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比对研究*

2016-01-30 14:59赵心华李海峰鲍计章倪红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内经文集

赵心华,李海峰,鲍计章,倪红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

《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比对研究*

赵心华,李海峰,鲍计章,倪红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分别是中西医两大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端。通过对《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的比对研究,可以发现中西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早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而为我们正确看待目前两者的差异以及分析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比对研究

《内经》成书于西汉末年,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希波克拉底文集》代表了古代西方医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古希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分别是是两大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端。从原始的指导思想上来看,他们最初的起始点均来于自然哲学,但其差异主要集中在是否完成了向自然科学的转变以及是否具有较为彻底的医学实体观[1]。两种哲学的不同以及对哲学运用的不同方式使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的比对研究,可以发现中西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早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而为我们正确看待两者的差异以及分析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1 《内经》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对《内经》的医学理论影响最大的是阴阳五行学说和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的结果。《内经》将阴阳学说作为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法论,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影响力很大的哲学思想,古人用五行间相生相克的规律来阐明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内经》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领域,帮助医家认识机体自身内在的联系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内经》汲取了气一元论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2]。 《内经》以气为中介,阐述人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联系性,阐述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并认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会引起各种病变,故而气一元论是形成《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石。

2 《希波克拉底文集》的哲学思想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所体现的理性认识方法和态度,与自然哲学家们对它的影响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希波克拉底文集》可以被看作是自然哲学对医学影响的体现。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思想对希波克拉底医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希波克拉底提供了思路。公元前5世纪,著名学者恩培多克勒深受毕达哥拉斯数字理论的影响,认为数字四的意义最特殊,提出一切物体都由4种元素构成,即火、土、水与空气[3]。这4种元素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就成为各种性质的物体,由此创立了四元素说。受四元素说的影响,当时人们认为构成身体的体液也为4种,“血液,黏液,黑胆汁,黄胆汁”。希波克拉底将四元素说精心阐释,并且将四元素的基本属性(热、干、湿、冷)与体内的4种液体相结合,进一步发展成为“四体液病理学说”。如《自然人性论》中有:“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液、黑胆液,这些要素决定了人体的性质,人体由此而感到痛苦,由此而赢得健康。[4]”提到人体内由血液、黏液、黑胆汁和黄胆汁这4种基本液体所组成,这种思想虽然来自于四元素学说,但是它将研究定位于人体本身,通过研究“人”的4种体液来解释各种疾病,而不是用早期朴素的哲学概念来直接解释医学道理,这导致了西方医学后来逐渐走上了实证的道路[1]。

3 《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比较

希腊医学虽然也以自然哲学作为医学的理论工具,但是希腊的自然哲学与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具有本质区别,四元素是结构思想,阴阳五行和元气是生成论思想。中西医之间现有的学术差异是在两千多年发展史上形成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对医学的不同影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思想基础[5]。

3.1 分化论与元素论

分化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混沌未分的整体,从整体不断分化出各个部分。中医理论的形成和构建深受元气论的影响,认为气是构成天、地和万物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决定了万物的运动和变化,气的层层分化构成了世界万物包括人类,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素问·六节藏象论》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气按性质可分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又分化出各个部分,是自生自化的过程。从《内经》“气”的类别来看,大致可以将“气”分为宇宙自然之气、人体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气、卫气、三部之气)、药食之气和其他[7]。 《内经》以“气”概念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使中医学走上了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希波克拉底文集》则吸收了元素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火、土、气这4种元素,世间万物都是这4种元素通过各种比例组合而成,合即使整体,分则为元素,所以整体是可以被分解的。如《希波克拉底文集·摄生论》[8]中有:“我说到生成或者消亡,只是使用了通俗的表述,我的真实含义是指混合和分离。事实是:生成和消亡是同一个东西,混合和分离是同一个东西,增加和减少是同一个东西,生成和混合也是同一个东西;个体事物对全体事物的关系和全体事物对个体事物的关系,就是这样。而一切事物中又没有相同的东西。”所谓事物的产生,不过是永恒存在元素的结合,而事物的灭亡,就是这些元素的分离。

3.2 矛盾论与机械论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辩证法范畴。对立是阴阳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内经》中有“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9],只有维持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事物才能正常发展变化,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而《希波克拉底文集》在元素的运动上则是坚持机械论的观点。认为元素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他们是平等的没有内在矛盾,其运动或者各种组合都是要依靠外力,并且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类似“碰撞”这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希波克拉底文集》认为,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在比例、体积、能量等方面配合得当,并完美地混合在一起,人就健康,而当某种体液与其他体液分离、不相协调,或任何一种的过多或过少,人皆会感到不适和痛苦。他指出“当这些要素的量和能互相适当结合,并且充分混合时,人体便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当这些要素之一太少或太多,或分离出来不与其他要素化合时,人体便感到痛苦。[4]”4种体液各按一定的比例处于人体之中,并且保持一定的平衡。

