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培
摘 要: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为教学添光增彩,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政治教学要做到丰富教学内容,导入课外知识;改变以往教学,导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造生动课堂,导入生活情境。
关键词:导入法;初中政治;教学方式;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11-01
一、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传统的初中政治的课堂上,教师们往往专注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的讲解,而学生们也只是随着教师的步调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听讲,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一些课堂上的交流,常常会导致一种单向传授知识的情况发生,学生们学习的气氛也就变得比较懒散而沉闷,这对学生们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其次,有的教师在上政治课的时候,将上课讲解的焦点聚集到书本上的一些固有知识,而很少会从书本出发再去导入一些值得讲解的课外内容或是其他的一些资源,学生们真正能学到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他们的视野的拓展也会因此受到阻碍,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建立初中政治知识体系。同时,以往的初中政治的教学目的都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考试成绩,确立这样一个明确的目的固然无可厚非,但很多时候教师们却过于看重这项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其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们的学习过程缺少了很多重要环节,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二、导入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1)丰富教学内容,导入课外知识。在以往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们的讲课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这对于如今多变化的社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都知道,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几年才一编,才重新更改或添置新的内容,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却是瞬息万变的,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形势,尤其是政治学科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政治教学更需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教师们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导入一些课外知识,这样才能使得初中政治的教学内容丰满起来,才能有效帮助学生们建立起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政治知识的网络体系。例如,在教授“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这一节的内容时,不但可以将课本内容给学生们详细讲述,还要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们补充一些十八大以后课本中所没有涉及的基本国策。就拿十八大将“男女平等”列入一项基本国策来说,这项国策极大地保障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确保了她们参政议政的权利,可以说这项国策的确立彰显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提高。为学生们补充导入一些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能更好地为学生们传输一些准确的政治信息,为他们的知识积累提供帮助。
(2)改变以往教学,导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于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初中政治教师应当予以改变,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如果还像以前一样让课堂处在一种沉闷的氛围之中,不但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亢奋而积极的学习状态,甚至还有可能让学生们因此而厌烦政治这门学科。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教学方式,以此活跃课堂的气氛。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以及一些多媒体文件的播放等等。例如,在讲到“财产留给谁”这节课的内容时,在讲完相关财产继承的知识后,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法制栏目所播放的有关财产继承纠纷的案件视频,借此让学生们在观看视频时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对照解读。像这样导入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在知识的讲述上更加方便,通俗易懂,更能使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活跃积极,这对学生们保持一个兴奋而有朝气的学习心态是大有裨益的。
(3)打造生动课堂,导入生活情境。众所周知,由于初中政治教学课堂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一周没有多少学时去给学生们讲述过多的东西,再加之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比较繁多,所以大部分教师只能选择将最主要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往往不会去考虑课堂的生动有效性,这其实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举措,毕竟一个生动的课堂较严肃的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因此,为了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导入生活情境,让学生们把知识带到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去,带到生活的实践中去。例如,在讲到“公民的义务”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们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履行义务的行为,这样就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这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把知识运用的方式直接示范给他们,对提高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以往的初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教师们要通过导入教学手段和内容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们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运用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耀兵.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 2014(31).
[2]马建成.巧设导入激活初中政治课教学[J].中小学教育,2015(03).
[3]葛秋菊.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导入方法[J].吉林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