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2016-02-10 17:22董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导向哲学

董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董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云南昆明6501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观点。它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秉持为人民著书立说的根本宗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动力源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弘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作风,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赋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旺盛的生命力。

以人民为中心;研究导向;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回答了“为什么人”这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为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秉持为人民著书立说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动力源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弘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作风,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赋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旺盛的生命力。

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观点,明确了人民在历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党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于人民、创造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繁荣的动力源泉。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1]

(一)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人民群众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这一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的历史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空前焕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是最活跃的实践主体,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人民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4]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求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牢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始终牢记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属性,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著书立说,用人民作为匡正自己人生学术追求和价值选择的明镜,时刻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操守,为哲学社会科学增添不竭的吸引力、丰富的感染力、持久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彰显了我党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从三个层面对人民主体地位进行了阐述:一是肯定人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中的主观能动,在哲学层面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物质的反作用。二是强调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从社会实践层面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真正主体和真正创造者,从唯物史观层面强调人民是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

2.哲学社会科学决定于经济基础,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由经济基础决定,它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促进历史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赋予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鲜明的人民性。因此,哲学社会科学也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现实写照,又是马克思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基本表征,更是我们党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立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秉承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人本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通过长期实践、反思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而这些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又反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才完成的伟大壮举。

(三)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之中,体现在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之中。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就表现为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仅回应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而且凸显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追求。

1.要做人民思想的引领者和理论的指导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政治立场和价值品格的评审标尺,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形态的净化和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蕴含并通过其学术观点和思想理论传达给人民,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相应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

2.要始终相信人民,拜人民为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第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凸显人民首创精神,把人民的呼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信号,把回应人民的需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要务,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第二,要始终相信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无尽的力量,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做到研究导向听取人民声音、考虑人民意见。第三,研究成果向人民汇报、让人民知晓,从而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力向前。

二、要树立为人民著书立说的宗旨意识

哲学社会科学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人民至上”这一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增强为人民做学问的宗旨意识,始终把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著书立学的根本标准,为最大程度增加人民福祉提供理论指导,把学术探索和理论创造融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中,把改革和发展中凸显出来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挥棒”,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一)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幸福作为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根本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做出这样的描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得到与他人同样的、合乎人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价值,并为他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这种“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则表现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6]

可以看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研究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为指引,创造出更多服务于人民、验证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科研成果,始终把能否增加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检验其理论价值的标尺,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准则,把能否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其实践意义的重要指标。

(二)要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刻在自己鲜红的旗帜上,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自党的七大正式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入党章以来,我们党始终秉承这一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8]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同样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同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鞭策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确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宗旨意识,加强自身知识素养,提升理论和研究水平,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点,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自觉为发展群众利益著书立论。

(三)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

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双转轨的加速,发展的问题和瓶颈也日益凸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教育与就业等涉及老百姓生产生活领域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集聚着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明确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的根本方向,就是要为保障每个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为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为最大限度增加人民福祉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0]作为开展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本指标,把新时期新阶段中显现出来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挥棒”,使学术研究和理论创造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融合,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实用价值。

三、必须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1]离开了调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就会偏离或者失去方向。

(一)聚焦人民实践,总结实践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第一,必须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指导,深入群众之中;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当前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中推动理论创新。第二,要加强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立足云南实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及时总结、认真提炼云南改革发展的新进展新经验、新理念,为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二)深入实际“接地气”,坚持为人民做学问

当前的哲学社会科学,存在不重视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理论脱离实践等现象和问题。然而,理论源于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集中概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走出“象牙塔”,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广大实践中,才能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省情实际的时代特点、丰富内涵、实践特征,理论研究才能“接地气”,哲学社会科学才能“顶天立地”。因此,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理念,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普通群众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以坚定的立场维护群众利益,以真挚的情感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开展理论研究,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搞研究。

(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力,提升指导实践的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人民面前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站在人民立场上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深入基层、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做到群众走到哪,为党和人民提供智力支持的工作就开展到哪,在人民群众中发现问题的科学视角,把握研究的方向重点,寻找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从而把广大人民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汲取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总而言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立足实际、反映实践,在开展科学调研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走进基层中提升学术境界和学术品格,在深入群众中锤炼思想意志、增强理论创新能力。

(四)要突出问题导向

问题既是理论研究的起点,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2]坚持问题导向之于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13]

1.把握群众脉搏,回应人民心声。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就我国发展和改革中的根本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始终把促进人民的利益增长、权利保障、全面发展等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通过破解发展难题、提供发展路径,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所需所盼,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价值。

2.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应思想领域信念动摇等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五)加强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系统总结。”[1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离不开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

1.着力服务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以及周边良好国际环境的营造,云南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根据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大力推进通江达海的路网、广覆盖的航空网、区域性国际化的能源保障网、安全可靠的水网和高效共享的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努力构建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建设孟中印缅、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2.积极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云南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聚焦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深刻认识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实践的规律性,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脉络,及时总结云南改革的有益经验,深入分析、全面总结云南发展的新理念,力推一批分量重、影响深的研究成果。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一重大论述,突出了“人民主体”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生动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遵循,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秉承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不断总结、提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经验,为人民群众全面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著书立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1][2][12][13][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2、14、13、21-22.

[3][8][10][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6、18、9.

[4]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8.

[5][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51.

[6][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28.

责任编辑:刘建文

G120

A

1671-2994(2016)04-0019-04

2016-08-01

董宇(1988-),女,云南宜良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地方政府治理。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导向哲学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偏向”不是好导向
菱的哲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