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间乐舞进教材实践的探索
——校园舞蹈教材设计中的民间舞蹈传承、创新、弘扬

2016-02-05 01:24:44
北方音乐 2016年8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民间舞蹈弘扬

徐 欢 邵 萍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民间乐舞进教材实践的探索
——校园舞蹈教材设计中的民间舞蹈传承、创新、弘扬

徐 欢 邵 萍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扬州舞蹈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理性地认清扬州民间舞蹈的现状,并分析、认识出其多方面的发展可能与趋势,对改善现有扬州民间舞蹈进校园有着观念性指导与实践作用。而本文是《扬州民间乐舞传承、创新、弘扬研究》课题的子课题,该研究将会对丰富扬州大学学生舞蹈团训练教材的建设,促进民族舞蹈教育的发展,繁荣扬州舞蹈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训练基础作用。尤其是从传统舞蹈文化元素与创作素材的弘扬、发展角度将民间舞蹈以新的样式与精神风貌进入现代学校艺术教育空间的综合研究与实践,更具有直接关系,其探索与实践可能影响到扬州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方式。

【关键词】民间舞蹈;传承创新;弘扬

引言

扬州民间传统舞蹈,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目前尚在扬州地区范围内流传的民间舞蹈,大约有100多种。据调研,“花香鼓”在扬州北乡的邵伯湖一带盛行。《花香鼓》这一项传承民间艺术,多以家族传承,传男不传女,这样,对这项优秀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将造成一定的困难与局限性,而导致这种民间舞蹈现今正处于举步为艰的境地。早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各地的委员会就已经明确的说明:民间的音乐一般分成两个类别,一种是在民间需要自发性世代传承的,另外一种是家族性传承的。民间的音乐发展的速度相对比较快一些。最近这几年很多音乐学院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音乐学院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知道音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特性。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舞蹈文化可以在高校中得到很快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快速继承社会大范围的扩张,保证音乐和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化的创新性,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获得了解本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的机会,主动地,具有目的地培养更多音乐人才,是那种具有民族精神的音乐人才,这可以为我们民族的自尊建立更强烈的自豪感。

在向高校介绍、引进民间舞蹈时,我们面临着如何让原生性舞蹈文化顺利地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与喜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民间的舞蹈形成需要保证古朴特性,文化的底蕴一直要有原型风貌,无论民间乐舞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失去最最基本的原型,怎样使民间舞蹈以新的姿态与自信,走进现代校园与课堂呢?这确实是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与在实践中创新的问题。同时,在我们文化艺术的传统学习当中,会面临很多关于舞蹈风格的问题,对此我们需要仔细研究。一般来说,原始民间舞蹈要进入学校课堂,民间舞教学如何适应大学生审美需求等,必须要经过适应性与引导性提炼、加工、整合这三个步骤。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经过历史的变迁,不断扬弃、取舍,她有着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今天,随着时代赋予高校传承传统文化历史的责任,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具体变化来保证艺术的创作特性,创作特性是根据艺术的魅力而变化的,也需要从正确的审美观点进行审视,保证我们所创作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并使之具有新的生命力与时代性。当然,这些发展与变迁、变易,都是在社会进程中的适应性发展。所以,我们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好地加深、加快这种演化,并使其在学校繁荣发展。下面就展开扬州“花香鼓”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剖析“原生态”舞蹈如何进入课堂。

一、原生态舞蹈描述

随着历史、社会、环境及人口的变迁,以花香鼓为道具的民间巫舞,在苏北古运河湖区也分地域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及流派。性别上也有男舞、女舞。以扬州古运河段南过长江,北至淮河分为苏北南部的“洪山派”, 高邮以北的“洪山串五岳派,邗江县北乡的“五岳派”等。现在的《跳娘娘》舞蹈,则属于“洪山串五岳”派。在五岳派当中,主要是以说唱为主,说唱是原生态舞蹈的主要元素,可以改善舞蹈的形式和特色。而洪山派则是以深化舞蹈为主,这是有着复古特性的舞蹈,对舞者的舞姿有很强烈的要求,跳动性要求也很高,需要从腿部、臀部、腰部等多种部位进行全面运作,保证身体的协调性,在舞蹈中经常会一些典型的动作,比如“童子拜观音”“仙人指路”“大鹏展翅”“仙鹤伸腿”“霸王踢球”“贵妃醉酒”“老汉扯帆”“美人照镜”“金鸡独立”等。这些舞姿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舞的魅力。

