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科,周兴兰,孙睿睿,曾 芳,谢 涛,江章华,梁繁荣△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3.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 610075;4.成都市博物院,成都 610075)
【针灸研究】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邱 科1,周兴兰2,孙睿睿1,曾 芳1,谢 涛3,4,江章华3,4,梁繁荣1△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3.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 610075;4.成都市博物院,成都 610075)
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中惟一缺少的一条,其循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故拟以绵阳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雕”与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中刻画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为重点,梳理、探寻手厥阴经脉循行的演变过程。
手厥阴心包经;西汉;髹漆人像;循行;发展演变
手厥阴心包经作为经络系统中十二正经之一,与十二经脉中的其他经脉相比,中国古代医籍对其记载经历了从缺失到完备的变革。众所周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先秦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脉文献,为研究经络学说形成的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实物依据。但其中仅记载了十一条经脉,如《足臂十一脉灸经》共有“足”和“臂”2个篇目,足脉六条,臂脉五条,而独独缺少了臂厥阴脉的循行描述。至《内经》时期,《灵枢·经脉》才基本完善了手厥阴经的循行路线及主病,至此经脉发展为十二经脉系统。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出土的人体经脉漆雕(以下简称双包山漆人)与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出土的西汉经穴髹漆人像(以下简称老官山漆人),都刻画了手厥阴经脉的循行。且其经脉循行路线的繁简程度介于马王堆汉墓先秦医书和现存医学典籍《内经》成熟的中医理论和经脉学说内容之间[1]。因此,本文拟从马王堆汉墓先秦医书到两具西汉经脉漆人再到成熟的经络系统《内经》,梳理手厥阴经脉发展演变过程,管窥经络学说的形成与演变历程。
1.1 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雕手厥阴脉循行
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出土了一具人体经脉漆雕,该漆人身上刻画了10条经脉,包括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以及督脉[2]。
双包山漆人的手厥阴脉从头顶部正中线略前方(相当百会穴前一寸许,与循经此处的督脉会合)分为左右两支,各自向头顶外下行,在头部分别与足太阳脉、手少阳脉、手少阳的支脉交叉,经过颧部的耳前方下行至耳下部,与向后下行的手太阴脉交叉,经过侧颈部、肩部前上方、肱部、肘窝部正中、前臂、腕部,经过手掌心、中指屈侧,止于中指内侧端[3]。
在所有关于手厥阴脉的文献文物记载中,双包山漆人上的手厥阴脉是惟一在头面部有循行;其经脉循行起于头顶正中线,从头走手,行于上肢内侧正中面,经掌中至中指端;有本脉一条,无支脉,左右基本对称。
1.2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手厥阴脉循行
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该木人像为木胎髹漆,高约14cm,五官位置造型准确,头与肢体结构比例协调。在老官山漆人阴刻的白色经脉细线共29条,其中24条纵行线条分别平均分布于四肢,具有《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的特点[1]。
根据漆人上肢内侧三条白线排列顺序,比对《灵枢·经脉》等文献中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特点,研究者将循行中间的一条定为手厥阴脉,其大致循行为“中指内侧⁃掌中⁃腕⁃臂⁃行太阴少阴之间⁃交出手太阴之前⁃肘⁃臑内⁃腋前⁃胸前壁⁃左之右,右之左⁃(心包)”。经脉循行左右略有不对称,主要在于与手太阴相交的部位不同,左侧经脉循行与手太阴在肘部相交,右侧经脉循行与手太阴在肘上相交,经脉在胸前左右相交止于胸中。
1.3 《灵枢·经脉》及后世医籍中手厥阴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对手厥阴经脉循行的描述为:“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其循行包括体内和体外的1条主干与2条支脉,在上肢循行于上肢内侧中间,循行方向为从胸走手。
后世医籍如《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医宗金鉴》等多宗《灵枢·经脉》之说。
1.4 循行特点对比
表1显示,双包山汉墓漆人、老官山汉墓漆人与《灵枢·经脉》中手厥阴脉循行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表1 双包山漆人、老官山漆人与《灵枢·经脉》手厥阴脉循行特点比较
2.1 马王堆先秦医书中关于手厥阴经脉的模糊认识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虽然没有关于手厥阴经脉的直接记载,但有研究者认为,关于手厥阴经脉的循行与病候仍然可以从对臂少阴脉循行、臂太阴脉和臂少阴脉主治记载中窥见端倪。
