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村级班子建设:成效·问题·对策——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

2016-02-10 17:22张倩倩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理州班子村干部

张倩倩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教务科,云南 大理 671000)

民族地区村级班子建设:成效·问题·对策——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

张倩倩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教务科,云南大理671000)

村(社)“两委”是党和国家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村(居)民的桥梁和纽带,位置特殊、责任重大,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社会长治久安。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成效显著,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为此,一是加强村(社)“两委”班子建设的领导。二是创新村级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社)干部待遇保障机制。四是建立村(社)干部成长成才激励机制。五是建立和完善村(社)“两委”工作机制。六是建立和完善村(社)“两委”班子监督制约机制。

村“两委”;班子建设;成效;问题;策略

我国现行的体制构架中,乡镇一级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以下实行村(居)民自治。村(社区)党总支或党支部是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村(居)民委员会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形式。村(社区)党的委员会和村(居)民委员会(简称“两委”,下同)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村(居)民的桥梁和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各项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特别是选好、用好、管好村“两委”带头人,深刻揭示了村级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就大理州民族地区村级班子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大理州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大理州位于云南西部,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全州辖1市11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9万人,有白、汉、彝、回等13个世居民族。大理州是云南省规划建设的滇西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滇西物流中心,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云南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全州共128个乡镇,下设1079个村民委员会、7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村“两委”班子成员3—7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5—9名。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纳入村(社区)干部编制管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选好、用好、管好这些村(社区)“两委”带头人,是村级班子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一)大理州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的措施

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1.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进村级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近年来,中共大理州委采取各级书记抓基层党建、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从县乡机关中选派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常务书记,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充实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等措施,有力地加强和促进了村级班子建设。

2.加强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近年来,大理州采取州级财政补助一点、县级财政补助一点、乡村自筹一点、州县挂钩联系部门支持一点的办法,不断加强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每个村办公用房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目前,全州1079个村、73个社区都有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用房。落实村(社区)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县市财政预算中列入党建工作经费,村不低于2万元、社区不低于5万元。2016年,大理州级财政共投入涉及基层党建工作经费近3000万元。

3.逐步提高在编村(社区)干部的生活补贴。从2015年1月起,全州4500名村(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每人每月增加100元,并要求全州村(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标准每人不低于1750元/月。目前,全州村干部生活补贴普遍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每人每月1900元,正职每人每月1800元,副职每人每月1750元。永平县探索启动了在职在编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采取村(社区)干部自主选择保险等次,县级财政给予50%的养老保险费补助。

4.加强村(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大理州依托州县两级党校,加强对村(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重点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2015年6月,州委党校举办了村党组织书记、常务书记培训示范班,课程设置全面合理,包括党务基本知识测试、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双推进”会议精神的传达、高原特色农业和党性教育的现场教学以及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研讨,取得了良好效果。

5.探索村(社区)干部成长路径,打通村级干部上升出口。一是各县市每年从考录公务员指标中拿出一定名额,专项用于从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二是结合乡镇党委政府换届,通过推优、考试、考核、考察,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副职人选。2016年,全州共选拔了59名村干部担任乡镇副职。

(二)大理州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的成效

1.村级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级组织一手连着党委政府,一手连着千家万户普通百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他们落实到基层百姓,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他们有效组织,困难问题以及诉求需要他们解决和表达。大理州通过几年的努力,每个村都配备了3-5名、社区5-7名在职在编干部,这是村级干部的骨干和主体。此外,从州县乡机关干部中选拔抽调,给多数村下派了第一书记和常务书记;从2008年开始,多数村配备大学生村官。这些都是对村级干部队伍的充实和加强,解决了村级无人管事、无人办事的问题。

2.村级办公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州县乡村几级的共同努力,全州1079个村、73个社区的办公用房基本解决。目前,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向自然村、村民小组延伸。两年后,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可实现全覆盖。州县财政共同承担村级运转经费,村级有了基本的办公经费保障。运用党员远程教育设施及资源,州县乡村共建共享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许多为民服务事项都实现了网上办理。