其女性鼓舞的动律特点鲜明。高难的鼓艺是香火艺人的绝技,花俏的“翻身鼓”、流畅的“晃鼓”、激烈的“抖毛鼓”,正如艺人传诀传诵“左打龙摆尾,右打虎翻身,龙摆尾,虎翻身,好像元宵走马灯”。“舞不离鼓,鼓不离手”是形成“花香鼓”舞动律的主要特色。

舞蹈时体态动作要求“扭颈收颔头不倒”。再加上“腰扭、胯摆、肩摇、膝颤”则是其柔美动律的又一特点。如在“风摆荷叶”动作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晃打鼓腰先扭,迈步摆胯斜肩、膝屈伸踮脚掌。”舞蹈时,舞者的身形动作如同踩在竹片上“婀娜多姿”。

“回环、起伏、步轻巧”是《跳娘娘》步法动律的另一个特点。双臂动作不是晃就是绕,步位的走法按“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弧线走位。调度对称平衡。在步伐的形态上,由于腿部的屈伸而引起腰部的扭动,使身体保持上下起伏的悠颤波动。艺诀中有:“步应点,气来牵,强拍起,弱拍落”,这些要求都应该贯穿始终。

据记载,花香鼓舞的表现动作有三十多个,这些动作散存于民间花香舞的各种舞蹈之中。在这次的民间舞蹈进课堂的调研中,我们将以这三十多个动作的共同造型性、舞蹈风格特色的形态性、表情风俗的约定性等较鲜明的动作素材为依据,正对教学与传承对象,进行艺术化、形式化等必要的艺术组织、整合,形成用于教学活动的教材,然后进入课堂。民间舞蹈教材的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的概括与凝练,也就是一种艺术化、典型化了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人体动作。所谓艺术化,其实就是按照舞蹈艺术的审美规律,按照舞蹈艺术的审美目的,对人体舞蹈动作进行加工改造,以适应大学生的舞蹈审美需要。

二、素材元素整理

(一)基本动作分析

(1) 扭颈收颔头不倒

头部动作是花香鼓舞蹈动作特征的关键。在舞蹈中,头部微微抖动,要求细碎、快。但是抖动的幅度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无论身体的动作到底怎么样,头部都是不能太过于晃动,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保证头部稳定性。

(2) 腰扭摆胯、肩摇膝颤

一般花香舞蹈的运作有一些简单的特点,比如扭动跨步要和谐,动作幅度不能太大,而且肩部也需要有更好的动作,需要保证动作和头部动作达成一定的韵律,这样才看起来更加得美观。“晃打鼓,迈步摆胯斜肩,膝屈踮脚,如踩竹片。”

(3)回环起伏步轻巧

双臂动作不是晃就是绕,步位的走法按“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弧线走位。调度对称平衡。

(二)素材的整理

“花香鼓”是一种相对比较生动的素材,但是这种素材不能够作为教学的材料,如果想要作为教材的内容,首先要经过仔细的提炼,然后规范内容,这样才可以保证教材的规范性。原生舞蹈及动作若成为较规范的课堂教学教材,是需要对基本动作加以改造、提炼、典型、升华。

(1) 扭颈收颔头不倒

头部动作一般在舞蹈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摇晃动作,比如屁股的扭动和身体的扭动,还有脖子的扭动,扭动起来如果表现的比较矫健的话,那么就会给人们更好的舞姿感。在花香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头部的舞动,所以学会头部舞动是一项体力活,需要从收颔的方法中进行学习,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用脑门对着人说话。另外收颔也非常的重要,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这只是简单中的一小部分,收颔的时候需要保证身体的平衡,这是训练中最基本的方法,还要保证面带微笑,身体上有一个含蓄的动作,这会让更多的观众感觉到,却是女性舞者动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微微的一个细小的含蓄的动作,点睛整个“花香鼓”舞蹈的精华,充分展现温婉尔雅、含蓄的舞蹈生活情趣美。

(2)腰扭摆胯、肩摇膝颤

先讲腰扭摆跨,腰随胯扭动,胯带腰左右摆动。舞蹈时,左右摆动胯时,腰亦随之扭动。动作细腻优美到位。当舞者胯和腰扭摆到极点后则自然收回,向相反方向同要领再来,这样来回前后的扭腰摆跨,增强了花香鼓舞的表现性与观赏性。

一般头部不能够左右地摇摆,要保证整体的协调性,肩部和身体部位晃动的幅度也不能太大,肩部晃动要有一定的频率,每一个拍子需要一定的节奏感配合,但是在动作实施中不能太过明显,主要在扭动摇摆的过程中要有摇摆的意识,要完成最基本的动作配合。

