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文可接受性角度探讨《伤寒论》病证名的英译

2016-01-30 14:59白雅雯麻春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可接受性意译伤寒论

白雅雯,麻春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呼和浩特 010110)

【中医写作与翻译】

从译文可接受性角度探讨《伤寒论》病证名的英译

白雅雯,麻春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呼和浩特 010110)

《伤寒论》中病证名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其具有多义性、抽象性、模糊性、文学性、专业性等文本特点。译者在翻译《伤寒论》的病证名时需要考虑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对译文可接受性的影响,灵活运用直译法、直译法结合注释法、意译法、音译法结合注释法等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以准确完整地翻译词义进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伤寒论;可接受性;病证名;英译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伴随着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伤寒论》的英译也成为影响中医对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伤寒论》中的病证名可以说是《伤寒论》英语翻译的“关键词”。作为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病证名是理解《伤寒论》的基础,也是沟通《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病证名如能得到准确、合理的翻译,将有助于译文读者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发挥《伤寒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

译文的可接受性是目前翻译领域的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可接受性就是指译文的语言符合译入语规范,能够为读者所接受[1]。它是一种以读者的理解程度为导向的综合性翻译标准。译文的可接受性分为文化可接受性和语言可接受性,而这两点是中医翻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拟从译文的可接受性角度探讨《伤寒论》病证名的英译,以期与同道交流、探讨。

1 《伤寒论》病证名的文本特点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距今年代久远,书中语言秉承中国古代汉语特点,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伤寒论》中的病证名具有如下文本特点。

1.1 多义性

在《伤寒论》中,有一些病证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如“伤寒”在《伤寒论》的书名中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原文第3条中“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是指感受风寒之邪的太阳表实证。因此,前者所指广义伤寒可译为“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2],即外感病;而后者可译为“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3],即因于寒邪的外感病。再如《伤寒论》中所述“中风”与中医内科学中的“中风”亦不相同,不能将《伤寒论》中“中风”翻译成“stroke”,而应该是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wind”[3],这也与上述狭义伤寒的翻译相对应,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性。

1.2 抽象性及模糊性

由于受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术语大都具有抽象性与模糊性的特点,这也是中医术语翻译的难点。在《伤寒论》中有“结胸”、“热入血室”等词,在翻译这类词时既要能够准确表达意义,又需要进行一定解释,以便于译文读者接受。因此,“结胸”可译为“blocked⁃up chestcaused by pathogens”[3],“热入血室”可译为“heat invasion of blood chamber(blood chamber refer to uterus)”[2]。

1.3 文学性

由于中医理论较为抽象,所以在语言的使用上常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或某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术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这也是中医语言有别于一般科技用语的特点之一[4]。在《伤寒论》中关于“奔豚”的命名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气从少腹上冲的自觉症状比作小猪的奔跑,生动形象[5]。还有书中提到“阴阳易”的病名,是指大病初愈之后,因过早进行房事而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张仲景用“阴阳易”隐晦地指出本病是通过男女房事而得,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说明以利于理解。

1.4 专业性

《伤寒论》病证名的专业性体现在其中大量专有名词上,而且这些专有名词时至今日仍然运用于中医学领域,其所表达的涵义也是固定不变的。如“合病”“并病”“坏病”等词,对于这些词的翻译应该简洁确切,比较公认的翻译为“combination of diseases” “overlap of diseases” “deteriorated disease”[6]。

2 影响译文可接受性的因素

翻译是2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影响译文可接受性的因素主要有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要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就要充分考虑这2个因素的影响。

2.1 语言因素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言形式上有很大差异。在翻译《伤寒论》时需要考虑汉语和英语不同的语法、修辞和表达习惯的差别。如“下利清谷”中的“清”是古汉语“圊”的通假字,而“圊”是指厕所,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当排便来解,“谷”就是指未消化的食物,因此“下利清谷”是描述患者泄泻且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因此可以意译为“diarrhea with undigested food”。

2.2 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伤寒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影响着西方读者对整部著作的理解[7]。如《伤寒论》中有关于 “喘家”“淋家”“亡血家”等表述,其中“家”是指平素患某种疾病之人,言外之意是指病程日久,因此在翻译中也应将这些含义表达清楚。如可翻译为“patient with chronic asthma”“patient with chronic stranguria”和“patient suffer from frequent hemorrhage”[2]。

3 提高译文可接受性的方法

翻译是为读者服务的,只有为读者认可的译作才算是成功的译作。中医古籍的专业性和文学性都较强,与西医差异较大,单一的翻译方法不仅会使翻译趋于教条化,而且将大大削弱译文的交际功能[4],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多元化的翻译方法。

