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琴与琵琶发展的历史渊源——漫谈古琴对琵琶发展的影响

2016-02-01 02:2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泛音龟兹指法

张 青

(吉林省交响乐团,吉林 长春 130000)

探寻古琴与琵琶发展的历史渊源——漫谈古琴对琵琶发展的影响

张 青

(吉林省交响乐团,吉林 长春 130000)

古琴与琵琶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两种传统乐器,其历史相当久远。在古琴与琵琶的发展历史过程之中,两者相互影响。在文中就古琴与琵琶发展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古琴对琵琶发展的影响。

古琴;琵琶;历史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作为“国乐之祖”、“国乐之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有独奏的演出形式和琴歌合一以及琴箫合一几种演出形式,早在春秋时代它就是十分盛行的乐器了,若按伏羲、神农制琴等传说,历史就更久远了。

古琴的发展不但历史悠久,通过几千年的历练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曲目,演绎提升各种演奏技巧,古琴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乐器而不是作为舞台表演富有感染力的宫廷教坊乐器。

汉、魏、元朝时期古琴除了在《相和歌》和《清商乐》中作为伴奏乐器,还在《广陵散》中作为独奏乐器。作为器乐演奏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庄永平《琵琶手册》北周武帝从突厥引进康国和龟兹音乐,琵琶能手龟兹人苏袛婆传入中国的三十五调及隋唐燕乐二十八调,也就是西域七调五旦的原理,这对中国音乐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当时的曲项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盛行于北朝,隋唐书中记载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三部,其中《西国龟兹》指阿史那公主的西元568年带到中原的龟兹乐,《土龟兹》是指杨坚建隋从西域吸收更具西域特色的龟兹乐,这也是后人对琵琶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外来乐器的传说。

相对于琵琶奔忙于王公贵族,古琴则是南朝人士文化圈里以琴会友,抒发情感的媒介,由于当时政局不稳定,使得文人纷纷避世隐居,古琴也随之沾上了隐逸的色彩,当时古琴曲《酒狂》传说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做,乐曲通过描绘醉酒的神态抒发心中郁闷不得志的情绪。

南北朝胡汉相争以琴为首的汉文化和以琵琶为主的胡文化它们各代表着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的属性,胡人喜欢胡乐,皇室贵族喜欢琵琶,古琴遭受世人的忽略,便退至了文人圈中,当时某种程度琵琶的繁荣发展多多少少抑制了古琴器乐的发展。

琵琶除了音乐风格受古琴的影响,在演奏态度上也深受影响,奉行尊天法地的仪式,要洗手焚香,静坐调息,心不外想,气血平和,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在手工制作上,乐器及琴袋工艺上,古琴对琵琶有影响,1999年第51回正仓院展品之一的南仓103号这只装着琵琶的袋子,整体制作的极为细腻奢华,构图呈现出锦上添花的景象,我们从这个时期,琵琶的纹饰花纹已经显现了汉化的痕迹,如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琵琶面板上有十三个圆点,正如古琴上的十三个徽点,代表日月星辰十三月古人对时间的记载,在紫檀琵琶上原先的小鸟蝴蝶的图像逐渐变换成汉族风格的凤凰图像,有着百鸟朝凤的寓意。

在乐器制作的材料上,古琴对琵琶有着深远的影响,梧桐木作为面板最常用的材质,以桐木作为面板,梓木作为底板,其实琵琶的面板最早是使用栗木的,后来逐渐追随古琴取向共鸣较好的梧桐木,琴背板选用坚固的杉木、花梨木、老红木、香红木、紫檀木等硬木。为了更敏锐演奏出自然泛音,追求金石之声,而偏爱老木料,甚至选用老棺木为材质,这点与古琴的选材如出一辙。琵琶受到古琴在背板铭刻唐诗宋词的影响,在乐器背面上铭文,琴腹上题款,通常记载制作者及其制作年代,如此的题款方式让琵琶区别于其他乐器,更加接近古琴的人文气质。