(3) 回环起伏,步履轻巧

脚步的回环,是跟随着舞者上半身的动律,腰扭摆跨后脚步迈出,上身中心往后,脚往前上步。一只脚从里往外划半圆来去回环动;动作虽简单,却要做出舞蹈“语句”中的优雅韵律。动作的律动起伏是舞蹈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

三、教材特征梳理

(一) 动作特点概括

花香鼓舞的动作大都是一动多势。一动多变,重在架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具体动作造型和姿态基本都保持着优雅的气质。步伐以轻柔为主,迈步轻盈、扭腰摆胯柔中有刚、肩摇、膝颤从容自如。

(二)风格特征概括

花香鼓舞的特征,总的归纳起来有“扭”“摆”“摇”“颤”四个特点。“扭”有左右摆跨腰身软,“摇”肩摇是前后摇晃,“颤”膝颤是上下周期性运动。其体现了花香鼓舞与其他民间舞的根本动律区别的特征。所以,花香鼓舞是扭得要美,步伐轻盈如水。在花香鼓舞里,任何一种舞蹈步伐与身姿,都是轻巧恬静的,轻柔梦幻的,如同翩翩起舞的少女。但是你也似乎听不到她们脚步挪动的声音,这轻柔步态,体现了舞蹈女性的柔美感。再加之锣鼓伴奏,阴阳相配、静若泽潭、欢腾红火,如此鲜明轻快的节奏使演出元素形成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引人入胜而达艺术审美意境,形成刚柔并济的舞蹈风格特征。

四、教材规范原则

(一)动作规范

花香鼓舞的舞蹈形态,包含了一些基本舞蹈姿态,步伐,以及一些较高的技术技巧,作为民间舞,在社会文化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典型样式,并得到表演者和观赏者的认可、喜爱。因为简易好学,可自由创新,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但收集整理规范基本动作确有难度,民间艺人的一个动作,在不同的时间、对象的表演中,也是变幻多样。但是,其节拍律动、节奏是不变,动律成为规范舞蹈定性的基本时间、事件、样式的基础。

(二)舞形舞态的规范

当舞蹈动作选择,符合基本训练要求后,提炼、加工、改造的只是动作本身,合乎立美规律的运行方式,动作姿态、体态的尺度则需要规范、典型。突出舞蹈性、审美性。既要保持民间传统韵味与风格,更要加强民间舞独特的审美视觉形象与现代审美符合感。

花香鼓舞动态可为三种:一扭一摆,一屈一伸。如动作“风摆荷叶”“云中妙绕”,其以舞者上身移动重心的扭摆为主,特别是腰的扭和胯的摆动,形成动态的蓄势待发状态,预示着下一舞姿舞态的可能变化;一晃一绕,一强一弱。如动作“脚踏五岳”“左右荷花”。双臂动作不是晃就是绕,步应点,气来牵,强拍起,弱拍落;一动不惊人,二动泣鬼神。如动作“霸王踢球”、“美人照镜”是表演高技巧,是比“功夫”亮“绝活儿”的展示。这些则是对花香鼓舞进入课堂教学,所要进行的必然的整合与充实。

五、教学期待

民间舞蹈教育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特色。其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要,既不能照搬,也不能简单地图解,特别是如何保存原生风格值得不断研究。“原生态”的舞蹈动作单一,衔接不够流畅等等,必须经过一个细致的审美整合过程才能进入现代高校课堂。

花香鼓舞进入高校课堂的工作刚刚起步,其对舞蹈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量繁杂量大。前辈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探索的足迹和丰硕的成果。为了让花香鼓舞通过教学登上舞台,再走向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喜爱、参与舞蹈,教材建设需要先行并加倍努力;加大汇编教材的力度,在大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使扬州地区花香鼓舞这一独特的民间舞种,既有原生风格,又符合当代审美教育的要求,既要有训练价值,还能体现汉民族舞蹈文化的存活意义,这样,才可以使花香鼓舞更好地被世人所欣赏,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皇甫菊含.江苏民间舞蹈的地域文化特质[Z].艺术百花杂志,2006 (12).

[2]罗雄严,试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

[3]张紫晨.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J].舞蹈,1989(6).

[4]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江苏卷)[M].中国舞蹈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民间舞蹈弘扬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戏剧之家(2022年19期)2022-11-12 19:41:21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草原歌声(2020年4期)2020-03-29 06:40:24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46:09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0:32:00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07:10:34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
戏剧之家(2014年21期)2014-03-18 00: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