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海本生及其在吐峪沟壁画中的呈现

2016-11-10 09:27任平山
敦煌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龟兹壁画

内容摘要:本文整理和分析了佛教本生故事大施抒海,并对吐峪沟第44窟相关壁画进行了释读。结论认为,吐峪沟壁画莲华夫人缘应该更名为抒海本生。

关键词:抒海本生;壁画;吐峪沟;龟兹

中图分类号:K87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4-0026-07

Abstract: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Buddhist Jataka Story of Dashi Emptying the Sea, this paper interprets relevant murals in cave 44 of the Toyok Grottoe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painting should be named“The Jataka of Dashi Emptying the Sea”rather than“The Jataka of Madame Lotus.”

Keywords: jataka; wall-paintings; Toyok Grottoes; Qiuci

一 概况与疑问

吐峪沟石窟群位于吐鲁番市以东约60千米。窟群总体毁损较严重,其中第44窟壁画遗存相对完整,尤为引人注意。第44窟高3米,平面为方形(3.6×3.7平方米)。石窟中间留有坛基。壁画分布于石窟门道、四壁和穹顶内壁。

入口门廊的侧壁,绘制了高大的护法者形象。室内穹窿顶绘成华盖,以莲花为中心的放射条框内填绘一圈立佛、两圈坐佛。穹窿顶和侧壁交接的平顶边沿绘3至4圈坐佛,角隅绘天王。

侧壁壁画大致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仍为千佛坐像,单壁千佛中各绘一尊像(及左右胁侍),另外侧壁夹角处绘宝塔。侧壁下部,即在千佛之下围绕石窟内壁,分隔出一层横条,内绘多个本生故事。

吐峪沟第44窟的本生故事壁画,图像出版物较少。笔者所见唯5幅,分别是毗楞竭梨王本生(线描图)、尸毗王本生(线描图)[1]、兔本生[2-4]、羼提波梨断手本生以及本文将要讨论的莲华夫人缘。后者在《中国壁画全集·新疆·6·吐鲁番》和《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第6卷·柏孜克里克石窟》皆有刊印[5-6],在相关学者的著述中亦有详谈。

这幅所谓莲华夫人缘壁画底色为红色,在长方形区域内绘制了7个人物(图1)。画面左下端是绿色水池。一人在水边弯腰站立,手持白色物。水中另有一人露出半截身体。在他们上方,两位天人从天而降。其中一位天人的面孔完全破损,但身份从残存的头光可以判别。

画面中央是一位站着的神祇,头部扭向右边,并抬起右手。在他的右边(亦即画面右下端),是一个倾斜的人体,头部和右手部分的壁画亦皆破损。他的身下还残存着另一人物的小小双足。

根据学界给出的线索,《杂宝藏经》中莲华夫人缘讲述了一个“狸猫换太子”式的、家庭离散后重新团圆的故事:

乌提延王求娶婆罗门仙人之女为妃。此女足踩过处生出莲花,故名莲华夫人。仙人告诉国王,莲华夫人将为他生下五百个儿子。不久,王妃怀孕,产下五百枚卵。国王大夫人出于嫉妒,以它物偷换五百卵,复将诸卵封箧丢入恒河。乌提延王以为莲华夫人产下怪物,遂冷落之。五百卵被河流下游的萨躭菩王获得,孵化出五百童子。童子长大后皆为力士,帮助萨躭菩王攻打乌提延王。

在婆罗门仙人的指导下,乌提延王向莲华夫人忏悔罪过,请她帮助迎敌。两军阵前,莲华夫人需要证实五百力士为自己所生,“母即按乳。一乳作二百五十岐,皆入诸子口中”。五百力士见此奇迹,即向父母忏悔。

据此文本,相关学者进行了文图释读,以为画面中间站立者为乌提延王。莲华夫人右胁而卧,右下角残存童子的双脚,象征夫人“乳五百子”。画面左下侧为五百卵在河中被拾取之景,画面表现“婇女于水中手持一卵举向萨耽菩王”。其上为空中飞行的仙人。