在音箱的结构上琴壁都是一薄一厚的结构,古琴面板厚,底板薄而琵琶则是面板薄厚适中,背板厚而木料密度要大声音才会好,就内部弧度来看,古琴是面板有弧度,底板平直,琵琶则正好相反面板为直,琴背为弧形。由此不难看出,琵琶追求一种通透、明亮、清脆的金石之声,而古琴则偏重于浑厚、质朴、悠远而含蓄的金石之声,迥同小异,各显其能!琵琶在演奏技法上受古琴的影响在左手方面:古琴左手“绰”是由低音向高音滑动的即上滑音,“注”是从高音向低音滑动,琵琶左手这一技法在《陈隋》的四弦低音区有整段的演绎,淋漓尽致的模仿了古琴浑厚而质扑的音色,而后在《养正轩琵琶谱》的《阳春白雪》乐曲中左手拉推出上滑音及下滑音又创新了另一种取得同样音效的演奏技法。“搯起”、“抓起”、“吟弦”:分细吟、急吟、缓吟,“揉”分缓揉、急揉、撞揉,“放合”、“应合”、“同声”。“泛音”等指法在古琴曲《湘妃怨》里大量运用了“绰”、“注”即上滑音及下滑音,由于左手“绰”、“注”指法的运用实现了音色的虚实交替,丰富了乐曲的音乐表现力,达到了一定的音乐效果。琵琶借用古琴左手“吟”、“揉”,它们作为装饰音圆润音色而作用于琴弦使琴弦大幅度的振动使音色更加丰富从而使音乐旋律更加富于情感,如《霓裳羽衣曲》中的“猱”音、“吟”音,还有《塞上曲》运用了非常多的吟猱弦,在第一段《宫苑春思中》运用了“擞音”,表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效,塑造了昭君的一声声叹息,对命运安排不满与无奈的形象!琵琶左手擞音,“打音”以及“泛音”其借用古琴的“掐起”和“掩音”是属于音效相同指法不同的技法。“泛音”在古琴和琵琶中广泛的运用古琴曲《神人畅》里第一段,第二段,都是在高音区和琴尾的低音区,广泛的运用了泛音,琵琶曲《阳春古曲》第六段的“道院琴声”也有整段的泛音出现。“泛音共振”弹出泛音后,在其同音高但不同弦的音位上使用“吟猱”的方法用以持续延长泛音!

琵琶曲《飞花点翠》由樊伯炎整理,第四小节S0L在四弦六品的下方弹出泛音后再在三弦一品上作吟揉延长这一泛音实现泛音共振的效果。

琵琶在演奏技法上受古琴的影响:古琴左手按弦以拇指食指无名指为主要指序,两手均不用小指,蓄留指甲而琵琶引用古琴指法,右手逐渐废弃拨片的使用直接改用手指并蓄留指甲的方式来演奏,古琴食指往外“挑”即弹,大指往内“劈”即似琵琶的挑,古琴大指、中指、同时“剔”和“挑”同琵琶大指和食指“摭”的指法很相似。古琴的反撮即“劈”和“剔”,它同琵琶的“分”指法相似。古琴右手的轮指由无名指开始依次向外弹出,而琵琶浦东派的下出轮在此基础上从小指开始依次向外弹出五指皆入。“抹”是琵琶和古琴极其一致的食指向内弹的指法完全一样。“历”是古琴食指向外连挑数弦,琵琶食指的双弹指法同它类似。“扫”是琵琶食指快速向外用力触弦四弦如一声,它同古琴的“急历”相似,即食指向外快速连挑数弦。“伏弦”琵琶将四根弦按住,使音中断起到休止作用,例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第一段《列营》结尾用了“伏弦”指法结束了“列营”这段音乐故事对下段“擂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古琴《流水》的倒数第二十一小节有一空拍采用了“伏”指法临时终止的效果。“卜音”琵琶弹击面板,古琴则轻拍琴板的动作,发出咚声。琵琶在李廷松先生版本《十面埋伏》第三段“军鼓”中有叩板动作,它同古琴曲《醉渔唱晚》第七段尾句“拨刺”后伏下再拍板这指法相似。古琴对琵琶右手弹奏方面的影响再有一点就是指甲与指肉的并用即半甲半肉,弹奏古琴时不仅用指甲弹奏还要用指肉去弹,这种方法弹出的音色更加圆润,富于情感,在这点上琵琶“摭”、“分”技巧还有“抹”、“担”弦,都是这用半甲半肉,指中与指肉的完美并用演奏出美仑美妙的音色,现代琵琶创作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刘德海先生《天鹅》中装饰音运用了半甲半肉的指法,丰富的表现了天鹅优美的抖动翅膀这一形象。

琵琶有许多曲目的曲名同古琴一样,例如《瀛洲古调琵琶谱》沈肇州演奏谱《泣颜回》古琴同名《泣颜回》出自《今虞琴刊》徐元白演奏谱,琵琶曲《平沙落雁》出自《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第二首,古琴同名的平沙落雁》初见于《古音正宗》几百年来广泛流传版本繁多,不同流派的琴家对此曲有着不同的理解。琵琶《昭君怨》出自《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第二首李芳圆演奏谱,古琴同名曲《昭君怨》选自《西楚堂琴统》,古琴与琵琶同名曲旋律迥异,异曲同名。最为著名的古琴《高山》《流水》源自春秋时期俞作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的传说,伯牙所做原曲已失传,后由唐人據其意而作,琵琶同名曲有《刘天华琵琶全集》第13页流水。综上所述,古琴无论从制作手工,木料的选材,乐曲创作以及它发展中人文理念,左右手演奏技法深深渗透影响着琵琶的发展!

J632

A

猜你喜欢
泛音龟兹指法
bB 调大号指法研究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龟兹乐舞
三部龟兹乐考辨
龟兹古乐
论钢琴初级程度学生指法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钢琴练习中指法的重要性
抒海本生及其在吐峪沟壁画中的呈现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