2.1.1 经脉循行 帛书中对臂少阴脉循行记载分别为:“起于臂两骨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内阴”(《阴阳十一脉灸经》)和“循筋下廉、出内下廉,出腋,奏胁”(《足臂十一脉灸经》)。两者对臂少阴脉的循行描述明显存在差异。按《阴阳十一脉灸经》的论述:“臂少阴脉起于臂两骨之间。”实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位置,而《足臂十一脉灸经》的论述:“臂少阴循筋下廉出内下廉”,才是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位置相同。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虽然名为臂少阴脉,其实描述的是现在的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4]。
2.1.2 经脉主治 帛书中对臂太阴脉和臂少阴脉主治记载分别为《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臂泰(太)阴(脉)其病:心痛,心烦而意(噫)。 臂少阴(脉)其病:胁痛。”《阴阳十一脉灸经》:“臂钜阴眽(脉)是动则病:心滂滂(彭彭)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蹶(厥),是臂钜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胸)痛,(脘)痛,心痛,四末痛,(瘕),为五病。臂少阴眽(脉)是动则病:心痛,益(嗌)渴欲饮,此为臂蹶(厥),是臂少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胁痛,为一病。”有研究者据此分析认为,从其臂太阴脉与臂少阴脉的主治来看,臂太阴脉与臂钜阴脉心烦、臂厥为《灵枢·经脉》中手太阴肺经所主的病症,在帛书中提到的心痛则是《灵枢·经脉》中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所主的病症[5]。
2.2 手厥阴经脉流注方向以及命名演变
2.2.1 经脉流注方向 表2显示,在马王堆帛书中未提及手厥阴心包经,其位于上肢内侧的臂泰阴脉与臂少阴脉为向心性(手/臂⁃胸/胁)流注。老官山漆人手厥阴经脉流注方向根据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中有关经脉记载为向心性(手⁃胸)。而双包山漆人手厥阴经脉流注根据学者考察为远心性(头⁃手)[6]。《灵枢·经脉》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流注为远心性(胸⁃手)。在《灵枢·筋经》、《灵枢·脉度》以及《难经·二十三难》中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方向都是向心性的(手⁃胸)。
经脉循行方向就是经脉经气运行方向,古代不同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其循行具有向心性和远心性并各自向后世传承。《内经》作为汉以前医学总结,收集各家之言,在不同的篇目中可能出现不同的经脉循行方向。这种向心性和远心性的同时出现也体现了经气运行的双向性,在刺激某一穴位,循经感传则沿经脉循行线呈远心性和向心性双向传导。也有医家认为,这种向心性排列是对五输穴全向心性排列的延续[7]。
Distribution Evolution of Hand⁃jueyin Meridian Based on Lacquer Figure with Meridian⁃points Marke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QIU Ke1,ZHOU Xing⁃lan2,SUN Rui⁃rui1,ZENG Fang1,XIE Tao3,4,JIANG Zhang⁃hua3,4,LIANG Fan⁃rong1△
(1.Schoo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China;2.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China;3.Chengdu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Culture Relics,Chengdu 610075,China;4.Chengdu City Museum,Chengdu 610075,China)
As the only one which was recorded in the Mawangdui silk books,the distribution of hand⁃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experience a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scratch.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hand⁃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by comparing the records in the lacquer figure with meridian marked of the Han dynasty unearthed in Shuangbaoshan,Mianyang and in the lacquer figure with meridian⁃points marked of the Han dynasty unearthed in Laoguanshan,Chengdu.
Hand⁃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Western Han dynasty;Lacquer figure;Distribution;Evolution
R241.11
:A
:1006⁃3250(2016)10⁃1372⁃0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KG008)⁃成都老官山汉墓漆人经脉腧穴特点及价值研究;四川省中医管理局项目(2014K091)⁃成都老官山汉墓漆人经脉腧穴特点意义的研究;成都市科技局项目(2014⁃RK00⁃00078⁃ZF)⁃成都老官山汉墓漆人针灸学术价值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项目(2014036)⁃成都老官山汉墓漆人针灸学术价值研究
邱 科(1990⁃),男,四川乐山人,在读本科,从事老官山汉墓漆人经脉循行特点研究。
△
:梁繁荣(1956⁃),男,教授,从事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E⁃mail:acuresearc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