3.村两委班子结构逐步优化,综合素质整体提升。以2013年村“两委”换届为例,换届后,村“两委”班子成员整体结构明显优化。第一,学历层次全面提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68%,比上届提高5.4个百分点。有3名研究生进入村级班子,是大理村级干部队伍中的第一批研究生。第二,后备力量得到充实。一批年富力强的知识青年进入村级干部队伍,目前在职在编村干部中,35岁以下占22.83%。第三,民族结构趋于合理。少数民族村干部所占比重大致与该民族人口占比相当。1079名村党支部书记中,少数民族干部680名,占63.02%;村委会主任中,有688名少数民族,占63.76%。第四,妇女干部占比不断提高。2013年村“两委”换届,妇女委员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中,有79名女性,比上届增加24名。

4.村级班子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全州各地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鼓励村(社区)干部立足岗位干事创业。明确村干部岗位职责和任务,强化村级班子动态管理,对村级班子实行分类指导、全面监测、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出现矛盾及时化解,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及时整顿,增强了村(社区)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例如,永平县制定出台了《村(社区)干部管理办法(试行)》,从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约束、考评考核、激励惩处、后备干部培养、免职罢免等七个方面作出规定与要求,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大理州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大理州村级班子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应当予以关注。

(一)思想波动大,队伍不稳定

现行村级体制构架是由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大队演化而来,换言之,现在的村(社区)“两委”干部亦是原大队干部演化而来。计划经济时代,大队干部属于半脱产干部,亦工亦农,他们的身份既是农民又是干部,一半左右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这时他们是干部,相应的由国家财政支付相当于当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半的工资作为大队干部的补贴;另一半时间参加所在农业生产队的生产劳动,生产队给记出勤和工分,年终参加生产队分粮分红。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村干部的报酬只剩下了财政补贴的部分。虽然历史上各地各级几次提高村级干部的补贴标准,但一直没有按全职全脱产干部的标准给予薪酬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基层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任务越来越繁重,村(社区)干部已经由原来的半脱产干部逐步演变成事实上的全脱产干部。就现实情况看,村级干部地位特殊、身份尴尬。就其基层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来说,村(社区)干部位置重要、不可或缺;就其身份和社会角色,他们既是干部又是农民,既是官员又是村民。这种境况决定着他们经常面临社会角色转换和职业的变化,加之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上升空间窄,导致其思想波动,村级干部队伍难以稳定。

(二)待遇偏低,生存和发展无保障

村级干部待遇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缺乏离职、退休保障的制度安排,是村级班子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

1.工资待遇偏低。如前所述,现行村干部的薪酬补贴机制是从半脱产干部补贴演化而来,虽然经过几次调整增加,但远达不到全脱产干部的报酬保障水平,形式上仍然叫“村干部补贴”。事实上,现在村(社区)干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脱产、“全天候”干部,村级工作繁杂,他们根本无时间和精力从事村级工作以外的职业增加收入,绝大多数村干部只能依靠补贴养家糊口。大理州现行的村干部补贴在每人每月1750至1900元之间,低于本地区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之下,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每月工资也有2100元,也就是说,干了多年的村干部的工资收入,还不如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更不及同乡同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

2.退休养老失业保险等制度安排缺失。在我国社会保障保险尚未完全并轨的大背景下,村级干部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养老保障缺失。目前,大理州村级干部的养老保障普遍尚未建立,虽少数县已作了初步探索,但仍不完善,且未纳入省或州统筹,保障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第二,村级干部离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由于缺乏对村(社区)干部的必要离职补偿,加上无失业保险,导致部分村干部离职后工作生活无着落,少数甚至遭家庭成员嫌弃,形成“风风光光进,灰灰溜溜出”的状况,影响村(社区)干部群体的心态。第三,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普遍成为村级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上升通道不畅,缺乏岗位吸引力