笔者仔细核对文本与图像,对于图像中的两个要点存有疑虑:其一,站在水中的人物,尽管身体大部分残损,依稀可以识别出脸部右侧的头光,其头光上伸出数个蛇头。此人物与打捞河卵的婇女身份不合。西域中古图像谱系中,此形象应该识别为龙神。其二,画面右下端倾斜的人体,依据其胸部特征,应识别为男性,而与莲花夫人身份不合。

在我看来,壁画内容与《贤愚经》中大施抒海本生更为吻合。

二 故事梗概

大施抒海本生在佛本生中非常特别。佛经叙事中常常用来比喻成佛所需的坚定意志和精进不懈之修行精神。不同的佛经,有些情节或丰富或简略。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第八大施抒海约7000字,描述较详。故事结构可以分为12段:

(1)叙事缘起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弟子1250人。陈如、摩诃迦叶、舍利弗、目揵连及诸弟子500人,次第请求作为世尊侍者,只有阿难获得佛陀许可。阿难担心惹人嫉妒,世尊提出三个要求,请“世尊故衣勿与我着,世尊残食莫令我啖,时节进现随我裁量”。佛陀乃为舍利弗解释:“阿难不但今日索自知时,过去世时,奉侍于我,善知时宜”。

(2)大施诞生

佛告舍利弗:过去有大国。国中有一婆罗门,号尼拘楼陀,聪明博达,成为王师。他富可敌国,却无子嗣,乃虔诚祷祀梵天帝释等诸神12年。夫人终于有孕,怀孕之后,夫人变得慈悲而敏感,乐善好施。相师闻之,以为是所怀小儿志向使然,故为新诞生的男孩取名摩诃阇迦樊,汉译大施。

(3)成长

大施聪明好学,文书技艺无所不通。在父亲的关爱下,他从小住着冬温夏凉的房子里,妓乐娱乐,无忧无虑。有一天,大施外出游玩,目睹了乞丐、屠夫、耕者、狩猎人和渔夫悲惨而充满杀孽的生活。动物相互吞噬及其被人捕食的惨状令他心生悲悯。诸众生皆由贫穷乏衣食之故,由此恶业而杀害众生,寿终之后当归三途。大施请求父亲,以家中财物广施赈济。

(4)决意出海

大施将家中财产施舍殆尽,仍然不能满足国中贫民生活之需,考虑种种谋生之后,决定出海探险,寻找巨宝。他伏地不起,绝食六日,终于获得父母同意。于时国中有五百人随同他出海。

(5)启程与婚约

大施启程,旷野露营时遇到一群小偷。出于怜悯,他将出发前国人赠送的物资全部施舍,乃至自己也没了路费。大施来到邻近的一座城市,向城中名叫迦毗梨的婆罗门贷款三千两黄金。迦毗梨的美貌女儿听见大施屋外说话,欢喜惊起,语父母言:“在外之者,斯是我婿。”迦毗梨出门见大施相貌非凡,持女相赠。大施以寻宝为要,婉言谢绝。双方约定,安全返航后再行婚配。

(6)出海

大施打造了坚固的宝船,七日断索,出海寻宝。大施多闻,明识诸宝。在他的教导下,随同出海的五百人顺利地将宝藏堆满船舱。大施想独自前往龙宫求取如意珠,遂让五百人先行乘船返航。众人害怕与大施分别。大施手执香炉向四方立誓:“我不惮劳,涉海求珍,用济群生饥乏之困。合集此德,用求佛道。若我至诚,所愿当就,令此众贾及船珍宝不逢恶难安全还国。”

(7)艰难旅程

大施独自涉水而行,浮游漂流,历经磨难,抵达一座大山。他两手抓木,攀岩七日到达山顶,又复翻山多日到达水边。水中有金色莲花及诸毒蛇。大施以慈悲之心化解蛇毒。他求取如意珠的愿望感动了一位罗刹。罗刹帮助他飞越了很远很远的路程。

(8)龙宫得宝

大施来到一座银色的龙城,见其城外有七重堑,堑中皆有毒蛇。蛇毒凶猛,其貌恐怖。大施念慈哀愍,视毒蛇如视赤子悉除蛇毒。他踏着毒蛇越过深堑,进入银城。银城中的龙王见大施,非常诧异。大施受到银城龙王供养,为其说法一月。龙王以宝珠相赠。此宝珠能满足许多人的生活之需。如是三番,大施又分别获得琉璃城和金城龙王的宝珠,此二宝珠亦能满足许多人的生活之需。

