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程艳霞
(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王娟1程艳霞2
(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我国高校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至今,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依然有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①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缺乏科研能力训练环节;②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③社会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认同度较低;④本科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认识;⑤教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指导力度不够。提出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重视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拓展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经费的来源渠道、实施本科生培养导师制4方面的建议。为解决当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1]。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致使高等教育必须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2]。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对大学毕业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明确提出,“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九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会议上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5个方面的任务,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提到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时,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是一种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 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大力开展基于创新教育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
一、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提出
美国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 简称CUR)将本科生科研定义为,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本科生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理智性和创造性的贡献。美国研究型大学最早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这是为在校本科生设计的一种科研项目资助计划。SRTP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本科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项目,给予资金的支持,并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的研究工作。SRTP的核心是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学生参与SRTP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SRTP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特点与方式
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和一些实验技能,但并没有什么科研基础[3]。因此,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开始接触科学研究,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本专业的科学前沿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综合运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进行科研训练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已学习过的与科研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梳理,目的是为科研训练打下牢固的基础。②学会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教师给学生规定好科研题目后,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相关内容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③学会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查找到的文献资料,并根据学生自身能力,讲解文献资料中的重点难点,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④确定研究方法和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试验方法进行总结和对比,引导学生根据研究题目制定自己的试验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⑤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得到数据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选取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客观的分析。⑥撰写科研论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另外,各高校还开展了各种层级的科研创新竞赛活动,旨在提高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
1989-1999年,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基本处于向国外研究型大学学习借鉴阶段。在此阶段,国内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远不够系统和深入,科研能力训练仅在一些科研氛围浓厚的少数研究型大学存在,因此处于自然生长的萌芽期。
1999-2005年,我国处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探索时期。教育主管部门开始重视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的结合,将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纳入普通高校本科生教学水平的评估中,促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2005年至今,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处于发展阶段。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虽然《意见》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做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缺乏科研能力训练环节
目前,我国大学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较为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所占的学分比例较高。学生为完成学分要求,除了必修课外,还要选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才能符合毕业的学分要求。这就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较为繁重,没有课余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另外,由于在本科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科研项目所占的成绩比例非常少,致使学生进行科研项目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已日趋完善,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不少欠缺,很多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为科研项目服务。一些打算继续深造的本科生即使意识到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因为本科阶段所接受的科研能力训练匮乏,导致学生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屡屡受挫,对科研工作失去兴趣,甚至会对日后的研究生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4]。
(二)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由于高校硕士和博士学业的基本任务是科研项目,因此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的科研能力训练相较于本科生来说较为重视,这导致高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得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仅仅停留在举办学术讲座等比较浅显的层面。在科研奖励方面,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的科研成果设立奖励的项目较多,但对本科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极少设立专门的奖项。
(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社会认同度较低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得到社会认同和支持的较少。除了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获得资金支持外,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所需的资金都是自行解决。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还需要民间相关的组织机构、基金会、学术机构等的认同与支持[5]。与国内高校相比,美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等政府机构、私人企业和个人基金会的捐助都是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经费的来源。因此,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经费资助力度比国内高校本科生科研经费资助的力度要大。
(四)本科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认识
在长期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本科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本科学习阶段仅仅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就足够了,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阶段才需要做的事情。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价值观崇尚急功近利,大学的学术风气也在这种大环境下跟着浮躁起来,本科生学习和研究的风气也渐渐受到了影响。那些本来就没有打算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本科生在浮躁的大环境下更加不会重视对科研能力的训练。他们认为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以后找工作有利的事情上,如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了强烈的功利性,不少本科生在校期间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考驾照、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的准备过程中,这使得高校组织的科研能力训练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6]。
(五)教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指导力度不够
一般来说,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训练是随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的,其科研训练内容只是导师科研项目中一小部分的研究内容。虽然在进行科研试验的过程中,有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但是本科生在同研究生一起做试验的过程中,却不清楚自己所做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另外,导师平日忙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忽视了对本科生的培养指导,导致本科生丧失了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不能充分调动本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完善本科生的培养方案
高校在对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理论知识学习的培养方案已经做得相当完善。学生在本科期间,不仅学到了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对专业课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侧重,但是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还较为不足。为了更好的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高校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进行管理,并将科研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在教学方面,高校应开设一些与科学研究相关的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同时,应将与科学研究相关的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选修课由各学院的教研组进行安排。学生通过学习与科学研究相关的课程,不仅了解了学校的科研情况,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技能和实际操作方法,得到了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
(二)重视本科生的科研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本科生的科研工作能力是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高校应在现有的实验设施基础上,加大投入,更新和拓展实验设备,优化实验环境,实施实验室开放管理政策,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活动条件。另外,本科生还需要走出校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就要求高校重视本科生的实习教学活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本科生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场所支持。
(三)实施本科生培养导师制
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任课教师应在上课之初,向本科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让本科生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导师,完成科研能力训练。在导师的指导过程中,学生可以系统地接受科研能力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少走弯路。另外,导师在学生收集资料、确定研究计划的过程中要不断跟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经费的来源渠道
高校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培养资金主要来源于本科生的科研创新项目。但目前高校为了提供给本科生良好的物质条件,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拓宽了资金支持渠道,如与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等。另外,高校还在社会范围开展了宣传活动,目的是获得来自社会团体或者校友的资金资助。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物理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项目编号BJFU20 15JG032。
参考文献
[1]史彭,张伯乾,凌亚文.大众型高等教育中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8):28-30.
[2]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16(2):75-77.
[3]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5,25(5):30-32.
[4]刘树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4):57-60.
[5]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6.
[6]施芝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1):63-67.
(责任编辑孙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