1.村干部的上升空间有限,出路狭窄。近几年,大理州在畅通村(社区)干部出口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即从村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从村干部中考核提拔乡镇党政副职等,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考录公务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且名额偏少;从村级干部中选拔乡镇党政副职,往往也只在乡镇党委政府换届时进行,尚未建立经常性的考录选拔任用机制,且数量有限。

2.村级干部后继乏人。由于村(社区)干部待遇偏低,加上上升渠道不畅,出路狭窄,导致村级干部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社会精英进入村级干部队伍。

(四)结构不够优化,整体素质偏低

近几年,大理州在优化村(社区)“两委”干部结构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村级干部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整体结构仍然不优,素质普遍偏低。

1.文化素质偏低。从2013年大理州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结果看,1079名村党组织书记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93名,占比不到20%,有近一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1079位村(社区)主任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同样高达46%。

2.年龄老化。虽然村级干部的任职年龄不搞“一刀切”,提倡部分基层治理经验丰富、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干部留任村(社区)干部,但普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仍然是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大理州现任村级干部平均年龄大致50岁左右,普遍存在年轻干部少的问题。从2013年换届结果看,1079个村委会中,35岁以下的党组织书记116名,村委会主任151名,占比都相对较低;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这一比例也不高。

3.女性干部偏少。现任村(社区)干部中,女性党组织书记和主任分别只占3.24%和4.08%;在党组织副书记和村委会副主任中,这一比例也只达到14.81%和14.01%,比例明显偏低。

4.能力素质偏低。第一,部分村(社区)干部发展思路不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不强,缺乏运用现代科技引领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养。第二,观念滞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第三,安于现状,不愿管事不愿干事,当“老好人”。第四,法治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依法依规妥善化解处置乏力。

(五)两委关系不协调,职责不明确

虽然《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党支部、村委会的地位、职责、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明确规定,但在村务管理实践中,许多问题处理的程序、方式、职权、责任等等难以厘清,以致不能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两委”不团结,工作不协调。有的村党组织书记大事小事一把抓,搞家长制、一言谈,不注重发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作用;有的村“两委”相互叫板,争权夺利,推诿扯皮;有的村委会主任把“村民自治”理解为“村委会”自治,不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六)监督缺失,腐败易发多发

随着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村级项目、资金不断集聚增加,村干部“官小权力大”,加之村务管理不规范、决策不民主、监督监管不到位,产生了村级干部权力寻租空间,在支农、扶贫资金分配、工程项目建设、宅基地审批、土地出租出让等环节,容易发生贪污腐败问题。近年大理州查处的祥云县禾甸镇大营社区党总支原书记、村委会主任苏××职务侵占、受贿案件,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三、加强大理州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的策略

村(社区)“两委”位置特殊,责任重大,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认真落实中央“一定三有”要求,有效解决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的领导

江泽民同志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深刻揭示了基层基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抓好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1.认真落实各级党委及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基层党建工作是基层组织建设及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各级党委要把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带动村级党组织建设,以村级党组织建设带动村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重大问题亲自过问、亲自协调;党委成员按各自职责分工,齐抓共管。强化乡镇党委基层党建直接抓的责任,研究解决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2.构建科学高效的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管理涉及不同层级多个部门的职能分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省州县党委政府着重研究和制定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和管理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各级人大主要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主要负责村级党组织及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政策研究。各级民政部门主要负责村民委员会工作指导以及基层自治的法律政策研究。乡镇党委是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管理的领导者、实施者,要切实担负起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管理的直接责任,并注重研究和反映村级班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3.营造有利于村(社区)“两委”班子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第一,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借助互联网,建设村级基层共享的包括人口、环境、资源等在内的网络信息平台以及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村级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第二,加大财政支持村级办公场所建设,特别是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使其能满足服务村民的需要。第三,保障村级基本办公经费。

