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松 姜 超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王鹤松姜超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气象学”是农林类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包含了气象学理论、气象学实验和气象学实习3个部分。目前“气象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专业性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等问题。基于成就动机理论,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和教学实践的总结,将学生分为追求通过型、追求好成绩型和兴趣驱动型3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对追求通过型的学生,应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追求好成绩型学生,应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兴趣驱动型学生,应激发他们的成功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因材施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气象学;学习动机;成就动机
“气象学”是农林类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气象学”课程是林学、草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保护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园林、园艺、风景园林等专业的选修课程[1-2]。“气象学”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开始学习时不易入手,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动机,它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内心因渴望获得知识而求学的强烈愿望,是保证学习活动持续进行的根本动力。学习动机既可以作为教育的目的,又可以作为教育的手段[3]。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满足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成就动机是个体在根据特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参与竞争时,通过学习得来的一种渴望成功的需要和驱动力[4]。成就动机是在个体对其自身成就渴望获得认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激励个体的人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5]。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麦克里兰德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是建立在个体需要基础上的,这些需要可以分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4]。阿特金森深化了麦克里兰德的理论,认为人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两种倾向[6],成就动机高的人比较乐观,看待问题往往能注意到积极的一面,有追求成功的倾向,被称为“成就定向者”。成就动机低的人则比较消极悲观,看问题多从失败的一面去想,有避免失败的倾向,被称为“失败定向者”。成就定向者对追求成功的需要高于避免失败的需要,因此能容忍一定量的失败。成就定向类学生在学习中喜欢挑战成功失败几率参半的任务,对那些过于简单的任务,则会学习动机不足,而适量的失败反而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失败定向类学生大多害怕失败,面对失败容易丧失信心。这类学生会选择相对容易的任务。因为容易的任务可以使其最大程度地避免失败,而困难的任务则可以通过寻找客观理由来降低其挫败感。
基于成就动机理论,针对学生在心理上与学习目标上的差异,将学生的成就动机属性分为追求通过型、追求好成绩型和兴趣驱动型3类,并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气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气象学”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课程教学既要注重对天气学、气候学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强调观察实践。多种观测实验以及气象在林业上的应用方法是实践教学的重点。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气象学”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3个部分。其中理论课为24个学时,包括气象学基础知识、天气学、气候学、小气候等多项内容。实验课为8个学时,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和湿度、云、气压、风、蒸发以及降水等项目的观测。实习时间为3天,要求学生掌握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的观测与分析方法。“气象学”课程作为基础课,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体现了“气象学”课程重要的基础作用。“气象学”课程专业词汇较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找到重点,难以深入理解。
二、“气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首先,“气象学”课程理论教学包含了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小气候、应用气象学以及气象综合观测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气象、地理、生态等专业的课程学习中,都是独立开设的主干课程。其次,在掌握了气象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基础气象仪器并开展基本气象观测。同时,学生还要初步具备小气候研究的选题调研、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以及报告撰写等能力。因此,在较少的学时内,学生要完成上述学习任务是较为困难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专业性强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气象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大量的专业性词汇,对于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大一学生而言,理解这些抽象的专业词汇比较困难。比如,大气运动中受到的地转偏向力,相对于实力(重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而言,是一种视觉力或假想力[2]。又如在太阳辐射教学中,包括了太阳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逆辐射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仅从字面上就很难理解和区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气象学知识系统性较强,如果学生对某一部分的知识没有理解好,就会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比如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的过程,是决定地表能量收支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把这一环节的知识理解清楚,就很难理解后面要学习的温度地带性及其季节变化以及雾、山谷风等现象的成因。
(三)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高考的改革和各省份的单独命题,高中的学习课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省份课程的设置也不一致。以北京林业大学学习“气象学”课程的学生为例,学生在高中时均为理科生,但大多没有学习过地理类的课程(高中地理已调整到文科类课程中)。由于缺乏地球科学的相关知识,在“气象学”课程初始阶段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又如原本高中物理课要求掌握的辐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等)等内容已被删减,影响了学生对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知识的掌握。由于学生基础性知识储备不足,使学生在学习“气象学”课程知识时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显著低于大学二、三年级。究其原因,大一的学生在经过压力较大的高考选拔后,情绪开始放松,主观上缺少了高考时的进取心。同时,由于大一新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大学生涯的规划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等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无法得到充分的激发[7]。
此外,应试教育的思维还普遍存在于大一学生的观念中。他们认为本专业主干课程、有关外语四六级考试以及研究生升学考试等课程是“主科”,而“气象学”在内的很多课程是“副科”,学了也“没用”,因此对“副科”学习的重视程度偏低。部分学生对“气象学”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上课、做实验是摆样子,简单应付一下就能通过考试。
