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辉 林 云 程晓山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
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汤辉林云程晓山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510642)
摘要:随着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传统的以掌握施工图编制技能为终极教学目标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风景园林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工程”课程教学研究组基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教育观提出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针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同质化”、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授课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课程教学研究组提出从以下方面入手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一是明确以培养具备“大工程观”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学特色;二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三是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引出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由认知性实践、启发性实践、参与体验性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教学;园林工程;“智技合一”;实践教学
随着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园林工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一门实践性课程,也面临着从以“服务施工建造”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向以“全面驾驭综合性的现代风景园林工程”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转变的挑战[1],传统的以掌握施工图编制技能为终极教学目标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风景园林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需求,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工程”课程教学研究组在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基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教育观所提出的“智技合一”理念,强调在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智慧(意指从何种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培养。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旨在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自然地将在教育情境中形成的才能展现出来并进一步拓展与创新。
一、“园林工程”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自1986年开设以来,一直以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园林工程”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不仅是“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规划设计”等前期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培养现代风景园林师“五大专业观”中的科学技术观、空间环境观和实践观的关键课程[2]。近5年来,“园林工程”课程都是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为了顺应学校更多地设立可供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模块的要求,“园林工程”课程的总学时不断缩减,目前已减至58学时。华南农业大学“园林工程”课程的课堂讲授内容是以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工程》教材为蓝本进行编排的,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结合岭南地域特点以讲授园林工程材料认知、施工图设计及施工技术为重点;同时,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校内外园林工程案例的参观学习与施工图的绘制相结合的传统模式。
然而,近年来随着学科的调整以及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仍然是岭南地区园林行业的主力军,且具有较好的声誉,但是与其他高等农林院校一样,也面临着来自同样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的高等建筑院校的竞争压力。因此,为了实现差异性发展,高等农林院校“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必须顺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同质化”
课程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准绳,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指向和教学进程[3]。当前,园林行业正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阶段。在这一大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园林工程”课程如果仍然以掌握施工图编制技能为主要的课程教学目标,那么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综合能力专业人才的热切需求,也难免因课程教学目标的“同质化”而丧失高等农林院校自身的一些特色,从而在与其他科类高等院校的竞争中缺乏优势。
2.课程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
为了适应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在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中不断涌现,园林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高校相关课程教材的更新步伐。这导致“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需要。因此,如何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授课方式将代表园林工程发展新成就的内容补充进“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并及时地传递给学生,是“园林工程”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针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时数不断减少的现实,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量如此之大的教学内容并能够进行实际应用,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高等农林院校“园林工程”课程的课堂教学仍采用“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学方式单一,而且缺乏师生互动。对“园林工程”这样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来说,这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缺乏表现自己想法的空间,从而导致学生出现重“技”轻“智”或重“智”轻“技”的两极分化现象。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长期以来,受教学经费、课程学时以及任课教师自身实践经验水平的限制,“园林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最薄弱的环节,甚至于只能维持“纸上谈兵”的状态。亲自动手实践环节的缺乏,不仅使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将设计思想从图纸转移到现场营造的实践过程,而且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最终表达。
二、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明确以培养具备“大工程观”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为课程教学目标
园林工程材料的认知和深化设计、施工设计图的编制以及园路和水景等施工流程,不仅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且是园林设计意图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否则,所设计的园林工程方案将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技”的培养是“园林工程”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但是,对一名合格的园林设计师来说,智慧、创意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更宝贵的,所以在掌握“技”的同时,更需要拥有“智”,需要能够顿悟和领悟。如果不能开窍、顿悟,一味关注“技”,那么最多只能成为一名很好的绘图员或施工员。因此,“园林工程”课程应以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当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重要战略的推进,园林行业正逐步转变成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塑造可持续生态景观的重要力量。同时,园林工程技术在项目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技术整合以及与社会、生态、经济、历史文化联系日趋紧密的特点[4],而以往单一的施工建造技术知识背景已无法应对诸如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湿地处理、棕地修复与治理、立体绿化等日趋复杂和综合的实践项目的技术需求。园林行业和园林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使主要服务于园林施工建造的传统的园林工程技术教育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逐步把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上,即着眼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多学科更趋综合的全局切入、思考、设计、选择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驾驭日趋综合和复杂的园林工程项目实践[5]。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行业分工细化对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角度,“智技合一”都恰好地满足了风景园林专业的综合性要求。因此,华南农业大学“园林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大工程观”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以“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授人以鱼”方式,在传授给学生扎实的材料认知、施工图绘制等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工程设计思维的培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跨领域开展研究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1.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栽植工程、照明工程、园林机械等8个部分,且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这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对教师而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面面俱到地讲授所有的课程内容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①精简课程传统内容,增加新技术探讨方面的内容。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并参照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做法,将课程教学内容精简为景观材料认知、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园路及铺装工程、水景工程、常见园林构筑物构造及施工图编制等6个部分,以突出教学重点,加强课程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在各章节中增加有关行业热点问题和新技术的探讨内容。例如,在给排水工程章节中增加与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相关的理论及技术内容,在园林构筑物章节中增加微景观、立体绿化技术等内容,从而使课程教学内容能够紧密跟踪行业前沿,并激发学生在新领域的探索和创新。
