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为,杨 威,徐世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略论《医碥》与《嵩厓尊生》的渊源*
王国为,杨 威,徐世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清代医家何梦瑶富于著述,《医碥》为其代表作。当前研究多认为《医碥》是以王肯堂《证治准绳》为蓝本整理而成。通过研读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医碥》除参考《证治准绳》外,还重点引用了清代医家景日昣的《嵩厓尊生》。在医论部分,《医碥》通过标注进行引用的有5处:卷一的“血”“寒热”与“痿”,卷二的“肺痿肺痈”和“疝”;未标注而直接引用的有“瘟疫病论”“七方”“十剂”和“服药法则”等,引用篇幅均较大。在方剂部分,《医碥·诸方》直接从《嵩厓尊生》引用的方剂至少有45首,仅次于《证治准绳》。通过对《医碥》和《嵩厓尊生》的比较,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何梦瑶在医学上的继承和创见,对当前岭南医学等相关研究也有所助益。
医碥;《嵩厓尊生》;五运六气;景日昣;何梦瑶
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富于著述,《医碥》[1]为其代表著作。该书主要论述中医医理及内科杂病证治,因其内容简明易懂、多有创见,为后世所推崇。对该书的渊源,一般认为其以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为蓝本,荀铁军先生曾对两书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深入阐发。[2]但目前对《医碥》与其他医籍的渊源关系研究尚少,笔者在研读《医碥》的过程中,发现《医碥》除对《证治准绳》进行提炼发挥外,还重点参考了清代名医景日昣的《嵩厓尊生》,通过对《医碥》与《嵩厓尊生》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书之渊源关系,从而进一步理清何梦瑶在医学上的继承和创见。
景日昣(约1661~1733),字冬旸(一作东阳),号嵩崖(一作嵩厓),河南登封人,少时曾因母病而习医行医。康熙三十年(1691)中进士后,先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知县,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升任监察御史,后又不断升任,官至礼部尚书,而且曾做过乾隆皇帝的老师,名重一时[3]。景日昣在高要任职期间,以善政闻,深受百姓爱戴。其医学著作《嵩厓尊生》[4]即在该时期完成,卷首景日昣康熙丙子年(1696)弁言和肇庆副总兵事吴联于康熙庚辰年(1700)写的序可证[4]1⁃3。
《嵩厓尊生》,又名《嵩厓尊生书》,全书共十五卷。卷一气机部,论五运六气;卷二诊视部,论诊法;卷三药性部,简介200余味药物性能;卷四论治部,论述用药服药法;卷五病机部,以歌赋形式论述92种病证病机,并附《素问》病机十九条;卷六至卷十三按身体部位和生理归属分为上、中、周身和下身部,分述各类病证治法方药;卷十四妇人部论治妇科病证;卷十五幼部论治儿科病证。全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有深奥难懂的运气理论,也有简洁明了的方药论述,一经刊刻就广为流传,曾多次重刊。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5]记载,其版本达27种之多。或因何梦瑶为康乾时期的广东南海人,生活年代较景日昣稍晚,南海又紧邻高要县,景氏之名、之学、之书很容易传播到南海,再加上两人皆是由儒入医,融医儒于一身且志趣相同,在“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何梦瑶可能年少时就研读了《嵩厓尊生》并深受其影响。所以其“爰取少日所诵岐黄家言”[1]1撰写《医碥》时,就把《嵩厓尊生》作为一本重要参考书,而这一点目前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
