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康
摘 要: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交流,更重要的是渗透课程中所包含的人文性,承担着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人格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融教材、文化于一体,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关键词:人文性;跨文化意识;创新能力;人格;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26-01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体现在英语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体现它的交际性;人文性体现在综合素养方面,包括跨文化意识、创新能力、良好人格。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忽略人文性,英语学习毫无意义。因此,英语教学需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从而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终身快乐与幸福。
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材文本是生硬的,文字是冰冷的,是需要我们在使用中加工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该照本宣科地依赖教材,应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调动感官,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以便体现其中的人文性。如在新标准教材中八年级上册中Module 11 Way of life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索与英国生活方式相关的文字与图片,可从就餐、工作、日常交际等具有广泛性话题方面搜索。通过让学生用英语谈论这些图片,深化学生印象,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国本土生活习俗与文化,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节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搜索外国人庆祝节日的方式、氛围,对比国内节假日的庆祝方式、氛围,向学生传递外国文化意识,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跨文化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依附于发散思维、抽象思维、语言表达,需要在学习中逐渐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Romeo and Juliet,让学生根据剧情自己创设情景,续演不同版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散思维以及抽象思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教材中具有的创新思维内容以及创造性知识更重要。例如,话题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中的发明与技术中涉及到Module 4 Great Inventions, 通过播放人类文明中伟大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设计话题 Great Inventions In the Future ,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现代高科技发明,如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服务、太空旅游等。让学生观看后,用英语尝试畅谈自己的再造物或者创造物,也可以用图画呈现,或让他人描述,直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提供多种多样化的原型,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知识范围也是有限的,为了不束缚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寻找更多的有关当堂课所学的感兴趣的知识,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良好人格的培养
良好人格包括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性教学原则中提出教学一定要有教育性,否则教育的目的是失败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利用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供原型。例如,九下Module1,通过观看视频让座情节,以及怎样礼貌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活动课时,观看The Lion King,通过模仿配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习惯的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英语教材中每篇课文都包含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手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表达情感态度,这些都需要语言表达。语言的正确表达,包括语音、语调的正确性,这些都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英语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录音、视频,让学生模仿的同时感同身受,用此时此刻的环境影响塑造学生的人格。
四、结束语
现代英语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这种支持不单单体现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上,而是要求教师能真心实意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渗透每一篇课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只有注重人文性的语言学习,才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和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郑梦楠.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孙兵,麦晓萍.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法[J].中山大学学报,2004(05) .
[3]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