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研究

2016-02-11 09:59李英平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机制高校

高 飞 李英平(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研究

高飞李英平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构建高校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命题,也是推动高校实践育人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应对新的现实挑战,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对于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企业;机制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创新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新的成效。显而易见,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工作,建立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和功能

什么是实践育人?对这个基本概念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实践育人的工作模式和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当前,学界对实践育人的概念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如宋裙认为,实践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建立起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知识水平、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活动”张文显认为,实践育人是一个“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新型育人方式。”杨宏志认为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与自身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实现人的全面完整的发展的教育活动”秦川认为,实践育人是指“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把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综合以上观点,当前学界对实践育人概念的界定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指出了实践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了实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意义;三是更加关注了实践对学生认知的巩固和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

通过上述剖析和归纳,笔者认为,要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育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实践育人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基本要求的完美诠释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本质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二)实践育人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科学成才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过程。它不仅要求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要求他们具备和谐融入社会的基本素质,面对现实问题和困惑,能够从容应对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育人比理论教学更直接、更有效。

(三)实践育人是教育理念、教育机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体系

实践育人不应是孤立的活动,而是教育体系的核心和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教育的实践属性。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动态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实现自主的发展。

二、实践育人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活动的影响、参与学生的数量、保障条件等方面有突出的成绩。但是,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在管理、制度、组织上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实践育人的现状

1.内容形式方面。就目前的实践育人内容来看,除传统的生产劳动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地考察、科学技术考察、创业创新等内容成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内容。实践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教学专业实践、志愿服务、校外勤工助学、访问、参观、社会调查等。

2.组织形式方面。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由过去小规模、自发的形式发展为学院统一协调安排,创建校企合作基地等教育实践模式。同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时和学分考核,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社会影响方面。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拓展和提升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也宣传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专业知识,扩大了所在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实践育人工作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高职院校虽然在实践育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改革仍然处于打破壁垒、攻坚克难阶段,很多层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育人目标不够具体

人才培养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目的性不强。在目标设计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实际成才需要存在不匹配现象,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思想与主流价值观契合有距离,社会适应性技能欠缺等。在组织活动中,有的学生团队意识、交际意识、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实践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亟待加强。

2.内容和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一是多数高校对实践活动内容缺乏详尽的计划,缺少相关的制度,没有资金方面的保障,导致在实践育人工作中,虽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上很热闹,但实际内容比较空洞。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实践学时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存在有的学生,包括教师都有“应付差事”的心理,为完成实践任务而实践,实践育人的效果难以得到发挥。

二是大学的实践育人活动仅仅局限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企业、便民服务等,之后撰写调查报告就算完成任务。学生没有从实践中受到教育,报告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所以,利用更多种渠道鼓励支持学生申报基金项目、开展项目设计等活动,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3.评价和考核机制尚需完善

考评激励机制是实践育人工作的动力。科学的考评方式,既能够促进师生更好地投身于教学和学习实践活动中,又能够把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到实践育人方向。但目前大多高校的实践育人考评激励机制不够明确,缺乏量化细则,对教师产生的正强化不明显。如工作量的归属和课时费的发放不规范、不固定,致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对学生参与评价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的应付心理,教师存在评价标准单一,实践路径统一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发挥。总而言之,现实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存在着形式化倾向,无法真正调动师生的实践热情,从而抑制了教育实践育人作用的发挥。

三、实践育人机制的对策

(一)夯实认知基础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解决领导、教师与学生对实践的思想认知是先决条件。因此,高校在办学实践中,一定要把强化广大师生员工对实践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放在首要位置。一是要在校园内营造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使实践育人工作在广大师生中达成共识。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园报刊,图文并茂地宣传报道实践育人工作情况,真实展现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定期向学生免费发放报刊,加深学生对实践育人工作的认知与了解。三是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报道实践育人先进人物与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实践人。四是要充分利用自媒体等通讯工具,宣传实践育人的积极意义,并增强师生互动,多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有效地解答学生对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实践途径

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其育人机制构建,应以高校为主体,协同社会、企业、大学生共同制定、统筹联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众所周知,行业企业需求,是探索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机制构建实施路径的起点,因为高职教育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企业、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它起始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和文化需求,发展于行业企业对高素质高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渴望。因此,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一是要从合作企业的角度出发,调查企业的需求,分析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进行哪几个方面的服务。二是要调查本校的资源优势,包括师资、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分析本校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些什么。三是要根据调查分析结论打造本校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符合学生定位、适应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实践育人培养规划,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四是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使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长效化机制化。高校应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主动加强与社会的互通联动,吸引政府、企业力量投入到大学生实践育人当中,以获得社会的有力支持,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等。

(三)改革教学方式

一是要紧密联系国内外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追踪、把握国内外社会热点,分析社会发展形势,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据此充实和更新实践育人内容,自觉将实践课堂延伸到校外。二是要紧跟科学前沿和行业最新技术,灵活构建课程模块,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实践创新课程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真正将实践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作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坚持手段与目的、理论与实践、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工作宗旨,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构建考评机制

要实现实践育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持续性开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应注重对学生的考核,通过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和学生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并且要将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奖评优、职称评审等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环节在学校整体教学中的作用。同时,从整体来看,应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制度,让师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体会自我教育的价值,使师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从而真正实现实践的本体论价值。

高校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任重道远。既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仁共同努力,不断实践,勇于探索,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新形势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引领,抓好课堂主阵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的新时期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宋裙.论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2(7):26-27.

[2]张文显.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5(1):41.

[3]杨宏志.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以新乡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36.

[4]秦川.对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9(4):28.

(责编:张清雅)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31(2016)03-0068-03

〔收稿日期〕2016-03-2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14)。

〔作者简介〕高飞(1977-),男,山西药科职业学院思政部助教;李英平(1965-),男,山西药科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机制高校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