4.适当延长村民委员会任期。目前三年一届的村民委员会任期暴露出许多弊端,尤其是任期绩效难以显现,同时也是村(社区)“两委”干部难以稳定的原因之一。应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建议全国人大适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村(居)民委员会任期延长到4—5年。

(二)创新村级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1.选准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两委”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两委”班子的班长,其素质能力以及以上率下作用的发挥,直接决定着村(社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是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的关键。第一,把好政治关。要把具有看齐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第二,把好能力素质关。要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能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善于协调各方关系的干部选拔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三,拓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选拔任用渠道。要环顾左右、内外兼修、海纳百川、唯才是举,注重从回乡大中专学生、致富带头人、复退军人、回乡居住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以及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级党组织书记。本村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通过交流任职解决。着眼培养锻炼干部又充实加强基层出发,从州县乡镇机关优秀年轻干部中选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从州县机关熟悉基层工作、经验丰富、退居二线的县处、乡科级干部中选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州县乡镇机关选配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原则上要干满一届。着眼于保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相对稳定,探索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职激励办法,在人口规模较大(5000人以上)的村(社区)配备副科级村党组织书记。

2.优化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第一,设置适当的村(社区)干部入口文化程度门槛。入选村(社区)在职在编干部,原则上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通过提高待遇、打通村(社区)干部上升通道等措施,改变大学生村官仅把在农村工作当作谋求个人发展跳板的现状,使村(社区)干部岗位真正成为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路径选择之一、人生事业追求的目标之一,让大学生村官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村干部。第二,改善年龄结构。村级干部任职年龄不宜搞“一刀切”,提倡老中青结合。在县域乡域内,村(社区)干部平均年龄应把握在40岁左右,在职在编干部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第三,改善性别结构。在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女性应占20%左右,其他“两委”成员的这一比例应有更高的要求。第四,改善民族结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有本民族的“两委”班子成员,其比例应当与本民族人口占比大致相当。

3.探索创新村(社区)干部的选任方式方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通过“两推一选”的办法产生,提倡和鼓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社区)委会主任“一肩挑”,提倡“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针对村干部结构不优、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缺乏电脑和网络应用知识、办公业务跟不上形势需要的实际,同时着眼于“两委”班子后备人才的培养锻炼,探索选举与选聘相结合的村(社区)干部选任办法,在编制人数4人以上的村(社区),实行村(社区)“两委”文书聘任制,由乡镇党委在大学生中考核考察聘任,聘任期限与村(社区)“两委”任期相同。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社区)干部待遇保障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现行的财政对村及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的补助范围过大、标准过低、重点不突出,难以发挥财政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为此,应当缩小财政资金的开支范围,突出重点,主要用于发放在职在编村级干部的工资。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的报酬,通过村集体经济收入,采取发放误工补助的方式予以解决。建立省域或州域范围内统一的在编村干部工资生成、晋升制度。工资标准应当与相应级别职务的公务员相当,并建立鼓励村级干部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相应的正常工资晋升机制。

2.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按照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建立全省统一的在职在编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障金标准与相应级别公务员大致相当,国家缴费部分由省州县三级分担,个人缴费部分从村级干部工资中扣缴,最终实现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障并轨。村(社区)干部未到退休年龄离职,可由个人续缴全部(国家和个人缴费合计)保费,也可退保。退保按国家政策办理,各级财政不再承担村干部离职生活补助。

3.建立相关保险制度和离职补偿机制。第一,按照现行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保障办法,建立在职在编村干部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村干部离职转岗时转出或放弃。第二,尚未建立养老保障制度之前离职的村(社区)在编干部,给予适当的一次性的经济补偿。标准可按每任满一周年,离职时给予一个月的工资额。

(四)建立村(社区)干部成长成才激励机制

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特别是吸引社会精英把村(社区)干部作为职业追求和从业实践的制度安排,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更高层级的干部需求角度,更着眼增强村(社区)干部职业和岗位吸引力的角度,村(社区)干部的成长进步,无论如何是我们应当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而且,从长远看,村(社区)干部岗位应当成为培养和锻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之一。