《贤愚经》写道:

转更前进,见一金城,其色晃晃,甚为妙好。菩萨往趣,见其城外亦七重堑。诸堑之中亦满毒蛇。菩萨自念:“此诸毒蛇亦由前身习恚憎妒怒害盛故,受此毒形。”端坐入慈,极加爱念。慈心已至,蛇毒皆除,便前登蹑蹈上而过,到于城门。亦见二龙以身缠城,交头门阃,已见菩萨,仰头愕视。菩萨如法入于慈定,龙毒得除,低头而视,即前蹑上,度入城中。

彼时城中亦有龙王处于宝殿。遥见菩萨,愕然自念:“我此城外有七重堑,满中毒蛇,余龙夜叉,无能越者。今此何人能来至此?”心极奇怪,寻下迎问,致敬为礼,请令上殿,施七宝床,让之令坐。坐已具食种种美味,食已徐问所以来意。

菩萨答言:“阎浮提人薄德穷苦,劳身役思,杀害欺诳,为衣食故,具十不善,命终后复堕三剧苦中。意甚愍伤,思欲救济。承海龙王有如意珠,故涉遐崄,唯望得此。”

龙王答言:“如意宝珠,此难得物。大士故来望当相与。若欲得者,四月留住受我微供,并见教诲。”菩萨寻可。龙王欢喜,日日施设,百味上美躬自斟酌,奉进甘食。亦复敕作种种伎乐。菩萨恒为分别诸法,名字本末,广宣其义。龙王敬慕,专意听受。朝夕问讯,不失时节,随时所须。龙自裁量,诸龙夜叉,来欲求现,可进可退,自立限度,奉事四月,善知时宜。

四月已竟,菩萨辞去。尔时其龙即解髻中如意之珠,用奉上之。因立誓愿:“大士弘誓,慈心旷济悲彼群生,不惮勤劳必能成佛拔济荼蓼。愿作侍者总持弟子。”菩萨许之。

又复问言:“所可施珠力能何如?”龙王答言:“此珠能雨八千由旬七宝所须。”菩萨欢喜而自念言:“阎浮提地七千由旬。此珠之德副我所望。”

(9)失珠

大施获得三颗如意宝珠。他借助宝珠魔力,飞翔出海。但宝珠出海引起了海中龙族恐慌。大施一时疏忽,宝珠遗失于海中。

《贤愚经》写道:

前后所得凡有三珠,系在衣角,即起出城。诸龙大小送到城外,各怀悲恋,遂共别去。

菩萨到前捉珠求愿:“若今实是旃陀摩尼,当令我身能飞虚空。”求愿已讫,即举其身,便能飞翔,出于海外。

已度海难,小眠休息。是时海中有诸龙辈自共议言:“我曹海中唯此三珠。其德甚大,难有般比。此人皆能索得持去。可惜此宝,当还摄取。”言议已竟,密解持去。

(10)抒海

大施为寻宝珠,抒舀海水。他立下誓言“若不得珠,终不空归”,并向海神解释了要以宝珠利益众生的目的。他的意志感动上天。天人帮助抒海。诸龙见海水被迅速舀走,恐怕大海枯竭,遂将宝珠奉还。

《贤愚经》写道:

菩萨眠觉,看珠不在,即自思惟:“此中无人,必是海龙持我宝去。我为此珠经涉遐崄,今垂还国满我所愿。虽取我珠,吾终不放,会当尽力抒此海水。”誓心克志:“毕命于此,若不得珠,终不空归。”

思惟已定,即行海边。得一龟甲,两手捉持,方欲抒海。

海神知意,来问之曰:“海水深广三百三十六万里,正使一切人民之类尽来共杼,不能使减,况汝一身而欲办此?”

菩萨答言:“若人至心欲有所作,事无不办。我得此宝当用饶益一切群生,以此功德用求佛道。我心不懈,何以不能?”

