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长期平稳发展

2016-02-11 05:05崔俊富陈金伟邹一南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参考文献

崔俊富,陈金伟,邹一南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南京审计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3.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长期平稳发展

崔俊富1,陈金伟2,邹一南3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南京审计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3.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1978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其变革之深、影响之广、成果之大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战略保证。目前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过经济建设内涵、政治建设内涵、社会建设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有强大的政府公信力作保证,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备自我强化能力,必将把改革开放推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是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面深化改革;生产力;经济发展;平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发展理念谋篇布局,确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党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对当前中国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锐意推动改革,如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些成功的改革解除了社会生产力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国家富强。[2]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现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新时期的变革,其变革之深、影响之广、成果之大与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变革相比一点也不逊色。这次变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开放,用了30年的时间实现了中国的腾飞。[4]时间走过了30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表明中国启动了第二阶段更深层次的改革。[5]随着时间的推进,党中央又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会议,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更加清晰明朗。

(一)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央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形势的判断是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主要是因为: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于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仍能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结果显示,从2015年到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仍然能维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6.8%、6.3%。美国2015年、2016年的增速分别为2.6%、2.8%,欧盟为1.9%、1.9%,发达国家为2.0%、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4.0%、4.5%,世界平均为3.1%、3.6%。考虑到我国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能够实现这一速度实属不易,而且这一增长速度与其他较大经济体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6]

表1 IMF对2015年和2016年的经济预测

国家(地区)20152016美国2.6%2.8%欧盟1.9%1.9%日本0.6%1.0%俄罗斯-3.8%-0.6%中国6.8%6.3%发达国家2.0%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4.0%4.5%世界3.1%3.6%

(二)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

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变化,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的选择与古代中国历次变革、变法的选择有许多相似之处。

1.经济建设内涵的变化

经济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国家正常运转需要控制辖区内的资源,这种资源主要分为三类:粟米之征、布缕之征、力役之征。如何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转始终是古代中国必须面临的巨大课题。例如西汉时期,汉王朝面临北方匈奴的巨大威胁,宏观国策几经变化,前期修养生息,中期集中力量打击匈奴,后期再次休息生息,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形势变化。同样,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等变革也必须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保证经济政策安排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7]

到了近代,在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计划经济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工业的作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在经济落后和高积累的情况下,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文革”结束之后,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显现出来。一是经济的盘子越来越大,经济活动、资源流通、商品流动需要更大的空间,而寄希望于某一个政府部门来制定经济发展的计划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即使有经济学家提出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可以解决这一矛盾,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难以付诸实施。二是无法有效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与生产的分配结果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提高人民在生产分配阶段的分配比例,而计划经济的“大锅饭”分配模式使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发展阻力重重,迫切需要进行变革解放生产力。[3]

30多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若干阻碍,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60万亿元,迈上了10万亿美元的大台阶,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份额达到了13.3%。二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世界上高速铁路通车里程总共2.8万千米,中国已经达到1.6万千米,占到57%。三是对外开放力度迈上新水平。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一些新问题、新阻碍不断地涌现出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经济建设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受到巨大的影响,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大大降低,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保护环境压力逐渐加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党中央敏锐地觉察到,“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5]在这种背景之下,需要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指导中国应对面临的挑战,解决出现的问题,推动中国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2.政治建设内涵的变化

从根本上讲,国家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因此,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古代中国很早就发现了人才的重要性,需要选拔合适的人才来帮助治理国家,普通民众也有参与政治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发展了不同的人才选拔机制。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分为世袭制、科举制、察举制等若干种形势。世袭制是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承国家治理权力,贵族的后代永远是贵族,民众的后代永远是民众,这种体制在西方社会延续到了近代,“亲王”“公爵”仍然在这些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7][8][9]察举制主要流行于两汉,指的是地方政府负有考察辖区人才、并向国家保举的责任,使其可以为国家建设贡献才智。察举制的出现,为平民子弟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提供人才。科举制滥觞于隋唐,盛行于明清,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指的是通过考试筛选优劣,选拔人才,这一人才选拔机制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自其出现之后,人才的选拔取决于个人拥有的才能,只要认真读书(习武)就可以在考生中脱颖而出,在国家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古代中国历次重大改革、变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解决政治领域的不合理现象,响应人民的政治诉求,为普通社会公众搭建表达政治权益的平台。

改革开放之前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僵化现象。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对当时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的一些不良现象做出了非常精确的概括。一是思想封闭在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民主制受到破坏,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三是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都不干的,却成了“不倒翁”。四是受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3]当时的中国需要进行一场变革来打破这种局势,需要一场变革来精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新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党中央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问题,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的面前”。而且,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利益固化的问题。[5]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开展一次更大规模、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变革来整顿作风,提高能力,严肃纪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3.社会建设内涵的变化