1.建立从村(社区)干部中选拔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机制。设立政治、能力素质、任职资历和年龄、学历等必要的准入条件,建立经常性从村(社区)干部中选拔科级领导干部的机制,让村(社区)干部岗位成为乡镇领导干部培养和输送的摇篮。第一,在乡镇党委政府换届时集中考察考核提拔使用一批。第二,在乡镇党政领导出现空缺,县市委研究乡镇领导班子配备时,将村(社区)干部纳入视野,争取县域内每年都有村(社区)干部提拔使用。第三,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特别优秀的村(社区)干部,尤其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可以经过组织审批程序,越级提拔使用,直接提拔担任乡镇党政正职。

2.建立村(社区)干部考录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机制。以州县为单位,每年从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指标中,划出一定数量的指标,定向从村(社区)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条件中,年龄和学历应适当放宽,但应当设置村(社区)干部任职职务及任职年限等限制性条件。

3.建立村(社区)干部培训教育机制。第一,按照党校职能分工,州级党校主要负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县市党校主要负责村(社区)“两委”其他班子成员的培训,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每五年至少系统轮训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一次。第二,采取到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跟班学习,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等方式,对村(社区)干部尤其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培养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村(社区)“两委”工作机制

1.厘清“两委”关系,明确“两委”职责。第一,严明政治纪律,匡正政治规矩,巩固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村级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和向心力。第二,按照中央“一定三有”要求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定权责立规范,细化“两委”的职能职责,确保基层民主自治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开展。

2.建立和完善既分工又协作的“两委”工作机制。对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村务,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党组织或村委会主要负责人提议、两委班子商议、党组织会议审议、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策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方法实行民主决策,处理好村(社区)党组织与村(社区)委员会的关系,保持领导班子团结协作。

(六)建立和完善村(社区)“两委”班子监督制约机制

要对村级组织的运行加以规范并建立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让村级组织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其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偏差加以纠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寻租,真正实现权为民所有、为民所用。

1.建立和完善村(社区)“两委”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书记主任年度目标责任制。在乡镇党委领导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村级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每次换届都应当制定本届任期目标,并向选民和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接受选民和社会监督。乡镇党委政府要根据年度工作,与各村(社区)两委负责人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细化、量化工作目标,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2.建立村(社区)“两委”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制度。每年由乡镇党委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听取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报告,并进行民主评议,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

3.发挥村(居)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配合支持村(社区)“两委”正确履行职责,及时向村(居)民宣传法律法规、上级政策、村务有关决策,督促“两委”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村(居)民自治等各项制度;监督“两委”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村(居)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决定、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党务公开,根据党员群众要求,向党组织提出意见、建议;检查、监督公开制度落实情况,审核公开内容,监督村级干部的权力运行和廉洁行为,参与村级干部的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和年度考核工作;监督村事务、财务管理。

4.强化纪律约束,树立村级干部为民清廉的形象。第一,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做实党务、村务公开,细化公开事项,利用广播、手机短信等形式,主动向村(居)民传达公开信息,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升公开事项的知晓率,扩大监督范围,确保村(社区)干部为民履职。第二,要严格纪律监察,落实事前提醒、事中跟踪、事后检查制度,建立健全村级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细化村级干部年度、换届及离任审计制度,探索建立乡镇“流动纪委”巡查制度,强化纪律意识,确保村级干部廉洁履职,促进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净干事、能干成事。

责任编辑:刘建文

D267.2

A

1671-2994(2016)04-0166-06

2016-03-30

张倩倩(1982-),女,山东日照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教务科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社会学。

猜你喜欢
大理州班子村干部
白云不再“空悠悠”——白云村“两委”班子的“自我激励”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大理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监管平台建设研究
新班子 新作为 新形象
组织志 四任班子“接力史”——干部始终“钉”在领头蹚路
大理州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