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丹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学工处,江苏南京 210019)
家校共育机制在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杨丹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学工处,江苏南京210019)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学生工作的核心部分。立足家校共育落脚点,正视家庭教育在高职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构建良性的家校共育联动机制,从而实施有目的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健康成才,有利于学校培养更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共育
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核心部分,课程教学被称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由辅导员、班主任为中坚力量的高职学生工作队伍来完成。为了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能力,坚定生活的信心和科学价值观的信念,学生工作者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是,在经年累月的学生工作中,笔者深深感觉到依靠学校的力量来实施思政教育的单薄。将家庭教育纳入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积极寻求的有效助力。
家庭教育是是父母对子女带着强烈主观意愿和目的的施教行为,渗透在家庭成员的社会活动中。社会普遍认同大学教育阶段随着个体的日趋成熟,家庭教育应当退出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但笔者依据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认为有必要为家校共育的必要性正名,家庭教育对中国的高职学生还是具有显著影响的,学会合理、适度运用家庭教育的作用,能增强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依托终身教育理念,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家庭教育对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范畴,为实施家校共育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1.1理论依据
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理念中提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基本原则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只有加强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才能实现教育的逻辑连贯和整体化发展。”[1]这里所说的不同教育部门即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该理论强调,要想实现教育的延续性就必须实现上述三者之间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作为终身教育的阶段——高职教育,必然逃不开家庭教育的基础影响力。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隐性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索思政教育下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已然成为当今思政工作的新课题。
1.2榜样的终生力量
家庭教育作为人出生后的第一份教育,物质供给、情感抚慰、精神引导、人格培养等等,全方面地关怀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子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榜样力量来源于父母,甚至成年后的习得也多半会倾向于家庭教育的收获。这种成人后的习得强化了家庭教育的权威示范的作用。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一定意义上指的就是家庭教育所带来的对子女的终生的两极化延续性影响。
1.3“1+2+4”的模式影响
当代高职生是沐浴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个成人的密切关注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两代人,三个家庭围绕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带来了教育能力的提升(文化、艺术等),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生活能力的降低。无论是学习、生活,物质、精神,对家庭的依赖明显要高于其他年代的学生,这种深深的依恋正面强化了对家庭教育的信任度。
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交流的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当代高职生的父母多半文化程度比较高,接受新媒体的能力也更强。QQ、微薄、微信等新媒体的灵活运用,将异地求学带来的路程距离缩短为零,隔空对话缩短了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距离,交流和沟通的顺畅也强化了家庭教育的反复性和常态化,使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一如既往地听从和追随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新常态。
2.1家庭原因
(1)家庭教育偏差。传统的家庭文化教育影响下的子女要求的是追求学业的成功,其余的能力培养弱化甚至忽视。进入大学后,学生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培养的是学习、合作、社交、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能力。这种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与高校的思政培养综合能力发展的冲突阻碍了家校共育的一致性。
(2)家长认知误区。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普遍理解是止步于高中阶段,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呈递减趋势的,进入大学就完全托付给辅导员、班主任。家长与学校的主动联系几乎没有,原因不外乎距离太远、学生长大、放心学校等等。这种家校责任分离的认识,一方面体现了家长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家长对家庭教育在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误区。
2.2学校原因
(1)思想认识层面。学校从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工作人员应当说是辅导员,但是,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也仅仅是延续了传统意义上的联系。学生出现问题了,辅导员通过电话的方式与该生家长取得联系。繁重的日常琐事和超比例的师生配比,几乎没有辅导员有精力去主动联系家长,更不要说对所带班级的学生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了。
(2)队伍配备层面。近些年来,无论哪个级别的高职院校都在陆续地扩招。在带来丰富经济收入,大量学生资源的同时,思政队伍的配备有很多学校是配备不足的。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数量的不足。受专业、学历、政治面貌、能力等方面的约束,辅导员队伍很难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师生比1:200进行配比,往往是一个辅导员要带三四百号学生,那么疲于应付日常琐碎工作又怎么可能有时间、精力、激情去与家长沟通;另一方面,招收的辅导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本身教育理论的研究不熟不深,那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必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体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作用,是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建立科学的家校共育模式
(1)一致的目标。在这个价值观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高职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活跃思想、碰撞观念、融合文化,家校共育必须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的理论旗帜,备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旗帜、道路、面貌、行为来指明高职家校共育的方向,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规范实施过程和手段,促使家校联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合力,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健身的合格大学生。
一方面开设讲堂,邀请两课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载体向家长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强化沟通,通过辅导员在日常交流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知识,通过显性和隐性并举的方式使科学的真理得以广泛认同并接受。
(2)一体两翼的框架。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支撑,形成一体两翼的平衡模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3]。不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向社会输送认可的人才。学校教育是中心,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保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执行以学校教育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思政教育理念,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渗透到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办家校共育论坛、家校联盟会、家校学堂等方式,将家庭教育以合适的身份纳入到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来,有利于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3.2家校共育的队伍建设
