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华安
摘 要:作为备课的一部分,磨课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还能实现高效课堂。高中地理教学要树立磨课意识,做好教学准备;要设计磨课计划,做好学情分析;要把握磨课内涵,提升课堂效率;要检验磨课效果,挖掘提升空间。
关键词:高中地理;磨课艺术;高效课堂;探微
中图分类号:G420;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30-02
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磨课向着常态化方向发展。所谓的磨课就是反复推敲、思考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磨课是一个反复实践、研究、总结、反思的过程。
一、树立磨课意识,做好教学准备
要想成就精品课堂,教师首先要树立磨课意识。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了解学情、积极备课,做好准备工作。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保证。磨课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呈现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磨课的作用和重要性,特别是有的年轻教师,只是一味地凭自身经验讲解文本,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树立磨课意识,明确每节课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课堂重难点。细节体现成败,磨课过程中,要针对某个细小知识点反复推敲、打磨,力求做到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课堂准备工作,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出彩,讲得透彻。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界各国以及我国水资源使用状况,搜集各国年平均径流量图片和数据。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播放一段公益广告,让学生观看并思考有关水资源的问题,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了几个问题:什么是水资源,分布如何?为什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学生对水资源这个话题比较熟悉,能够根据经验总结出答案,解决相关问题。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夯实基础地理知识,强化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性。在学习年平均径流量的概念时,教师展示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图,让学生明确概念,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从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全面、扎实,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教师的磨课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也要在课下进行。课下教师要找到其他教师,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商量研讨后,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二、设计磨课计划,做好学情分析
在进行磨课的过程中,计划性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教师集体磨课,还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磨课,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在磨课的过程中要做好对课例的问题研讨、备课研讨、课后研讨等,并做好观察、记录,便于日后反思总结。在教学中创设何种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该如何设计,学生的参与性才更强,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制订好磨课教学计划,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基本环节、磨课流程和活动。不仅要设计好磨课计划,还要分析好学情。学情对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如果把握不准学情,设计的教学计划就有可能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地理差距较大地区的图片,教师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看到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教师提出问题:不同地理环境有不同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人类活动会有怎样的差异?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能够根据掌握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教师整理总结学生答案,得出结论。教师课前已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了分析,学生能够独立回答出这样的问题,教学效果良好。教师在上课时,设计好磨课计划,并对高二学生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高二学生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学习能力较强,教师不能一味灌输知识,而应该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磨课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三、把握磨课内涵,提升课堂效率
磨课既有个人的智慧也有教师群体的力量,教师每经过一轮磨课,都会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授课过程都会更精简,更生动。高中地理教学课程紧,学生理解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提升课堂容量。文本是磨课的基础,磨课要立足于基础。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抓住每节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材是基础,但也不能照搬教材,要敢于创新。教师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整理归纳知识点,并渗透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创新因素。尤其是在打磨过程中,不断改进授课流程,合理借鉴专家长处,吸收新营养。把握好磨课内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在学习“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在课前将本文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将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这四点分别罗列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同时分析学生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学生观看山脉图片进入课程学习,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接着教师播放课前制作好的褶皱、断层形成的flash动画,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褶皱山、断层山的形成过程,理解相关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画出褶皱山、断层山示意图的方式,强化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顺势讲解褶皱山基本形态,断层山形成过程和原因。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延伸的影响。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所作为案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清解题思路,找到有关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按照传统方式开展教学,而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班级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四、检验磨课效果,挖掘提升空间
课程打磨好后,需要实践检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优缺点。课堂效果到底如何,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敏锐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作出判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是强化磨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地理授课结束后,教师要将课堂反馈信息、课堂收获,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可取之处进行总结反思,进而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培养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能理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手段。在实践反思中了解学生不足,完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师生提升空间,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课本的“活动”题,学生思考分析: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教师引导学生在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条件下会产生何种结论;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会得出何种结论。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接着教师通过课本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将各种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原因。授课结束后,教师进行磨课,发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直接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效果更好。
五、结束语
地理教学在高中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必须发挥磨课优势。在树立磨课意识的同时,深度把握磨课内涵,并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检验磨课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磨课艺术的优点,实现高效课堂,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升学习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翟云霞.高中地理课堂有效对话探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1).
[2]雒军萍.师生互问:课堂提问艺术探微——从“如画的梯田”教学谈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