是时首陀会天遥见菩萨一身一意,独执勤劳,欲用充济安乐一切,我曹云何不往佐助?”展转相语,来至其所。菩萨下器,一切诸天尽以天衣同弇水中。菩萨出器,诸天举衣弃着余处。一反抒海减四十里。二反抒之,减八十里。三反抒之,减百二十里。

其龙惶怖,来到其所,语言:“止!止!更莫抒海。”菩萨寻休。龙来问言:“汝求此宝用作何等?”菩萨答言:“欲用给济一切众生。”

龙复问言:“如汝言者,我曹海中众生甚多,何以不与,必欲得去?”菩萨答言:“海中之类亦是众生,然无剧苦。如阎浮提人民之类为钱财故,杀害欺诳,作十不善,死堕三途。我以人类解于法化,故来索宝。先充所乏,后以十善,而劝诲之。”龙闻其语,出珠还之。

尔时海神见其精进强力所作,即作誓言:“汝今如是精进不休,必成佛道。我愿为作精进弟子。”

(11)归国

大施取回宝珠,空中飞腾,先是找到了先期回程的五百贾客,复受迦毗梨婆罗门供养,实现诺言娶了他的女儿。大施父母因儿子渺无音讯,伤心过度,双双失明。大施回国后,以如意宝珠,使父母重见光明,又使国民一切诸藏皆悉盈满。他教导人民以善为业,命终之后皆得生天。

(12)本生因缘

《贤愚经》中,世尊最后向舍利弗讲述:

如是舍利弗,欲知尔时父婆罗门尼拘楼陀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诃摩耶是;时大施者,今我身是;银城中龙者,今舍利弗是;琉璃城中龙者,今目犍连是;金城中龙者,今阿难是;时海神者,今离越是。阿难为龙王时奉事于我,善知时宜,乃至今日,素自知时。阿难,欲得此三愿者,随从其意。

三 主题比较

大施抒海基本可以看作世尊无数劫精进求法的一个缩影。因触苦难而悲悯众生,继而寻找拯救众生的解脱之道,坚持不懈,直至成功。大部分佛经讲述这个故事的主旨近似,但叙事的缘起及因果则有不同。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佛说堕珠入海中,是世尊为众比丘讲述抒海本生的缘起,在于说明自己从无数劫以来精进求道,超越九劫,出于弥勒之前;最后解说“尔时导师,则我身是。五百贾客,诸弟子者是”。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大意经》是这个故事的单卷本。于结尾处,世尊向众弟子讲述抒海本生因缘,与上述二经略有差别。

佛告诸比丘:“大意者,我身是。时居士摩诃檀者,今现悦头檀是。时母栴陀者,今现夫人摩耶是。时欢乐无忧国王者,即摩诃迦叶是。时婆罗门女者,俱夷是。时女父者,弥勒是。时银城中王者,阿难是也。时金城中王者,目犍连是。时水精城中王者,舍利弗是也。时琉璃城中王者,比丘须陀是也。时第四天王助大意抒海水者,即优陀是也。时夺其珠者,即调达是也。时四城门守者,即须颰般特苏偈披拘留是。时绕四城毒蛇者,即是共杀酸陀利四臣是也。”

隋代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中,世尊讲述抒海本生,起因于佛母摩耶夫人在三十三天宣告世尊成佛之事。诸比丘等即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云何以精进力得三菩提,成七道分,满足法宝。”作是语已,佛即告彼诸比丘言:“汝诸比丘今应当知,然我非但此之一世精进力故得三菩提及七道分,我往昔时精进力故得摩尼宝。”

最为特殊的文本是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译的《摩诃僧祇律》。律中不仅世尊讲述抒海本生的起因不同,而且最后陈说因缘也是反的。故事开篇:“一比丘暂有成就,便言:‘我得阿罗汉。后时游诸聚落,复起烦恼,便语其伴:‘我本谓有所得,定自未得。听者以为其犯波罗夷。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是比丘非故虚妄说得过人法,当知此比丘是增上慢。随后,是比丘在佛前精进修行,除增上慢,得罗汉果。佛告诸比丘:‘是比丘不但今日蒙我恩故……除增上慢,得罗汉果。过去世时亦蒙我恩,精勤不懈获大果报。为此,世尊讲述抒海本生,并在最后谈到:‘时海神者,岂异人乎,即我身是也。婆罗门者,此比丘是。”

《摩诃僧祇律》抒海本生叙事的缘起和因果,使故事主旨变成了歌颂世尊的教化。《佛说大意经》中,夺珠海神作为负面人物,后来成为试图谋杀世尊、分裂僧团的调达(即提婆达多)。而《摩诃僧祇律》中,海神为世尊之前生。

