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协调统一

2016-02-05 12:57
山西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传统文化

苗 雨

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辽宁 锦州 121000



浅谈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协调统一

苗雨*1

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风尚,在网络语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全面分析了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希望以此来实现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言;传统文化;协调统一

在当今的时代,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也产生了语言模糊化、碎片化、粗俗化的问题,网络语言已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有与传统文化相排斥的一面。因此,在新的历史潮流下,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要想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长久不衰和网络语言有序、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发展。

一、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定义

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具有幽默、风趣、便捷等特征。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并主要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些组合,经网友们的创造,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环境里表达着特殊的意义,例如:MM——漂亮的女生、BT——变态、PMP——拍马屁、菜鸟——差劲的新手、286——落伍、OUT——老土、么么——亲亲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在近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句话其实是源自对英文的妙解,“friendship”(友谊)可以拆分为“朋友+船”,即“友谊的小船”;而它既然是“船”,就既能载人,也能翻沉。在众多网友的发挥下,由此衍生出了更多“翻船体”,如亲情的火苗说灭就灭,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好好的姑娘说胖就胖,青春的小鸟说飞就飞,卡里的余额说没就没,楼下的WiFi说关就关……。

(二)网络语言特点

1.网络语言幽默风趣

网络语言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主要传播渠道为网络媒体,其用词、语气不同于传统文化,大都较为幽默诙谐。例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就网络流行语,就将友谊破裂所带来的沉重消解,而赋予其轻松、可爱、调笑的风格。由于网络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交际时的话语方式常常是非正式的、轻松的,所以,卖萌装可爱、吐槽戏谑的言语方式就会喜闻乐见。在网络交往中,人们需要用这种语言方式来弥合时间、空间和感情的距离,以此来宣泄情绪,改善关系。由此可见,在网络交往中,网络语言既能充当对话时的“润滑剂”,也能拉近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另外,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适当地使用网络语言即能让信息传达得更加顺畅,也能缓解紧张气氛,维护日常的人际关系。例如:一位著名大学的老师就说过:“在讲课过程中使用网络语言,能让原本较为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瞬间变得浅显易懂、妙趣横生。在讲解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时,他就曾用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非常幽默风趣的流行语,学生们听后,不但明白了二者的关系,也对老师的授课充满了兴趣”。正是由于网络语言的幽默风趣,从网上到网下,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网络语言的热衷者,因此,网络语言流行速度极快。

2.网络语言是时代特征的产物

网络语言虽然流行于网络,但并非所有的流行语都出自网络,也并非所有的网络语都能流行。网络语言是由当代人创造,经当代人传播,被当代人使用。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折射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同时,能在网络上和日常生活中流行的网络语言,往往能生动而精准地反映当代人的心理状态,如“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我也是醉了”“我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这些精炼的语句往往能生动而精准地反映当代人或是“有苦说不出”的难言之隐,或是面对突发事件的难以置信,或是无力改变现状的灰心丧气。网络语言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语言反映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从使用网络语言的受众来看,使用网络流行语最多的往往是青年学生和都市白领。通过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这类人群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二是网络语言反映了当代人的心理诉求。网络流行语中产生的新名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人的心理诉求,这些词语或代表了一种当代的说法,或解释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例如人们熟悉的“白富美”“高富帅”,既可以是年轻人的择偶标准,也可以是人们对自身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当代人对美、对优秀、对全面发展的追求。

二、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一)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统一

网络语言有一大特点就是创新性,但其创新性并没有脱离传统文化中原有的词汇,而是在这些传统语言文化词汇的基础上,经过网虫们的创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例如:“恐龙”一词原来是指一种在几千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的陆栖脊椎动物,而现在经过网虫们的创造,“恐龙”特指长得难看的女子;“沙发”本指家具中的一种坐具,而经过网虫们的创造,现在指第一个回复帖子的人。其中,“恐龙”在网络上所指的含义及感情色彩与原来的意思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沙发”一词则只是在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从“恐龙”和“沙发”两个网络语言就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是源于传统文化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文化。

通过具体的网络语言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语言的创新实际上是在解构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而解构过程又是一个积极重构现代网络文化的过程。自由、宽松的网络文化氛围很容易创造出新的词语,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拓新,进一步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另外,从更大的层面来说,由于网络能让五湖四海的人在不见面的世界里自由交流,因此网络语言的创新和使用,实际上也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对立

网络语言在创造上和使用上都具有随意性,这也反映出一些网民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甚至是轻视的态度。这种现象,对于我们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都是不利的。目前,网络爱好者大部分人都是青少年,由于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容易误导语言初学者,因此这对青少年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从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来看,在某种意义上,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文化中汉语语法、语义的一种颠覆,它使很多汉语词汇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又增添出了一些新的含义,使汉语词汇中的歧义问题加重。此外,大部分网络语言也不符合语法规范,这对正规汉语语法的传播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喜大普奔”等网络语言,从语言形式上看毫无语言文化的延续性,从语言的含义上看表意含混,都是硬性缩略、强行拼装的结果。再如腻害(厉害)、镁铝(美女),菇凉(姑娘)等网络词语,这些网络语词,都不符合传统汉字、汉语词汇的规范用法,这对传统汉语的规范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当网络语言日益成了年轻一代的口头禅时,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在为中国的语言文化和语言教学问题而担忧。在他们眼中,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冲击了中国的语言文化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中,诗歌、散文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曾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内涵丰富、意存高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精神风格。但是今日,与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相对立,诗歌、散文的发展状况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优秀的传统难以继承发扬,新兴的作品质素却在滑坡。

三、如何实现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

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幽默性和传播性让我们看到了网民的创造力,见证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力。但随之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网络语言还存在语言模糊化、碎片化、粗俗化的问题,网络流行语中有一些词语粗鄙、不够文明文雅、存在社会歧视,这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教育,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因此,如何让网络语言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是需要我们进行积极探索的。

(一)坚持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自己民族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累,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的。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我们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有选择的吸取网络语言为。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丢失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断了,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随之丧失了。因此,在网络语言迅猛发展的今天,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实现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使网络语言得以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传统文化来研究分析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特征和冲击,并积极探索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努力实现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并使得网络语言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文化系统,促成网络语言健康、有序的发展。

要想维护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社会各界必须多措并举,新闻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的弘扬传统文化;教育部门应切实加强适应人群的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规范语文的教学;政府部门应多组织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贴近群众。

(二)推动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网络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这一社会问题。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文化,随着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风尚,所以我们应正视网络语言的存在,不能一味的排斥和压制,应积极应对这一社会问题,需要去伪存真,做到“堵”与“疏”结合,“收”与“弃”兼顾,使其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网络语言在某些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传统语言的发展。为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致力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减少恶性网络用语对社会的影响,努力实现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使得网络语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造成积极的影响。

另外,为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加大互联网络自身的规范化建设。目前,我国在网络媒体的监管上相对宽松的,这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建设非常不利。网络媒体作为网络语言应用环境的主战场,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就显得至关重要。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监管,通过监管使网络媒体在传播上逐渐向规范化靠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它们即对立又统一,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的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等特性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甚至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研究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导网络语言的发展,通过网络语言的传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两者相辅相成,既实现网络语言的健康地成长,又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苗雨(1995-),男,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047-02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传统文化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