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2016-02-10 17:22张光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张光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张光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云南昆明650111)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要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身上肩负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和责任,清醒认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哲学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步伐。

中国共产党;哲学社会科学;领导;问题;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指示,有助于推进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进步,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肩负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勇于承担历史责任,高度重视党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有力推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有力地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壮大。

(一)党一贯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建党95年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并推进了其健康发展,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民主革命时期,党就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就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并以其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注重培养党的理论研究队伍,团结、动员和保护进步知识分子,大量翻译和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郭沫若、李达和艾思奇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大家。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成果———毛泽东思想,并在其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建国后,党努力探索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办法。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建国后,党更加注重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第一,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提“双百方针”,他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中央先后出台《科学工作十四条》《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等文件,有力推进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第二,改革开放初期,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中央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重新恢复,与此同时,许多新兴学科应运而生。第三,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发挥,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在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上来认识,提出要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迅速。第四,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采取了系列措施,持续推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第五,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的高度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结合新时期的特点,第一,提出了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系列新要求,指导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第二,特别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

3.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经验。从党95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党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深刻,充分发挥党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提供经费支持、实现规范严格管理和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充分发展,促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快速发展。总的看来,第一,党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地位和核心地位,持之以恒,毫不动摇。第二,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第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提供理论支持

哲学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人类社会发展跨越,人类文明螺旋上升,都归功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1.党依靠先进理论武装,不断发展壮大。95年来,党之所以能够迎接各种挑战,完成各种艰巨任务,最主要的原因和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我们党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2]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飞跃。

2.党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我们党注重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从而使党在不断探索中,克服各种错误认识,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密切联系中国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先后诞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续写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刻不容缓

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中国面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回答和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各种危险和挑战,应对各种“赶考”,牢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当前,全党全国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换挡期、社会矛盾多发期,思想多样多元多变,观点交流交融交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矛盾问题的复合叠加,一方面考验着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水平,从更深层面呼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之服务。另一方面,当前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各级党委认真履行责任,提升领导水平,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总的来看,中国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难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关注和回应解答下述问题。

第一,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领导核心地位,培养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第二,如何处理好发展质量和效益与速度的关系,在新时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处理好国家权力与执政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党政关系,各负其责,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产生;如何处理好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避免执政党包揽包办一切,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等等。

第三,如何提高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水平,提高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贡献。

第四,如何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真正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把抓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确保党的执政地位。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推进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建党后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有力地推进了各项事业。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第一,在学科体系建设上,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术评价体系不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顺畅,使得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空对空,自娱自乐现象突出,高水平成果不多;等等。第二,马克思主义学科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很多理论不注重与中国现实问题结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不能使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说服群众,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3]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任重道远。

2.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多。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相关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较大,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从客观地看,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多见。第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存在着选题边缘化、话语西方化、研究经验化和内容小众化的问题,只有横向挪移,没有纵向提升,部分研究过分咬文嚼字、玩文字游戏;部分研究则随意生造概念,让人不知所云,研究结论故意让人看不懂,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究式研究的特点突出。第二,研究忽视直面中国问题、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和回答社会的重大现实关注这些核心问题。一些研究没有与时代同进步,去回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直面中国的问题,从而使得研究与现实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背离,致使部分研究成果既没有理论创新,也没有解决现实问题。其结果,低水平重复的研究成果较多,服务现实的能力不强。第三,部分研究者自立山头,自划圈子,自我封闭,研究和交流只在极小的圈子里进行,排斥其他学者的进入,严重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实践相脱节。第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缺乏创新。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理论创新明显不足。有的研究以阐释和解读为主,往往从本本、概念、语录出发,而针对现实重大问题进行深度创新,作出有分量、有说服力应答的研究成果较少。

3.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不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第一,部分党委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与党的治国理政有机结合起来,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生产力,重理轻文思想严重,投入的经费和时间不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能力还较弱。第二,国家相关科研机构顶层设计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学术评价机制严重扭曲,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统筹不够。如部分研究课题重复研究,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课题都是一个题目、一样的内容,低水平重复现象十分突出,人、财、物浪费严重。第三,部分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科研人员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国家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官僚化色彩突出,所制定的科研管理制度从便于自身好管理出发,而不是从科研工作的规律出发,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策略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动员全国人民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胜利前进,迫切需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也离不开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一)党要切实担负起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职责