四 情节比较

故事主旨以及版本的不同,导致了抒海本生不同情节的差异。梳理以下两点细节,对于壁画识别至关重要。

(1)关于“失珠”,《贤愚经》明确提及,大施“已度海难,小眠休息。是时海中有诸龙……密解持去”。即宝珠是在大施睡着时,被龙神窃取的。

隋代智撰《四教义》作为典故引用抒海本生只百余字,却强调了《贤愚经》中关于失珠的细节——宝珠为海神趁大施睡着时所窃:

问曰:“毗梨耶波罗蜜云何满?”答曰:“若有大心,如大施太子,为一切众生入海采宝,从龙王得如意珠,欲将还阎浮提,雨衣服宝物布施众生。海神惜珠,因其睡卧,即盗取其珠,将还海宫。”

《六度集经》中,世尊往昔名为普施,诞生、出海和在银城、金城与琉璃城中获得三珠及天人遍净助其抒海之事,与《贤愚经》相近,然宝珠坠海又复不同:

海诸龙神佥会议曰:“吾等巨海唯斯三珠为吾荣华,道士悉得,吾等何荣?宁都亡诸宝不失斯珠。”海神化为凡人,当普施前立,曰:“吾闻仁者获世上宝,可得观乎?”即以示之。神搏其首,即取其珠。

《佛说大意经》中,故事主角名为大意。他先后在银城、金城、水精城和琉璃城中获得了明月珠。海神欲夺其珠,变化成人请求观赏宝珠,趁大意展示明月珠时,摇其手臂,使珠坠海。

大意……便寻故道欲还本国,经历大海。海中诸神王因共议言:“我海中虽多众珍名宝,无有如此辈珠。”便敕使海神,要夺其珠。

神便化作人,与大意相见,问言:“闻卿得琦异之物,宁可借视之乎。”大意舒手示其四珠,海神便摇其手,使珠堕水中。

《生经》中宝珠坠海一节,又有所不同。海中诸龙抢夺宝珠未能成功。菩萨(大施)安然渡海之后,低头祈祷海神时系在脖子上的珠宝坠落于海。

海中诸龙及诸鬼神悉共议言:“此如意珠,海中上宝,非世俗人所当获者。云何损海,益阎浮利提。诚可惜之,当作方计,还夺其珠,不可失之至于人间。”

时龙鬼神昼夜围绕若干之匝,欲夺其珠。导师德尊,威神巍巍。诸鬼神龙,虽欲飜船夺如意珠,力所不任。

于时导师及五百人安隐渡海。菩萨踊跃,住于海边,低头下手,呪愿海神,珠系在颈。时海龙神因缘得便,使珠堕海。

(2)关于抒海,《贤愚经》说大施双手抓住一只龟甲舀水,诸天以天衣舀水帮助他。《四教义》与《贤愚经》相合,谓:“太子觉已,为此珠故,誓以此身抒大海水,令海干尽,从海神索珠,心定不懈。帝释诸天感太子心,为物精进,不惜身命,即将诸天助抒海水。水遂减半。海神怖故,惭愧还珠。”《佛说大意经》则说是四天王下来帮助大意一起抒海。

在《佛本行集经》中,商主抒海时手持一杓,以大精进勇猛之心抒大海水,并未提及天神的帮助。

由于故事属性发生了倒转,《摩诃僧祇律》中抒海的情节也有较大的改变。寻宝婆罗门获得宝物之后,得意忘形,人前炫耀,乃至摩尼珠十四枚落入海中。海神则扮演了完全正面的角色,他知道婆罗门的方法无效,感其专精,主动返还了他失落的财宝。

时婆罗门入村乞食,并役力求财。得纯金三十二段,摩尼珠十四枚,便随伴还阎浮提。船着岸渚,时婆罗门便大夸说:“诸商人等持财物往,今得物还,有何奇特?我本空去,今得此宝,可谓为奇。”不胜欢喜,便捉宝物手中挑弄不止,即失宝物落海水中。