3.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如《伤寒论》中“呕、哕、下利”就有直接对应的英语,可直接将其翻译为“vomiting”,“hiccup”和“diarrhea”。直译法也可运用于翻译某些已被读者熟悉或已经明确规定的名词,如“六经病”就可以翻译为“six⁃channel disease”,因为“六经”中的“经”翻译为“channel”是已经固定的。对于这些情况采用直译法既简单明了又表达清晰,目标读者的接受性较好。

3.2 直译法结合注释法

还有一些病证名,如果单纯采用直译的方法,将不能完全表达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因此需要在直译内容后加上简短的注释性文字。虽然加上注释后破坏了专业术语简洁性的原则,但为了表达准确、易于接受,还是很有必要的。如“脾约”如果按照直译法就翻译为“spleen restriction”,但为了便于理解可在后边加上注释“spleen′s function of secreting body fluid is restricted by stomach”[2]。“阴阳易”可译为“yin yang exchange(recurrence of disease due to sexual intercourse)”[6]。直译法结合注释法既能保留中医术语的文化特点,又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性。

3.3 意译法

意译法是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因为汉语与英语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采用意译法为好。在《伤寒论》中有“水逆”、“结胸”、“痞”等病证的描述,这些词语在中医学中表达固定的含义,但如果在译文中逐字翻译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无法传达相应的信息,因此翻译时需按照内容来翻译而不拘泥于形式。如“水逆”在《伤寒论》中是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病证,如果按照直译法翻译就成了“water countercurrent”,是指水逆流,无法突出本病的特点。如果根据其内容采用意译法则为“water regurgitation”[3],其中“regurgitation”就有“回流、反胃”的意思。 “结胸”意译为“blocked⁃up chest caused by pathogens”,就比直译为“chest bind”更利于读者接受。

3.4 音译法结合注释法

语言国情学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的词语在别国的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语,如中医的阴阳等[8]。所以,一些无法通过其他手段翻译的中医特定术语,我们可以用音译的方式来解决,如阴阳(yinyang)、气(qi)等。《伤寒论》中某些病证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有时能够如前所述那样采用意译,也会由于其具有极高的信息密度和运载力而使得翻译过于冗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音译[9]。如《伤寒论》中的“奔豚”,如果按照直译法就译为“running piglet”,但这会使目标读者比较困惑,因为读者很难将“running piglet”与疾病相联系,因此可采用音译法结合注释,将“奔豚”译为“Bentun(the sensation of qi surging upward from the lesser abdomen into the chest and heart)”。同样还有《伤寒论》中“厥”的翻译,“厥”在中医学中有不同的涵义,在《伤寒论》中特指“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因此,可译为“jue(coldness on extremities)”[3]。这样翻译就会使译文读者能够从字面推断本病的特点,并能够从注释中进一步了解此病的具体表现。

4 结语

译文的可接受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翻译是为译文读者服务的。译文读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译文的可接受性会因时因人动态变化、与时俱进。如在中医传入西方国家早期,阴阳(yinyang)、气(qi)等词是难以理解的,需要在文后进行注释,但随着国外对中医的接受和理解,“yinyang”“qi”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具有中医文化内涵的专业术语。

本文仅从译文可接受性出发,对《伤寒论》中病证名的英译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伤寒论》英译的研究和对外交流。

[1] 曾剑平,潘清华.论异化译文的可接受性[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87⁃95.

[2] 黄海.伤寒论入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仲景.伤寒论(英译本)[M].罗希文,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

[4] 李虹.中医语言的特点及其对中医英语表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1):69⁃71.

[5] 杨乐,周春祥.基于2个《伤寒论》译本的中医英译方法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37⁃2039.

[6] 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化标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5.

[7] 范延妮,田思胜.语言国情学视角下的《伤寒论》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5):1333⁃1337.

[8] 牛喘月.再论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3):235⁃238.

[9] 姚欣,盛洁.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医病证名英译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2,33(462):72⁃74.

On Translation of the 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s i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hang Han Lu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eptability

BAI Ya⁃wen,MA Chun⁃jie△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Hohhot 010110,China)

Translation of the 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s i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hang Han Lun)is both emphases and difficulty in TCM English translation.The 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s in this book bears the following text features as polysemy, abstractness, ambiguity, literariness and special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eptability,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and flexibly adopt such effective translation methods as literal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ation,liberal translation and lib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atio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hang Han Lun);Acceptability;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s;Translation

R222.2

:A

:1006⁃3250(2016)10⁃1391⁃03

2016⁃05⁃10

白雅雯(1985⁃),女,内蒙古东胜人,讲师,医学硕士,从事《伤寒论》的翻译与教学。

:麻春杰,女,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伤寒论》的研究,E⁃mail:13514819729@163.com。

猜你喜欢
可接受性意译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特色浅析
方法论意义下的法律解释目标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从意向性与可接受性的角度分析话语交际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论英汉翻译中语篇的连贯性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