人民是一个社会、一国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0]人类社会沿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路线的发展从根本上是解决人民的发展,而在人类历史上人民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从而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11]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分别为: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而平民阶层并不包括奴隶,奴隶根本不属于国家的组成部分。这种人为的阶层划分,使得人民的教育、医疗等权益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迫切期望改变自身地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需要不断通过变革、变法来缓和社会矛盾。[12]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百废待兴。许多学校都已经停办,人民无法接受优质的教育,文盲、半文盲仍然在国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许多医院受到极大的破坏,人民根本无法享受足够的医疗服务,赤脚医生虽然满足了一定程度的医疗需求,但是与人民的需要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就业方面,由于国民经济生产的秩序尚未完全恢复,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少,大量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13]在居民生活方面,由于长时间居民收入得不到提升,加之生活型产品生产非常滞后,人民群众所能够获得的物质产品比较贫乏,生活水平不高。全国人民热切盼望进行变革来改变这种局面。[14]

30多年的改革全面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过也应该看到“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层出不穷”,“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全体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比如人口问题,2014年我国人口13.68亿人,其中,劳动力人口(16~59岁)为9.16亿人,占比为67%,老人(60岁以上)为2.12亿人,占比为15.5%;而2013年总人口为13.61亿人,其中,劳动力人口为9.19亿人,占比为67.6%,老人为2.02亿人,占比为14.9%。也就是说,1年减少了370万劳动人口,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增加了1 000万老人,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又比如脱贫问题,按照联合国制定的贫困标准,2010年为每人每天1美元,2014年为每人每天1.2美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 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让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感受到社会公平,在各个层面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成效显著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全力推进,具有公信力

社会诚信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几方面组成。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它的信用具有引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经担任过罗马执政官,他认为政府一旦失去公信力,那么政府无论制定多么好的政策多么严密的制度,人民都认为是坏政策,这就是有名的“塔西佗陷阱”。中国古代历次变法前,“恐民之不信”都是变法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提高政府公信力往往成为变革的第一项任务,商鞅采取了“徙木立信”的方式,立“三丈之木”于国都集市的南门,并告诉国民能移至国都的北门赏十金,“民怪之,莫敢徙”,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移动了“三丈之木”,“辄予五十金”。通过“徙木立信”的方式,来说明政府是言行一致的,政府的公信力得到空前的提升,为变法法令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15]

我们党在改革中也注重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改革开放启动之前,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并且强调,制度和法律不能因人而改变。[3]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决策、部署、实施全面落实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些工作彰显了政府的决心,巩固了政府的公信力,凝聚了社会的共识,为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强大的政府公信力支持。[1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5]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引导全社会思潮转到中央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使全国各族人民深信政府不仅仅是承诺,未来的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践诺”,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一项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解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如果一项改革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这项改革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深化。[17]古代中国历次比较成功的改革均是采取的举措响应了劳动人民的需求,使国力逐渐强盛,粮食生产大大增加,冶铁也迅速发展起来,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往后进一步延续,造就了长时间的辉煌。[18]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工程正式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农业生产“大锅饭”,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战略性转型……整体来看,改革开放激发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释放了生产力的潜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改革开放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碰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影响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必将指导中国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解决出现的问题,推动中国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自我强化功能

任何改革都将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必然招致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这些既得利益者就成为改革的阻力。能够培育一批新生力量与守旧力量对抗便成为改革成功的关键条件。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变法都有反对者,商鞅变法面临以甘龙、杜挚为首的秦国世族的强烈反对,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19],“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要求继续遵循“秦国之故”。甘龙、杜挚为首的秦国世族之所以坚决反对变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剥夺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规定“宗室非有军工论,不得为属籍”。[20]商鞅变法铸就了平民的进身之阶,使得平民可以依靠军功、生产获得爵位、土地和房屋,使得全体国民勇于公战,涌现出了一批平民军事将领,这些人都成为秦国变法的坚定拥护者。[21]

改革开放同样面临改革的阻力。经济领域“大锅饭”大行其道,思想文化领域极度僵化。在这种情况之下,邓小平同志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推动改革全面铺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民主的全面建设,文化创作的广泛繁荣。人民群众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实惠,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各个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利益集团。改革越往下走就越有可能触动这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将成为改革的阻力。针对这种“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情况,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突破思想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5]获得红利的人民必将坚定地拥护全面改革的顺利开展,并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

三、结语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顺利踏上了复兴之路。[22][23]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高瞻远瞩,领导中国人民将中国的改革进一步向前延伸,走向全面,走向深化。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拉开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开启了中国改革的新征程。面对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变化,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辟阐述了新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使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更加清晰明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场轰轰烈烈的全面深化改革,其影响之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使中华民族大出于世界。

〔1〕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EB/OL].(2016-10-15)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 html.

