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对策略

2016-02-14 14:56陈亚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平台慕课

陈亚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对策略

陈亚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西方国家近几年兴起为大众提供免费教育的在线课程,预示着“慕课”时代的来临。“慕课”借助互联网云技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过程式学习体验,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了教学变革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分析“慕课”对思政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思政课教学范式等都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思政课“慕课”平台的设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教学范式;特色“慕课”平台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运用,教育全球化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教育改革、全球化、经济、信息技术和市场等因素”[1]推动“慕课”时代的到来。“慕课”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略(MOOC)的音译。它是开放教育资源理念的重要发展,为学生、教育者和其他学习者提供免费公开的,可供重复使用的教学、学习和技术运用等优质数字资源。有学者认为“慕课”时代的来临可能会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教授认为,其运作模式开始从根本上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会促进大学重新洗牌,格局重组。[2]“慕课”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主体的。它涉及到高校行政权力、教师、学生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互动和变革。如果各主体要素不能主动应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抱残守旧,即便“慕课”不能彻底颠覆现有的教育体制,也会被慕课理念冲击得颜面尽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进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学生感觉乏味,态度轻视,消极被动接受的现实。虽然现在许多老师也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枯燥乏味,教条说教的现状。因此,在“慕课”理念背景下,如何合理运用解决这些问题,对教师、学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挑战

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具有政治坚定、理论基本功扎实、紧密联系实际的、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慕课”教育理念的出现,既有其积极方面也有其消极方面。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能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合理把“慕课”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而“不能一味地强调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精神。”[3]。大数据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首先要求思政课老师在汲取各种信息的时候,能够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丰富的开放资源便于老师获取新资源,制作生动、丰富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提升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性,促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动态。丰富的开放资源使教师的科学研究具有前瞻性、独特性和创新性。目前,“慕课”课程都是以西方高校为主,课程内容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个人价值观,它们不可避免地会与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观发生不一致,有的可能发生直接冲突和公然对立,对师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高校思政课教育进行着潜移默化地颠覆。因此,需要思政课老师能够明辨是非,坚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能教育学生对我国现有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能潜心研究教学法,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应对“慕课”时代的职业挑战。“慕课”的学习过程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其他的网络公开课程。它为学生提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的课程,而不是传统课堂的规定科目。与网络公开课相比,“慕课”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学习、自我测试、获得科目结业证书等,实现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这就对思政课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同时,借鉴“慕课”原理,积极参与构建思政课的特色“慕课”系统。

二、“慕课”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与冲击

传统的思政课堂上,虽然老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并不端正。很多学生把思政课看成是“副科”,混学分而已,或者排斥思政课。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与传统的教育制度、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水平,以及学生自身对思政课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等有密切关系。如何扭转这些消极怠课的态度是思政课老师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慕课”平台的出现,因为其独特的学习体验过程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很容易接受“慕课”上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这些对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极易产生政治体认的混乱。政治体认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制的集体认知,涉及到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观认同、民族认同、民主认同和执政党认同等。如果学生的政治体认发生变化将会危及我国的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政治心理基础,“关系到我国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的稳定性,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4]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革新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提供给学生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满足学生对不同政治生态的了解需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慕课”模式的积极因素,更要让学生明白“慕课”华丽的外衣下隐藏着的本质。它是“一种西方发达国家打着开放教育资源旗号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新形式。”[4]不少国外学者已经深刻认识到“慕课”背后的“文化新殖民主义”实质。目前西方高校的“慕课”平台中含有很多人文学科内容,范围广泛,涉及政治、道德、宗教、哲学、伦理学等,许多内容与我国倡导的主流价值相冲突。因此,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思政课老师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辨别是非、合理利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新事物我们要能够冷静审视,积极应对,避免因为过度对教育变革的憧憬,而缺乏“中国立场”的冷静思考,陷入“慕课”文化殖民的陷井。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范式的创新