(1)教师习得。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吸纳成员时,由于受学院发展、供需关系等限制,往往不能全面考虑到思政队伍的专业性,有不少思政工作者在教育、心理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不足。这就需要学校,包括教师本人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知识,补充自身的知识体系,武装教育的行为和手段,科学地管理高职生思政工作。
(2)家长习得。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成效的决定者。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家长职业、学历、情商、素质有差异,为了提高家庭教育在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提高家长的综合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高职院校要依托多种渠道,帮助家长掌握技巧提升能力。比如,让家长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军事训练中,了解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奠定共育合作政治基础;建立家校共育的预警机制,普及公民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法治道德观念,并通过他们来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促使诚信教育等学校教育的活动能事半功倍;通过视频教学,专业讲座等,纠正家庭教育误区,解决大学成长阶段的家庭成员冲突,做好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助手”,助推高职生的完美成长成才。
3.3家校共育的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凭借先进的通讯手段,依托便捷的新媒体技术,搭建一个有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管理的家校共育平台,并确保平台的常态维护和运作。充分重视新生入学的第一次家长见面会,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通过第一次会议,建立起初步的家校微平台,开辟不同的栏目顺应家校共育的需要。开设家长大讲堂,邀请领域内专家通过网络媒体授课;通过电话视频会议,了解班级近期发展变化;开设校园时事,整合学校各部门信息,展示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开设家长沙龙[4],分享家校共建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交流意见和建议。比如:美国的新泽西州有“星期五文件夹”,将学生的作业、表现、教师建议放入袋中供家长浏览,这种学校与家长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调整和改变,在增进彼此沟通和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保障。
3.4家校共育的科学引导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习了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后,要根据不同的家庭,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做好引导工作。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班主任通过心理普查、问卷、交流等方法,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因“家”施教。
针对民主型家庭,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和沟通,使其和孩子产生共情,让学生体验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家庭的温暖与宽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肯定作用。
对专制型家庭,一方面引导家长学习如何理解关爱学生,尝试给予建议而不是命令,参与而不是控制人生,更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教育尺度适度向这部分学生倾斜,加强与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教学生学习调节心理的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借助大学时间,削弱前期消极家庭教育带来的负情感影响,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其理性从容地体验人和事。
对溺爱型家庭,学校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子女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阵痛”,学习逐步放手,给子女更多的自主和学习的机会。同时,辅导员适当地为这些新生建立1+1的互助团体,在摸索中学会独立和自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上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心,学习困难上的坚持和毅力,学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他们的挫折经历,提高成就体验水平。
3.5家校共育的幸福体验
(1)培养幸福能力。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告诉我们“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的。”[4]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我们的教育不正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幸福的能力,追求幸福的生活吗!所谓幸福能力,不是狭义的体验幸福的情绪能力,更多的是教授习得的实践能力。家庭教育提供学生情感的土壤,奠定学生情感学习和沟通的基石。学校教育是学生情感的温床,是发酵和挥发情感的催化剂。家校共育要将分散的学生幸福体验及传习得能力整合形成合力,在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锐不可挡的情感优势,激发学生正面情绪体验,提升学习生活的动力和能力,有效缩短施教和受教的时间,提升教育的功效,实现学生幸福生活。
传统的中国教育,即使进入大学阶段,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点依然在学业上,片面突出学业的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容易带来学生的负面情感体验。对于渴望人格独立的高职生而言,正面的鼓励显得格重要。家校共育要扬长避短,互相督促和鼓励,在客观考核的基础上,以“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生活态度坦然地引导和示范,传递积极的正能量,避免急功近利,通过开展雷锋月、感恩日等幸福课程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体验和传习幸福的能力,培养一个拥有幸福、传播正义、健康向善的新时代大学生。
(2)关爱困难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在增强辐射面的基础上,要抓好重点建设,关爱经济贫困的学生家庭教育[5]。要为经济贫困的学生提供自力更生的经济帮助,比如:勤工俭学、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等,畅通的奖勤助贷补绿色通道,不定期的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拓展训练,既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又增强了学习能力和生活信心。对困难家庭的家长,定期沟通联系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家庭收入状况,分析家庭教育进展情况,多方位地为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制定学生幸福成长计划,体验幸福感,激发其求知求学的激情和热诚,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合格进入职场,努力实现人生质的飞越。
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家校共育落脚点,挖掘家校共育潜力,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联动机制,实施有目的的思政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概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浙江医学教育,2004,3(4):1-3.
[3]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4):115-116.
[4]刘伊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教育求索,2013(8):192-194.
[5]顾玲玲,胥青.试论家校共育法在高职习得性无助群体中的运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4-37.
[6]王春梅.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4):32-34.
(责任编辑杨荔晴)
Parent--schol Mechanism Used in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Dan
(Jiangsu City Vocation College,Nanjing Jiangsu 210019,China)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core p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ork.Base home school produced the foothold,face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foundation position in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build benign parent-school produced linkage mecha⁃nism,we have a purpose of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growth in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 health,School cultivate more qualified successor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rent-school mechanism
G641
B
1671-0142(2016)02-0009-04
杨丹(1979-),女,江苏启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263,项目主持人: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