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倍(运城学院音乐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学前儿童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河东民间音乐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郝 倍
(运城学院音乐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摘 要:学前教育是塑造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及认知能力的教育关键时期,本文立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教学思路,将河东民间音乐文化元素融合于奥尔夫教学法精髓中,在培养学前儿童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推进河东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河东民间音乐文化;学前儿童
学前教育是针对于6-7岁以下儿童的教育时期,是个人人格、行为习惯及认知能力建立的雏形时期,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人格及社会性的发展方向。音乐教育不仅从美育教育价值入手,更积极的参与并促进着德、智、体、劳的教学效果。而奥尔夫教学法的原本性教育理念正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①,其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哲学观及多元文化综合性、创作即兴性、渗透游戏性的教学手段更是贴近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从而科学全面地提升学前儿童的能力与素质。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在于注重本土化的教育推进,因而如何运用本地区河东民间音乐文化的地方特色来充实教学手段,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奥尔夫体系中语言、动作、器乐及戏剧方面来进行河东民间音乐文化元素的融合实践。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载体,更是文化意义的象征。正是由于不同民族、地域而产生的不同方言才成就了我们五彩斑斓的民歌、曲艺及戏曲。从母语出发,甚至从本地方言着手,是儿童最合适的开端。普通话的推行皆在推进文化交流,而方言的保留意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童谣、儿歌,作为我们精神上的母乳,已经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步被快餐文化逐渐代替,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儿童记忆也随时代的变迁而物是人非,如何将我们的文化宝藏原汁原味的保存并传承是值得思考的课题。奥尔夫正是从人类学的基础上构建其音乐教育原理,他所编著的教材中“首先考虑采用的是本国和外国的民俗音乐”②。因而在儿童记忆的开端,应将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童谣及儿歌推广,让孩子在接触当地文化的同时娱乐身心。
河东为运城古称,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基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可以对河东地理位置及文明史进行儿歌创编:如“滔滔黄河水,腾涌跃龙门,由北向南流,折东向大海”伴随|XX XX X—|的节奏型,通过诵读来了解运城的地理位置;而“我的家,叫河东:舜耕历山,禹凿龙门,螺祖养蚕,后稷稼穑,我们热爱它”则可伴随|XX X|XX X|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的节奏型来了解河东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节奏训练是奥尔夫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感知与运动的特征与生命特征极其相似,因此节奏感的培养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发展,增强敏锐反应力,提升自控把握力及创造力。传统节奏教学中死板的数拍子方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儿童的感知力,刻板的机械模仿及严格的数学推理压抑和限制了儿童的感官能动性,奥尔夫体系中节奏的运用最开始即为结合童谣或儿歌,通过语言的形式,将声响聚合起来,从而帮助儿童进行记忆。这种渗透式的教育手段不仅降低了儿童对于理论知识的畏惧感,同时调动了其各感官的体验能力,有效地化抽象为具象,符合学前儿童体验性强的身心特点。
除此之外,对于节奏的训练,还可根据河东地区的名胜古迹,如芮城的永乐宫、永济的普救寺、万荣后土祠、黄河大铁牛等等做节奏基石进行训练,如“我叫X X(XX X X),我要去(XX X 0):解州关帝庙(XX XX X)”,通过对话形式,不仅使儿童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更培养了儿童善于分享和沟通的人格品质。
在运用方言唱诵童谣的形式中,针对学前儿童的理解力,赋予生活化场景有河津的《卖草帽》:三月里来wai清明节,一天更比一天热;太阳出来wai真真热,人人都把wai草帽带,其中用来表示语气的方言正是地方特色的呈现。