“慕课”的出现无疑将会颠覆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暂时不知道这些新模式的生命力如何,但是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发生冲击是确定的。“慕课”理念是优化资源,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因此,在“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范式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1.线性式到非线性式教学理念的转换。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灌输的线性教学方式为主,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师生对话互动不足。“慕课”的出现将把线性教学方式转换为非线性教学方式。它强调学习内容的动态化、开放化和多元化,具有宽阔的时空教育虚拟空间,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不同时间的知识,并能在学习过程中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这种教学理念的变化,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引导思政课教师进行非线性教学,把枯燥乏味的思政课教学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的思辨过程。

2.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性。思政课长期以来在学生心目中就是政治说教,使他们产生了排斥心理。虽然许多思政课老师也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但学生往往并不买账。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方面多下功夫。能够紧扣时代发展主线,深挖热点,把思政教育融于当代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中,深度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热点背后的本质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产生真正的认同感。思政课老师可以借鉴“慕课”视频中的微课优点,深挖内涵,设置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实现让学生积极动起来,有热情,有兴趣地参与课堂教学。

3.通识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思政课是公共基础课,要求学生必修。如何让学生在公共必修的基础上享受个性化教育,大有文章可为。需要把思政课的内容相对条形化,共同的内容为必学的内容,其他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相对条形化切割,有所侧重,同时把其他相关知识融入条形化内容中。借鉴“慕课”设计理念,实施个性化教育,并能把个性化学习转化为连续的终身学习过程,真正让学生内化关心国家前途,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4.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生态。传统课堂教学,经历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为导学生为主的师生关系。“慕课”的出现将改变以上师生关系模式,师生之间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公平公正的课堂出现了,因为教师不得不打破自己固步自封的状态,教师之间形成竞争机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形成协作竞争机制。这一新型师生关系充分考虑了“人本”理念。思政课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发挥学生的既有能力来养成学生的发展性能力。”[5]“慕课”可以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与学的模式。

四、打造中国特色的思政课“慕课”课程与平台

政治思想堡垒的坚固,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心理和思想基础。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的“慕课”课程与平台是政府、教育主管和思政课教师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革命性影响。因此,很有必要打造一个独立的、能够很好弘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慕课”平台。

1.坚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适度开放的原则。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思政教育不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而要以开放的自信面对外部的政治思想,否则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将会处于忙于应付的被动局面。需要挖掘和凝练古今中外思想政治的共性和差异性,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辨真正明白适合中国国情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并能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丰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战略。顶层设计,可以凝聚群力,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最优整合。制定出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计划保障、实施方案等方方面面,同时能够利用国家教育信息技术资源优势,构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与线下相互补充,实现“泛在学习”、“生活学习”、“终身学习”新形态。[4]引入混合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加强对“慕课”的研究,扬长避短。打造特色的思政课“慕课”平台,需要对“慕课”发展动态、不同观点进行研究,要能对“慕课”可能产生的机遇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特别是要能正确地应对“慕课”给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带来的冲击,为打造中国特色“慕课”平台做好理论指导,确保“慕课”平台能够真正为培养信仰坚定、爱国爱党、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

“慕课”平台的出现给思政课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给教师、学生和教学范式等带来的冲击。教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到“慕课”平台建设中来,改变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思维,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必须用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慕课”时代的各种挑战,适应新技术、大数据时代引发的教育变革。学生在接受多元、动态知识的同时要能够学会辨别信息,警惕西方社会利用“慕课”进行和平演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国家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管控、引导、顶层设计,打造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政课“慕课”平台,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慕课”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特点,正确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波,王奕俊.应对“慕课”的挑战——“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7):18-22.

[2]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 2013-07-16.

[3]苏升乾,王溪.“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103-105.

[4]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3):104 -108.

[5]彭立学,张月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54-155.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s

CHEN Ya-hong
(School of Chengyi;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the free-of-charge online course emerging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recently indicates the arrival of“Moocs”era. The cloud technology of internet is used in“Moocs”to offer systematic process study experience,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a good chance for reforming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but brings about a lot of challenges. After analyzing the influences and challenges on the political teachers and the political courses by“Mooc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Moocs”plat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 words:Moo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l; featured“Moocs”platform

作者简介:陈亚红,女,福建安溪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6-2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126-03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平台慕课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