验,还有的甚至把初中物理课本都带来了,跟身边学生说起了阿基米德定律。另一个班级因为2节连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大而轻的物体容易浮,小而重的物体容易沉”的规律,虽然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是在教学后测中反而没有第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高。由此可见,不要太快给学生答案,适当示弱、留一些拓展空间给学生自己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探究后自然会改变看法,去伪存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合作学习是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它能使学生借助探究材料观察分析直至用自己语言有条理地解释自然现象。当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准确、清楚地表述,从那些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片断和纷乱的逻辑中挖掘思维的闪光点,确定继续探究的方向,才能在合作交流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翼罡.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13(10):86-87.
作者信息
李兵,本科,一级教师,总务处主任。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