《医碥》一书共七卷,前四卷为医论内容,卷五为四诊,后两卷“诸方”为方剂集。《医碥》对《嵩厓尊生》医论的引用有明确标注出处的不多,这也与《医碥》全书的行文风格有关。《医碥·凡例》云:“论中所引古人成说,欲令读者易晓,不无修饰之处,即非古人原文,故多不著其名氏,非掠美也,谅之。”本文仅以笔者确定的几处引用予以总结如下。
2.1 通过标注“嵩厓”进行引用
在《医碥》中,以标注“嵩厓”的形式引用《嵩厓尊生》医论的共见3处。
第一处是《医碥·卷之一·血·鼻衄》:“嵩厓云:不甚者,以水纸搭鼻衡,或以凉水拊项后即止。甚者犀角地黄汤,对症之药。又黄芩、白及各二两,水丸,治久衄,神效。[1]34”该段内容见于《嵩厓尊生·卷之六·上身部上·鼻分》:“鼻衄……治宜凉血、行血,黄芩二两,白及二两,水丸服神效。不甚,只用外治;一用水纸搭鼻,责其火在胃也;一用凉水敷项后,责其火在膀胱也……鼻出血(壮人热盛),犀角、丹皮各五钱,白芍、生地各三钱(犀角地黄汤)。[4]129⁃130”何梦瑶在引用中有所发挥,认为之所以用犀角地黄汤治疗鼻衄,是因为该方中“犀角下入肾,由肾脉上通鼻脑故也。胃衄者亦可用,以胃脉亦上入鼻也。故火郁阳明致衄者,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以升麻阳明药也”[1]34。
第二处是《医碥·卷之一·寒热》论治上寒下热证,引用景日昣的治法:“《嵩厓尊生书》用炒栀二钱半,瞿麦五分(二物沉降,引上寒入下焦,则下焦之热得和),炙草三分,葱白三根,姜三片(姜、葱发散,推下热上行,以解上焦之寒)煎服。[1]53”该段内容见于《嵩厓尊生·卷之十二·周身部下·寒热》[4]278,从两书内容对比中可以看出,何梦瑶在引用中有所发挥,对方中药物的性味功效及治疗机理予以了阐释。另外,还可以发现《医碥》“寒热篇”中论治外热内寒证、外寒内热证和上热下寒证的内容均与《嵩厓尊生》的“寒热篇”有所相似,尽管未标出处。
第三处见于《医碥·卷之三·痿》。在论述痿证治法时,何梦瑶认为痿证多热且干热多于湿热,故重滋水清热法。其引用景日昣的观点以佐证:“嵩崖谓:风药及香燥温补之剂,断不可用,童便一味最妙。清燥汤用黄连、黄柏、麦冬、五味、生地、当归,以清金滋水养血,人参、黄芪、甘草以补肺气。有湿用二术、二苓、泽泻,湿在下部者加升、柴(升提以利之)。[1]169”该段内容原文见于《嵩厓尊生·卷之十三·下身部·痿病论》[4]308,从对比中可发现,何梦瑶对清燥汤中的药物功效及机理亦予简释。
2.2 通过标注“尊生”以进行引用
除标注“嵩厓”以引用外,《医碥》还通过标注“尊生(书)”的形式以引用《嵩厓尊生》,此类引用有两处,且都是大篇幅引用,故全录如下。
第一处引用见于《医碥·卷之三·肺痿肺痈》,该篇内容先是对《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的肺痿肺痈相关内容进行逐句注解,然后引用喻嘉言论治肺痈的特色,最后引用景日昣论治肺痿肺痈的方论:“《尊生》肺痿,举肺汤……肺痈,清金饮……咳吐稠痰,胸胀喘急,发热,玄参清肺饮……重者不能卧,宁肺桔梗汤……身热加柴胡,便秘加熟大黄。勿论已成未成,通用金鲤汤……已吐脓后,排脓散。[1]173”该篇对《嵩厓尊生·卷之七·中身部上·肺分》[4]166⁃167中治疗肺痿、肺痈的6首方剂皆予以引用,其中举肺汤为肺痿方,其余5首为肺痈方。“金鲤汤”为肺痈食疗方,原书中无方名,为何梦瑶所加。
第二处引用的内容更多,见于《医碥·卷之四·疝》。该篇先引《黄帝内经》、巢元方、张从正、赵以德等先贤之论,阐述疝气之病证形状、分类特点等,再言疝气治法。在论述治法时,大量引用《嵩厓尊生》的内容:“《尊生书》谓:治法断不宜补,姜、橘同煎补肝,细辛闭肝气,必禁(何梦瑶注:虚亦须补,此太泥)。疝脉必弦急,忌微弱。亦有挟虚者,脉虽沉紧,必豁大无力,其痛亦轻,但重坠牵引耳,人参、牛膝可用。余皆作实治,破疝汤主之……又有木肾,顽痹硬大,或痛或不痛者是也,由寒冷凝滞,当温散,破疝汤加海藻、昆布、川椒、附子”[1]281⁃282。