各级党委要加强政治引领,搭好平台,形成合力,引导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1.要明确各级党委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职责。明确各级党委的工作职责,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前提。具体来看,党组织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职责主要体现在把握政治方向、倡导优良学风、提供研究条件、实现规范管理和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第一,把握政治方向。各级党委要抓住思想引领和政治领导这个关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第二,倡导优良学风,就是要引导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摒弃急功近利、闭门造车、剽窃他人成果等不良风气,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和学术道德。第三,提供研究条件。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要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研究条件,主要包括制定研究重点、提供经费支持和培养后备人才等方面。第四,实现规范管理。各级党组织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规律,制定科学有序的管理制度,实施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第五,培养人才队伍。各级党组织要大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人才,既包括科研工作者,也包括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

2.要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行家里手。时代的发展,事业的需要,职责所系,都要求各级党委提升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水平和管理能力,应久久为功,真正做内行的领导。第一,各级党委要从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高度,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党委班子议事日程,党委和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克服对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忽视”、“轻视”和“畏难”,切实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上。第二,要提升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做好思想引领和政治领导,在发展方向、科学方法和价值立场上,站稳立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规律出发,尊重规律,尊重人才,按规律办事,避免大包大揽,干涉过多。

(二)营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生态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各级党委要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办事,搞好顶层设计,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构筑哲学社会科学良好发展的生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

1.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在深化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方式,逐步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第一,要使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符合学科建设规律、学者成长规律、学术发展规律,从而激发科研活力;要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引领推动智库健康发展;要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切实体现中国立场和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取向,引导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完善社科规划、成果转化、咨询普及、社团建设等各项机制;要逐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力度,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投入渠道,探索建立保障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为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和工作条件,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条件。第三,牢牢把握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把社科工作的关注点聚焦到我们党执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要建立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发挥好社科规划立项及社科评奖的导向作用,加快加大社科资源的整合力度,着力构建起“大社科”工作网络,联合国家、省、市各院校、各部门和民间社科研究力量,发挥团队力量,形成合力。

2.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贯彻落实党的人才政策,关心、培养和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第一,要按照突出政治方向、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的要求遴选人才,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完善人才遴选、培养、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形成让优秀人才不断涌出的良好局面。第二,各级党委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与社科专家联系制度,做好团结凝聚工作,特别是要做好青年社科工作者的工作,把社科工作者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4]

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遵循“双百”方针,创造宽容、宽松的制度环境和学术环境。第一,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避免学术上的山头主义和“霸权”,学术团队的自我封闭和排斥。第二,坚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对待和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对学术问题,要充分给予讨论和探索的空间。只要从学术问题视角出发,用认真严肃的科学精神进行的探讨和争论,即使有不足,也要宽容学术研究上的失误,不能简单地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4.倡导优良学风。优良学风的形成,既依靠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修德自律,也有赖于健全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第一,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5]的执着坚守,塑造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价值追求,养成担当责任、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的学术精神。第二,社科管理部门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建立起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包容多样的学术评价体系。克服管理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和政绩式追求,提倡学术平等,尊重学术规律,鼓励学术争鸣。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三)抓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切入点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担负起历史使命,聚焦于中国现实问题,潜心钻研,传播时代声音。

1.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第一,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中国实践出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总结经验,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提出新问题、新理念和新方法。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贯彻到实际科学研究工作中去,避免研究方向走偏。第三,要勇于创新。创新是永恒主题,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要靠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去探索和创新。

2.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创造出易于与国际社会交流的概念和范畴,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第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运用新的方法,总结提炼中国自己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建构自己的解释模式和路径,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积极参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的交流沟通和对话。第二,要熟悉和了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体系、话语体系、话语习惯、话语理解力等,寻求话语体系建设的统一性要求与多样性表达之间的平衡。第三,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善于利用话语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避免自我中心、自说自话。第四,要设置一些国际国内关注的话语议题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鼓励中外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共同探讨,加强交流。

3.充分发挥党校系统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力量。党校系统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要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第一,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党校人要在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鲜明展现中国思想,为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二,党校科研人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坚定不移地研究宣传阐述党的思想理论,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第三,要从党校科研人员既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功,又熟悉基层、熟悉实际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出发,认真写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篇文章;要发挥好智库的功能,为各级党委和相关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促进地方各项工作的开展。[6]

[1][3][4][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6]中央党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座谈会发言摘要[N].学习时报,2016-05-26

责任编辑:刘建文

D261.1

A

1671-2994(2016)04-0009-05

2016-07-28

张光雄(1979-),男,云南元谋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