……是时海神观彼婆罗门,意为懈怠耶,当实坚固,观已,见婆罗门志意专精,永无退期。时海神便作是念:“假使百年抒此海水,终不能减如毛发许。”感其专精,即还其宝。

五 文图对读

吐峪沟第44窟的相关壁画,左下角水边人物为婆罗门装饰,完全符合抒海本生中主角婆罗门的身份。他双手持一白色物体,形状并不规范,上白下黑,近似龟壳的形状,亦与《贤愚经》中,大施双手捉持龟甲的描述相符。

在他的上方,两位天人从天而降。壁画保持状况不佳,但仍然可以看出白色天人的右手抓住白色披帛的一角,是为天人以天衣相助舀水。

水面中露出的人体,头光上有蛇头,应该代表害怕海水舀干而无奈还回宝珠的龙神。大施舀水和龙神还宝的情景在龟兹菱格壁画中多有绘制(图2)。

克孜尔第186窟抒海本生壁画显示了类似吐峪沟的长方形构图(图3)。在这幅壁画中,天人以天衣帮助菩萨舀水以及龙神还回宝珠的前后两幕,被浓缩在了一幅画面之中。

吐峪沟第44窟相关壁画的画面右侧,倾斜人物左腿弯曲,架在伸直的右腿之上。他的左手轻轻搭在左膝上,头部无力地垂向右侧。尽管右侧完全破损,但仍可推测这是一个睡眠中的男性。证据来自同窟内与之相邻的另外一幅壁画羼提波梨本生(忍辱仙人本生)。此壁画讲述一国王携众妃子婇女外出游玩。女眷们被修行的羼提波梨吸引而围绕听法。国王嫉妒,斩断了仙人双手。壁画左侧表现国王举剑、仙人双手落地之景。壁画右侧为国王睡眠之状(图4),如《贤愚经》所云:“于时国王与诸群臣、夫人、婇女,入山游观。王时疲懈。因(王)卧休息,诸婇女辈舍王游行,观诸花林,见羼提波梨端坐思惟。”

比较两幅壁画中的斜倚人物、姿态动作及其在画面中的位置大体相同。吐峪沟第44窟抒海本生画面右侧应该是表现大施睡着、宝珠失窃的一幕。斜卧人物的下方原有一身小人,当为偷窃宝珠之海神。如《贤愚经》及《四教义》所云:“海神惜珠,因其睡卧,即盗取其珠。”

最后,吐峪沟第44窟抒海本生站立在画面中间的人物是谁?他有头光,头上未绘蛇形,但戴着头冠。此特征不同于婆罗门之螺髻,而与旁边的抒海的天人近似。他可能代表窃取宝珠成功的海神。他的左手抓着一只红色口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他面前的熟睡人物腰际系着同样一只口袋。《贤愚经》中提到“(大施)前后所得凡有三珠,系在衣角”,后被“密解持去”。这就是装有如意宝珠的口袋吧。

六 结 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吐峪沟第44窟本生壁画莲华夫人缘应更名为抒海本生。内容上,图像与《贤愚经》较为相符,壁画情节丰富,虽有破损,但不失其珍贵价值。

内容详细的《贤愚经》是阐释龟兹壁画最常使用的文献之一。龟兹壁画中的菱格本生往往过于简单,画面和文本的关系很难确认。吐峪沟第44窟壁画抒海本生恰好为新疆壁画与《贤愚经》的图文关联提供了实证。

参考文献:

[1]柳洪亮.吐峪沟千佛洞44窟因缘故事画小考——兼论44窟的年代[M]//田卫疆,赵文泉.鄯善历史文化论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307.

[2]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6·新疆石窟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79.

[3]任平山.兔本生——兼谈西藏大昭寺、夏鲁寺和新疆石窟中的相关作品[J].敦煌研究,2012(2):65.

[4]赵阳,陈爱峰.吐峪沟石窟第44窟兔王本生故事考[J].敦煌研究,2013(6):20.

[5]中国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壁画全集·新疆·6·吐鲁番[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美术出版社,1990:27.

[6]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编辑委员会.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第6卷·柏孜克里克石窟[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21.

猜你喜欢
龟兹壁画
丝绸之路上的龟兹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龟兹乐舞
三部龟兹乐考辨
壁画上的数学
我在敦煌修壁画
龟兹古乐
帮壁画“治病”
龟兹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