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萌
一提起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到头疼,随之而来的就是厌烦。其实不仅是学生感到厌烦,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又何尝不厌烦呢?深究“作文”如此惹人厌的原因,无外乎就是因为不会写罢了。难道写作就真得这么令人生厌吗?
2014年我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个实验,在这两个班中我分别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并在第一页上写一句话作为一篇小说的开头,然后将这两个笔记本分别放在了这两个教室中。我告诉学生:“你们可以在这个本子上任意接龙往下写小说,人物由你们来安排,情节由你们来设定,只要和前文能衔接上就可以。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与这篇小说的创作,只要你愿意!”我本以为不会有多少学生对这件事感兴趣,估计多数学生都是乐于去看而不会乐于去写,甚至我设想过最坏的结果——根本无人问津。但是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学生给了我惊喜。小说接龙不仅进行下去了,而且相当受欢迎,看的人固然不少,但写的人同样不少。我本以为只会有少数学生参与到写作中来,结果又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竟然全班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都参与到小说的创作中来了,甚至有几个语文成绩极差的学生也参与了接龙,而且文笔还相当不错(只是错别字比较多)。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两个班的学生都来找我,说笔记本已经用完啦。这样的结果使我相当吃惊,完全超乎我的想象。于是我急忙给了学生新的笔记本,迫不及待地拿回了他们的大作。那两个曾经空白一片的笔记本,现在被各种各样的字体写满了。一个晚上我就读完了两个班学生的作品,虽然他们的文笔还稍显稚嫩,有的部分字迹也有些难以辨认,但其中却时有神来之笔,令我有惊艳之感。总的来说,这两本小说接龙的质量远远超乎我的想象。而更重要的是我在其中发现了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拿着这两个笔记本,我不禁反问自己,难道真的是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吗?还是我们的作文训练课有问题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无数的疑问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急于找到答案!
通过让学生写小说接龙的尝试,我感受到学生并不是不爱写文章,只是在作文课上不知该写什么、怎么写。我想:不会写,总应该可以先说说吧!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作文课授课新模式: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大家的力量一起进行作文的讨论,先说后写,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利用在语文课上划分的小组进行座位调整,让每一组的同学都坐到一起,方便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当然,我在划分小组的时候也是尽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涵盖A、B、C三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在交流讨论时能尽可能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互相取长补短。
其次,每节作文课刚上课的时候都是由我先把作文题目和要求布置给学生,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要在组内发言。讨论时,学生要从审题、立意、拟题、选材四个角度进行文章的构思。每个学生都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谈自己对文章的设想,其他同学发言时大家都要记录下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创意,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作文构思中去。
第四步,经过交流每个同学列出自己构思的写作提纲。提纲写好后,每个人都对照提纲进行口头作文训练,重点放在语言修饰和开头结尾的设计上。如果在形式选择上能有好的创意也可以一并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在口头作文过程中,如果发现谁的语言特别好,可以适当借鉴;如果发现谁的语言有问题,可以给他指出来加以改正。
第五步,组内交流结束之后,由组内成员共同推举一个同学做代表(可以是作文设计最好的,也可以是某一方面有亮点的,还可以是进步比较大的)进行发言。这时,就是全班同学进行的一个口头作文的交流了。等于是在之前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个层次,再次进行交流。其他同学在听发言时还可以再次修改自己的构思。
在第三步和第四步的时候,教师要在班级各组之间进行巡
视,随时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在第五步的时候,教师要在每一个学生发言结束的时候给予适时的点评,或者及时进行指正。
第六步,这时每个学生可以说已经成竹在胸了,把作文写在作文本上就是一气呵成的事了。
通过这样上作文课,我发现班上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整体提高。通过交流讨论,优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获得了灵感;在锤炼别人语言的过程中,自己加强了语言精细训练。中游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借鉴了优生的长处,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下游学生在讨论中,听到了别人的思路和语言,能慢慢地进行模仿性的写作,并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加强了口头作文的训练,说得好了,自然写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在第五步,教师及时点评各组代表发言,其实就是教师口头批改作文,但要比平时的作文批改更有针对性,也不再是只给他一个人看的评语,可以给更多的同学启发和指正。又因为作文还没有写在作文本上,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进行修改,所以作文的最后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作文本交上来之后,教师还是要进行批改的,这就等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批改,可以使批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我推行的这种授课模式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进行指正。
参考文献:
俞愉.初中作文训练法新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2(02).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