〔2〕 周汉华.变法模式与中国立法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0(1):91-102.

〔3〕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EB/OL].(2016-10-15)http://news.xinhuanet.com/zi liao/200203/04/content_2550275.htm.

〔4〕 李随安.从商鞅变法到小平改革——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感言[EB/OL]. (2016-10-15)http://theory. people.com.cn/GB/40537/8625875.html.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6-10-17)http://www.sc.xinhuanet.com/ content/2013-11/15/c_118164288.htm.

〔6〕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R/OL]. (2016-10-11)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7〕 杨秋梅.魏国率先变法原因探析[J].史学集刊,2011(3):23-28.

〔8〕 齐秀生.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述略[J].管子学刊,2006(2):42-46.

〔9〕 秦国利.春秋战国时期人才价值观的演变[J].求索,2009(4):221-223.

〔10〕 程念棋.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0(4):105-110.

〔11〕 王利华.“三才”理论: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J].天津社会科学,2008(6):128-131.

〔12〕 杨宗科.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基本经验[J].政法论丛,2013(4):57-65.

〔13〕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4):37-46.

〔14〕 董志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5):34-45.

〔15〕 许垣.关于商鞅变法的几个问题[J].齐鲁学刊,1988(5):42-48.

〔16〕 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6):3-7.

〔17〕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J].河北学刊,2008(5):70-73.

〔18〕 陈寿灿.从贞观之治看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具体实践与历史价值[J].哲学研究,2002(9):45-50.

〔19〕 林剑鸣.试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1-15.

〔20〕 焦新顺.试论商鞅变法的文化环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3-115.

〔21〕 郑昌淦.井田制的破环和农民的分化——兼论商鞅变法的性质及其作用[J].历史研究,1979(9):60-65.

〔22〕 崔俊富,张一弓,高昊.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基于岭回归的数据验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3):1-6.

〔23〕 崔俊富,张烜,陈金伟.中国经济增长低碳化的实现路径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4):8-12.

(责任编辑 周吉光)

征稿启事

2016年4月,《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的主办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已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复同意将《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刊号:CN13—1217/F)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学报》(刊号:CN13—1422/Z)。更名后为综合性期刊,接受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资源、环境方面)和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地球科学方面)的投稿,并逐步过渡到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为主。我们将秉持新的办刊宗旨,促进学术交流,服务科技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稿件要求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概念严谨、推理严密、文字精练。每篇文章(含图表在内)一般不要超过10 000字。文稿按顺序包括以下内容:篇名、署名、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正文、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联系方式(电话或E-mail)。

原投稿邮箱xbbjb@sjzue.edu.cn和sjzjjxyxb@163.com将在2016年底正式停用。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至:hbdzdxxb@163.com,需注明作者真实姓名。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若不同意删改或发表后不得转载、摘编,作者可在投稿时声明。编辑部在收到稿件30天内给予审稿意见,作者可按电子邮件自动回复信息查询结果。文章一经发表,酌付稿酬。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槐安东路136号河北地质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编:050031)

E-mail:hbdzdxxb@163.com (接收投稿)和xbbjb@hgu.edu.cn(接收来稿登记信息表)

联系电话:(0311)87208093;87207130;87208183。

学报编辑部

2016年12月

Continue to Reform Comprehensively and Achieve Stable Development

CUI Jun-fu1, CHEN Jin-wei2, ZOU Yi-nan3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2.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6; 3.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Since 1978,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ese people carried out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has deep transformation and wide influence. It has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t present, China is still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 but the connotation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With self-strengthening ability,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has a strong government credibility as a guarantee,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reform will push deeper stage. At this stage, it will make greater achievements, and leave an indelible ma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productivity; economic growth; stable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6.001

2016-11-04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6.001.html < class="emphasis_bold">网络出版时间

时间:2016-12-20 15: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城市群非期望产出的测度及其消减路径研究”(16BGL2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制度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15CJL0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发团队的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7097207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2015M581784)。

崔俊富(1982—),男,山东济宁人,经济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计量分析。

F062.2

A

1007-6875(2016)06-0001-06

猜你喜欢
参考文献
Eurydice’s Face:the Paradox of Mallarmé’s Musical Poetics*
Kidney health for everyone everywhere—from prevention to detection and equitable access to care
Effect of low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on mortality of septic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A prediction method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 low-recoil gun with front nozzle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Where Does Poetry Take Place? On Tensions in the Concept of a National Art* #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Hannah Jelkes in The Night of the Iguana*
The serum and breath Raman fingerprinting methodfor early lung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