结合动作的教学并非奥尔夫原创建立,它是在达尔克罗兹创立的体态律动的音乐教育体系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在“回归自然”思潮影响下进行“动作与音乐教育彼此的交融和补充”的探索③,其创办的京特音乐舞蹈学校便是此想法的开端。奥尔夫的动作训练是从最基本的走、跑等行为习惯出发,本着“原本性”原则,追求回归自然状态的参与方式,这样的教育理念既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又保留了人性的本真,因而受众范围广,教育成效好,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及推广。
体态律动包括对身体各部分的认知及独立运动形式、时间与空间的感知、身体协调能力及反应能力的训练,通过儿童的“手舞足蹈”来感知不同的音乐要素,如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结构等。
民间舞蹈来源于人类劳动生活,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反映地区文化习俗及精神风貌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河东地区较为代表的有万荣花鼓、稷山花鼓,侯马白店秧歌舞,腰鼓、舞狮、扇舞、跑驴等。在教学环节中主要通过模仿万荣花鼓中高鼓、低鼓、多鼓的表现形式来引导儿童感知音乐要素中强弱与空间感的对应性,同时运用秧歌舞中常见的二龙出水、龙摆尾等空间造型,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奥尔夫动作教学中,“声势”是对世界音乐教学的一大贡献,即将身体当做打击乐器,包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古典声势,及身体各部位和嗓音运用的现代声势来制造各种音色和声响。针对学前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局限性,在教学设计中主要结合绛州鼓乐中“花敲干打”的演奏特征,通过声势模仿锣鼓经中的鼓点,以此引导儿童感受不同敲击方法所产生的不同音色。例如绛州鼓乐《滚核桃》中很好的运用了声音的传递(十面鼓依次发声),音色的变化(不同敲击方法及敲击表面而产生的音色),力度的变化等音乐要素。
奥尔夫创造了被称为“奥尔夫乐器”的一整套适于学校音乐教学使用的乐器,包括无固定音高的敲击乐和有固定音高的乐器。由于各地经济条件及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性,器乐教学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处于薄弱环节。但奥尔夫体系的创造性、发现性教育原则又给予教师更广阔的教学思路。
在本环节中,进行乐器的模仿制作与应用,制作原型来源于河东地区代表性戏曲中的伴奏乐器,如说唱音乐永济道情中的特色乐器:鱼鼓,三才板,简板。其中鱼鼓相传为八仙中张果老所持之物,可以引导儿童将废旧杂志卷成筒状,固定好之后,在其中一个端口处面糊上牛皮纸,以此模仿鱼鼓;三才板作为我国最早的说唱乐器,是道情中的领奏器具,取“天、地、人”和谐之意④,由大板长26cm,宽6cm,厚0.8cm一片及小板两片组成;另外简板为“天地宇宙宽,顶端弯弯缀金环”,由长6cm,宽2cm,厚0.8cm的两片板组成,这些乐器的制作均可引导儿童进行废物利用,如废弃包装盒的硬纸板,裁成成相应尺寸即可。
乐器的制作与演奏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既参与了动手操作,又开发了创造能力,并且在乐器使用的同时养成了服从指挥,严守纪律,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儿童的人格素养。
戏剧是集语言、音乐、舞蹈、器乐、美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综合表达形式,针对学前儿童,采用最为贴切的生活场景,如以临猗地区盛产的苹果为背景,以《美丽的苹果园》为题,通过种植、养护、采摘等劳动生产环节来引导儿童模拟乡间的生活,通过语言、节奏、律动、器乐等形式中河东文化音乐元素的加入,以宣扬德孝文化为出发点,鼓励儿童不拘泥于形式进行即兴创编,从而呈现出一部具有浓郁河东民间音乐特色的儿童剧。
奥尔夫教学法原本性、本土化的教育理念引导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如何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融合本土特色文化元素,创建生活化场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从而在提升儿童音乐素质的同时塑造其人格品质与素质能力,同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贡献一份力量。■
注释:
① 杨立梅,李妲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出版社,2000:171.
② 奥尔夫,廖乃雄译.“学校教育”—回顾与展望[M].中国音协音教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6,5.
③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情.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67.
④ 杨永兵.山西河东地区宝卷及音乐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
*基金项目:运城学院2015年度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学前儿童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河东民间音乐文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CY-2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