三、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成就动机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对学习任务的选择,从学习动机角度可将学生分为3类:一是追求通过型。这类学生的学习目标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通常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较差,一旦主观上觉得目标达到了,就表现出消极应付的态度,学习效果无法令人满意。二是追求好成绩型。这类学生在开始时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但因为在学习成绩上有较高的追求,学习比较认真。他们通常在课堂上并不活跃,喜欢在课后或接近期末考试时向教师请教问题,关心“考试内容”甚于“学习内容”。三是兴趣驱动型。这类学生对气象学的内容感兴趣,通常能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具备内在学习动机。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同样有较高的追求,在课堂上始终都能保持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课后能及时复习并向老师积极提问,实习实验时也能做到认真仔细,作业质量较好。针对具有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指导追求通过型学生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
树立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成就动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基础。追求通过型的学生虽然有通过考试的明确目标,但缺乏具体的学习计划,常常表现出听课时心不在焉,课后完成作业时敷衍了事。针对这类学习目标过低的学生,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自身知识的储备情况,从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学生具备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学习动机。在课程开始的介绍中,教师应向学生概括地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章节以及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每一章的教学目标和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课程学习任务的轮廓与脉络,建立起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避免学生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使其逐步建立起学好课程的信心。教师还应适当调整期末考试的总评方式,适度增加平时学习中关于学习态度的考评,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勤于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8]。
(二)采取多种方式激发追求好成绩型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由外部转向内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对于追求好成绩型的学生,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意识到在追求良好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气象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同时开展的。实验课能使学生从具体的气象学现象入手,自主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在兴趣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进入到“气象学”课程的学习之中[9-10],完成教学起始阶段的“破冰”步骤。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气象学”课程的实验、实习很感兴趣,因为在实习时,学生既可以独立操作仪器、观测现象,也可以组成小组,协作完成复杂的观测项目。通过实验观测,学生对“干湿球温度”“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空气温湿度梯度”等概念不再陌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从易于理解的气象现象和基础概念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部动机。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比较抽象的气象学概念时,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有趣的现象入手,通过讲解现象背后的气象学原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进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大气稳定度、大气组成成分时,教师可以引入雾霾的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多数学生都是外地学生,雾霾天气是他们来到北京后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通过讲授雾霾的形成原因和雾霾等级预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气象知识的同时,意识到学习气象学的重要性以及气象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又如,在讲授“气候变化问题”时,教师可以由此引入辐射能量的概念、气候形成过程等方面的知识。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入对“南涝北旱”“暖冬”等现象的关注以及大气环流、天气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问题既是课程教学的内容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兴趣驱动型学生的成功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于兴趣驱动型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激发学生内心的成就感与创造力。成就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自我认可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积极的情绪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与肯定,大学生正处在大量吸收知识、道德品格迅速形成的阶段,他们渴望被认同,被尊重,对成就感的需求尤为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如果学生的实验失败,教师也要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方面进行肯定,培养起学生的成功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1]。教师的肯定将有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大学生独立性强、喜欢展现自我,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进行“气象学”课程的实习设计和实习报告撰写时,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与空间,并加以一定的指导和提醒。大学生喜欢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实习成果,也是自我成就感获得满足的体现。
四、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实践表明,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气象学”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成就的需要,教与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正反馈”效应。改革后,“气象学”的课堂教学明显活跃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次数明显增加,学生在课后也乐于通过“北林气象学课程交流群”进行实时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不断拉近。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认识到了课程学习对自身素质拓展、专业发展的帮助作用。学生在探索气象学知识过程中收获了信心,并在阶段性进步的鼓舞下增加了学习兴趣,获得了自信心与满足感。同时,在实验完成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分析的创造力。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气象实验课中“翻转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JFU2015JG003。
参考文献
[1]同小娟.高等林业院校“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1):63-35.
[2]贺庆棠,陆佩玲.气象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26.
[3]向海英.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55-58.
[4]MCCLELLAND D C.Human motivation[M].Glenview,IL:Scott,Foresman,1985:263-287.
[5]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6-84.
[6]ATKINSON J,BIRCH D.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M].New York:Van Nostrand,1964:18-19.
[7]刘淳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96-98.
[8]王洪玲.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俄语零起点学生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与实践[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315.
[9]同小娟,闫琰.由“动物的轮子”引发的思考——浅谈创新型人才培养[J].科学教育,2009,15(5):94-95.
[10]查同刚,王海燕.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科研能力的渗透培养——以“林木营养与施肥”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6):49-54.
[11]张春雨,赵秀海.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植物生态学”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70-72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