该部分内容几乎是对《嵩厓尊生·卷十三·下身部·腰胯分》[4]288⁃290中的“疝气病论”“似疝非疝辨”和“疝气备用诸方”的全文辑录,但在行文上进行了归纳处理,使其更加流畅。其引文中记载了10余种治疗疝气的方法,并附有加减法。其中有作为通治方的破疝汤,还有对水疝、狐疝、血疝、筋疝、 疝、木肾、小肠气、膀胱气、外肾偏坠、胀大、瘙痒及痄腮愈睾丸胀等相应病证的简释及方药,不仅有内治法亦有外治法,还含有部分注解并对疝气证治颇有参考价值。
2.3 《医碥·瘟疫病论》取材于《嵩厓尊生》
除标注出处以引用《嵩厓尊生》外,在《医碥》中还存在一些未标注而直接引用《嵩厓尊生》的,其中最为典型也最为重要的是《医碥·卷之二·瘟疫病论》。该篇篇幅较大,对瘟疫病因病机、传变途径、常见症状、变证兼证、妇人小儿瘟病及对应治法、备用方药等均有论述,颇为系统详细,是何梦瑶瘟疫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当前学者多认为该篇是何梦瑶对吴又可《温疫论》的高度概括和补充发挥,也据此总结何梦瑶的温病思想。但此观点尚可商榷,一是何梦瑶在该篇中对吴又可《温疫论》只字未提;二是吴又可颇重视“温疫九传”但该篇亦未言及;三是该篇中列有“瘟疫备用诸方”,但在《温疫论》中并未见到;四是吴又可《温疫论》有言:“风寒所感,轻则感冒,重则伤寒……当即为病,不能容隐,今冬时严寒所伤,非细事也,反能藏伏过时而发耶?[6]”明确表达不同意伏气温病说,但何梦瑶在质疑伏气温病说时却并未引用吴又可的观点。综上推测,何梦瑶《医碥·瘟疫病论》可能并非直接从吴又可《温疫论》中辑出。
经笔者研究发现,何梦瑶该篇内容实出自景日昣《嵩厓尊生·第十卷·周身部(上)》的“瘟疫病论”“瘟疫备用诸方”“瘟疫杂病论”“瘟疫兼症论”“愈后诸病论”“妇人小儿瘟病论”和“补遗病论”等篇章[4]241⁃249,在顺序和内容上均与《嵩厓尊生》相应内容基本一致。而当前学界在总结瘟疫学术思想时,基本未注意到何梦瑶对《嵩厓尊生》的继承,因而在结论上出现了偏差。
当然,《嵩厓尊生》中的瘟疫内容可能是景日昣直接对吴又可《温疫论》的总结,而非其原创;也不能因为何梦瑶的《医碥·瘟疫病论》主体内容取材于《嵩厓尊生》一书,而否定何梦瑶的瘟疫学术特点,应从中看到其善于取舍的一面。在《瘟疫病论》中对景日昣的观点亦有发挥,如其论治瘟疫仍循吴又可的“温疫九传”理论,把瘟疫传变病证分为膜原伏邪传表病、再表病、里病、再里病、表里分病、再表里分病、表胜里病、里胜表病(吴又可把表胜里病和里胜表病合为表里偏胜)、先表后里病和先里后表病。而何梦瑶则将其传变概括为邪传表、邪传里、表里分传和表里递传四类,便于理解掌握和实际应用;又如对瘟疫初起用达原饮一方,何梦瑶认为“初起可用,若病成热炽,用此恐无济。有表者宜用河间双解散,无表者宜用东垣二圣救苦丹,以及凉膈、白虎、黄连解毒、普济消毒等剂”[1]83,丰富了瘟疫治法。 对下后病愈结存证,景日昣承吴又可之说认为饮食调养即可,而何梦瑶补充认为可用滋阴法使其下润自通[1]90。尤其是吴又可未把温热病和瘟疫分开,景日昣亦只言瘟疫而未系统论述温热病,而何梦瑶能明确将两者分开论述,可以说是一个创见。
《医碥》后两卷“诸方”为方药集。据《医碥·凡例》:“诸方多从《准绳》录入,按门索之。[1]1⁃2”可知《医碥》中的方药多引自《类方证治准绳》。笔者研究发现,《医碥·诸方》共列90种病证972首方(不包括8首无名方)。其中有834首方剂见载于《类方证治准绳》,尚有10首方剂可在《证治准绳》全书中找到痕迹,可能也引自《证治准绳》;其余128首方,有45首引自《嵩厓尊生》,所占比例仅次于《证治准绳》,由此可见何梦瑶对《嵩厓尊生》一书的重视。
其所引用方剂汇总如下:咳嗽方2首(消风宁嗽汤、滋阴清化丸),哮喘方2首(桔枳二陈汤、神仙住喘汤),痹症方2首(行气开痹饮、立效散),汗证方2首(防风汤、漏风汤),呕吐方2首(平木汤、黄连汤),泄泻方1首(止泻汤),痢疾方1首(升消散),腹痛方1首(威灵散),耳病方1首(柴胡清肝饮),口病方5首(生津方、赴筵散、滋阴四物汤、冰硼散、口疳药),齿病方4首(羊胫散、芦荟消疳饮、人中白散、清阳散火汤),舌病方2首(花粉散、泻心汤),咽喉方9首(金丹、碧丹、玄丹、喉痹饮、清灵膏、甘桔射干汤、木香四七丸、玉丹、雪梅丹),喑病方1首(蛤蚧丸),皮肤方1首(八仙汤),厥证方1首(蒲黄汤),赤白浊方2首(清浊饮、便浊饮),遗精方1首(金樱丸),疝气方2首(茹神散、七治金铃丸),惊悸方1首(黄连安神丸),健忘方1首(安神定志丸),癫痫方1首(五痫通明丸)。
