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党明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旧城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泸西 652403)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张党明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旧城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泸西 652403)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的作用、特征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村经济 管理干预 探讨
从古到今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问题关系着民生,关系着人民的吃饭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经营管理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和措施的改革已然成为了我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走之路。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对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农业产品的占有率扩大,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主要目标即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稳定我国广大农村大局。
1.1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发展的好坏是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加快城市化水平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受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呈缓慢态势,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速放缓。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1]。当前我国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和制约条件。主要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当的管理措施造成了农村经济增长放缓。不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实际状况的措施,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导致了生产率降低,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来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
1.2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2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各类农产品贸易逐年增长,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趋势影响下,我国各类农产品限制将逐步降低,加快我国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将会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农业的主要基调。伴随着新科学技术在农产品的检验中的使用,农产品交易壁垒逐渐显现出来,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将会是未来确保其市场发展的关键点。
1.3 提供充足的农村经济信息
信息资源的利用将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巨大助力,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技术可实现各类市场信息之间的交流,而不受个人或者团体的影响。农村经济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对农村经济感兴趣的个人或者团体收集,这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而如何实现农村的各类信息及时准确地被了解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信息产业是所有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市场观察与预算的重点因素。仅依靠传统方式来实现各类信息的传递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及时有效地提供农村信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1 干预对象
管理干预是各种体制最为主要的管理方式,是政府通过各种宏观调控的方式实现对现行一些不合理的经济现象做强制性的管理基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的客体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个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进行管理的对象和过程[2]。在农村实行经济管理干预工作,主要是通过政府强制性手段实现的,其目的是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的有效管理。
2.2 主要职能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实现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主要是为了发挥管制的职能作用。管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有条不紊的发展步伐,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其监督控制职能与管理管制具有某些相似之处,通过该项职能的发挥可以有效监控农村生产或经营部门的经济活动[3]。
2.3 干预手段
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依托各类相关政策、法规等实现对不合理举动的强行纠正和控制,通常是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方式来解决现实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其强制性主要表现在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等方面。
2.4 体系定位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是农村经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政府部门的有效组织,实现系统管理干预措施和手段。而农村的经营管理干预仅仅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目标也随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为明确干预效果,应当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我国当前各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为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 屠依群.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经营管理者,2013,(2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