3.3 抽象性与具体性

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内经》所说的阴阳,多数情况下是宇宙万物内外相互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实体,它具有广延性和普适性。《内经》中将阴阳的含义上升为天地之大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0]。阴阳是提挈世间万物包括人疾病的生理和病理的总纲;而四体液学说中冷、热、干、湿虽然也具有相互对立的属性,但比阴阳要具体得多,在应用方面仅仅针对养生和饮食的问题,它只适用于体液范围内的冷热干湿,范围比较局限。在很多译著中“五行”和“四元素”分别被翻译为“five elements”和“four elements”,实际上这种翻译抹杀了它们的区别,将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简单化了。

而哲学范畴的五行体现的是一种生客乘侮的生成观,是事物的大致分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内经》将这种观点引入医学,将五脏、五体、五官、五志等用五行来配属,论述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规律,用以解释医理。这种五行生克变化的关系已经脱离了事物本质而存在。而四体液学说不是完全抽象的自然哲学概念,而是可以直接阐述生理病理的人体内存在的具体物质,它们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且比较固定,所以说《内经》哲学的体系非常完整。

3.4 思辨性与实证性

《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医学理论的源头都是各自早期的自然哲学,但二者对待哲学的态度有所不同,使得它们后世的医学发展也因之而不同。

《内经》用哲学概念直接阐释医学内容,以“人与天地相参”的宇宙观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工具,建立了一个涵盖性极广、解释功能极强的理论体系。《内经》用阴阳这一种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解释生理病理,认为人体就是阴阳动态运动的结果;用五行学说把人体的五脏、五窍、五体、五志等分别归属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阐述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而协助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希波克拉底医学理论虽然也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它极力反对虚妄的思辨和推理,反对以哲学说明代替医术的具体研究,他并不是机械地借用自然哲学概念来解释医学问题,而是试图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将哲学理念与医学有机结合。如《希波克拉底文集·古代医学论》开篇就质疑假设一个理论对于医学的必要性,如“试图论述医学的人们,都把冷热干湿或其他可能想象到的东西假设为自己讨论的基础。他们简化了人类疾病和死亡的因果原理,并将假设的一两点论据用于所有病例。这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在许多论点,甚至在他们的书面报告中随处可见”,使医生们回到经验的立场上来,“我认为遇到难解之谜时,比如关于天上或地下的奥秘,空洞假设是没有必要的”[11],使医学有了更多的不同于哲学的独立性。《论古代医学》是希波克拉底论述医学和自然哲学关系的一篇重要代表作,从哲学角度总结古代医学发展的经验,力图突破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旧眼界,主张医学发展应当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表现出要在医疗实践中革新自然哲学的意图[12]。其观察陈述大多是就事论事,很具体和客观,极少渗透有理论说明。如“痔是这样形成的:胆液或黏液若停滞在直肠的血管里,便使其中的血变热,变热的血管从最小的血管里吸取血液,在肠内形成障碍而肿胀起来”[13]。故而哲学在其体系中一并未占主导地位,这也导致了西方医学向实证研究方向发展。因为正是希波克拉底把医学由巫术医学、神话医学、祭司医学变成了科学医学。我们今天看到的医学,即从自然本身来看人的健康与疾病,把人体当作一个自然机体,把发病的原因当作体内环境失调等常识性的东西,正是起源于希波克拉底。

综上所述,《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均来自于各自早期的自然哲学,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但《内经》主要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来阐释医理,没有完成从早期朴素的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的过渡;而《希波克拉底文集》则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将医学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注重逻辑和分析的重要性,为后世医家指明了医学的实证研究方向。

[1] 高驰.《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2]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58⁃159.

[3] 马小兰,蔡松涛.从四元素说到五行学说试探中西医理论模式的不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13⁃16.

[4] 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M].赵洪钧,等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0.

[5] 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47.

[6] 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81.

[7] 陈曦.《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8] 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M].赵洪钧,等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6.

[9]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0.

[10]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1.

[11] 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M].赵洪钧,等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12]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24.

[13] 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M].赵洪钧,等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1.

R222.19

:A

:1006⁃3250(2016)10⁃1291⁃02

2016⁃05⁃04

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史一流学科项目)(15ZS037)⁃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背景下《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医学人类学视域下美国加州中医医疗机构现状研究

赵心华(1981⁃),女,医学博士,从事中医文化研究,E⁃mail:zhxh311@126.com。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内经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汉城文集》简介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
民主与科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