这45首方剂基本从《嵩厓尊生》相应篇章中引用,在方名和内容上基本一致。其余尚有部分方剂是《证治准绳》和《嵩厓尊生》两书皆有记载的,尚不能确定是否从《嵩厓尊生》中引用。但由此已可看出,《医碥》对《嵩厓尊生》一书存在大量引用。此外,《医碥·方后附录》“七方”“十剂”和“服药法则”[1]518⁃520等内容也与《嵩厓尊生·卷之四·论治部》的“七方治病权衡谱”“十剂用药规矩谱”和“服药法则谱”[4]82⁃86基本相同。
需注意的是,景日昣《嵩崖尊生》一书也是对前人理论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其中很多医论和方剂也并非其本人所创,因此何梦瑶对其中观点和方剂的引用,也只能体现其对《嵩崖尊生》的重视,而不能说其学术渊源即源于该书。另外,景日昣在医学上强调医易同源,对五运六气理论研究颇深,而《医碥》主要吸纳了《嵩厓尊生》中的方药论治内容,对其运气学说部分并未辑录。《医碥·卷之一·运气说》言:“运气之说,拘牵不通,固为有识者所不信……取其大者,略其烦碎,弃其纰谬,而实物理验于人身,是在善读书者耳。[1]16”与景日昣医易同源、精究五运六气的学术主张不尽相同,这也说明何梦瑶在医学主张上有自己的特点。
研究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先须熟读其著作,而熟读其著作又须知其著作渊源,如此方能明晰其继承与发扬之处。从上文论述可知,何梦瑶的《医碥》从医论至方剂均对《嵩厓尊生》存在大量引用,又有所取舍和阐发。其原因可能与景日昣康熙年间长期任职广东高要知县、声名远播并于在任期间完成《嵩厓尊生》有关。何梦瑶在医学上更注重实证,所以对《嵩厓尊生》医论的引用也多结合临证实际展开,对方剂的引用包含内治法、外治法等,特别是其对瘟疫病证的相关论述主要引自《嵩厓尊生》,应引起当代研究者的注意。另外,《嵩厓尊生》作为一本清代早期在岭南出现的重要医籍,与岭南医学有较密切联系,亦值得当代学者尤其是岭南医家学者进一步研究。
[1] 何梦瑶.医碥[M].吴昌国,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 荀铁军.《医碥》与《证治准绳》的渊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1(3):9⁃11.
[3] 谷建军.清代名儒景日昣及其《嵩厓尊生书》[J].中医文献杂志,2015,33(1):3⁃5.
[4] 景日昣.嵩厓尊生[M].赵宝峰,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5]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894⁃895.
[6] 吴有性.温疫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82.
R222.15
:A
:1006⁃3250(2016)10⁃1305⁃03
2016⁃04⁃09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Z⁃1435,YZ⁃1553)⁃何梦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三因司天方初探;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团队(YS1307/Y⁃1401)⁃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团队
王国为,男,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医家学术思想及五运六气理论研究。
△
:徐世杰(1966⁃),男,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中医临床研究,Tel:010⁃64089010,E⁃mail:xushijie6666@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