②将科研成果及时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任课教师应将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及时地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永葆鲜活。
③课程教学内容要立足学校所在地域,注重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比照。以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园林工程”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有关华南地域环境营造经验以及相关营造史等内容,并通过古今对照对传统技术进行剖析。例如,在给排水工程章节的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对广州西汉南越国时期宫苑遗址给排水系统的介绍,并结合当前园林给排水的材料和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2.课程教学安排
为了使优化的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传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安排进行优化。①排课采取每周4节课连排的形式,其中2节课安排为理论教学、2节课安排为实践教学。②理论教学部分并不是将原有的知识点压缩后进行单向灌输,而是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前将下次课的讲授内容、课件和思考题等资料发给全体学生,要求学生课后自学;然后教师在下次课的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并解答学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互动讨论效果。③实践教学则根据各章节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设计练习或在课外开展实践调研的形式,以培养学生运用抽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传统的“填鸭式”课程教学方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一味的讲解和灌输。这导致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为此,教育部2010年教高1号文件要求高校要大力改革教学形式,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6]。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强化创新能力的训练,华南农业大学“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丰富、课程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对问题引出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问题引出式教学法
所谓问题引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讲解理论知识,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园林工程”课程中的“水景工程”时,任课教师先通过一张学生不曾关注的过滤池的图片来引发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先对过滤池的工作原理和工程做法进行全面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反推园林工程方案设计时对过滤池预留位置的考虑;最后指导学生对“过滤池设计如何实现与景观的协调”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建立了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工程”课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
为了使“园林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更具体生动和易于理解,任课教师尝试通过实际项目讲解、工程施工视频播放、工程软件演示等开展案例教学。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园林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特点,并培养学生将工程技术应用与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关联思考的意识,任课教师在选择“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案例时还应紧扣行业发展前沿。例如,选择厦门园博园中的“网湿园”和北京园博园中的“流水印”2个作品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园林材料和工艺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园林工程设计不能脱离施工和后期养护管理的实际要求。
(四)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园林工程”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必然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承担着促进学生知识融会贯通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同时,各高校“园林工程”课程的差异化、特色化也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因此,华南农业大学“园林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根据学校所在地域的特色和校园环境的优势,构建了包括认知性实践、启发性实践和参与体验性实践在内的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7]。
1.认知性实践
“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认知性实践,是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以校内园林调研与校外园林企业参观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例如,在讲授“景观材料”“给排水工程”“园路及铺装工程”时,利用校园自身条件,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合适的场地进行参观和现场讲解,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直观性的认识;同时,利用与广州地区的普邦、棕榈、国际怡境等知名园林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从初期方案到深化设计、施工图编制的整个设计流程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等,另一方面可以获悉相关企业正在开展的诸如雨水收集利用、立体绿化等最新研发的资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启发性实践
“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启发性实践,主要以专题训练与综合设计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使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其中,专题训练应根据“园林工程”课程各章节的内容精心设计,并尽量选取任课教师所承担的设计项目作为训练专题,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选取华南农业大学附近实际项目场地的地形设计及模型制作作为土方工程地形设计方面的训练专题,要求学生利用湘源控规、鸿业土方等软件进行土方量计算。通过这一专题训练,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地形设计中除了要考虑道路设置、空间变化、视线组织之外,还要考虑土方平衡这一重要因素(详见图1)。
图1 学生完成的地形设计专题训练作业
综合设计的内容要能够将“园林工程”课程所有章节的要点贯穿起来,例如选取校园内一处有地形变化的小型建筑的外部场地(面积控制在500m2左右),要求学生完成包括深化设计和施工图在内的景观设计。同时,综合设计要贯穿整个学期,允许学生随着新知识点的获取不断完善设计方案;而且不同阶段的评图都应在现场进行,并要求学生最终需按所绘制的施工图进行现场模拟放线。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图纸编制的规范性,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参与体验性实践
“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参与体验性实践,是在全部课程教学内容讲授结束之后的课程实习周进行的,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施工作业并完成从图纸设计到现场营造的体验的过程。例如,参与体验性实践内容可分为园路施工和创意营造2部分(详见图2)。在园路施工环节,可将学生分成3组,分别在3处2m×2m的土质平整地面上,按照指导书要求进行水泥砖路面园路施工,学生分工合作完成路基开挖、粗砂层铺设、面层铺设、粗砂扫缝等工作流程,以锻炼学生的看图施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创意营造环节,要求学生利用竹子、方木等可再生乡土材料进行主题景观营造,使学生完成从方案构想、图纸绘制、材料购置到现场施工的完整的工程体验,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智技合一”的教学理念得以充分践行。
图2 学生完成的参与体验性实践内容
三、“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效
华南农业大学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在2014—2015学
年的第2学期进行了实践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实践证明,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而且优化了“园林工程”课程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动、附属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较大提升,进而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
资助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园林专业“园林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13039。
参考文献
[1]周聪惠,金云峰,李瑞冬.从《华盛顿协议》谈风景园林工程技术教育[G]//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070.
[2]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08(1):12-15.
[3]李森.教与学——关于生物化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与交流[J].生命的化学,2013,33(1):109-111.
[4]汪应洛.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教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8.
[5]金云峰,刘颂,李瑞,等.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J].广东园林,2014(6):4.
[6]ZHANG SHENXIA.A study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view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G]//Organizing Committee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Wuhan: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11:1432.
[7]王良桂,赵兵,严军,等.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小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12年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4.
(责任编辑柳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