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青
散文优美如诗的语言,摇曳多姿、自由灵活的形式,让许多读者着迷,但作为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散文教学中又觉得困难重重、充满困惑,因为散文教学似乎缺少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师不知该怎样把握教学中的本质。
一、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诵过甚,品读匮乏
面对一篇好文章,有些教师认为意会胜于言传,只要让学生多读读背背,其中造句的精妙、情感内涵的深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会体悟。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的各种读法。课后,学生还要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老师规定的优美语段。这种单纯以朗诵代替品读赏析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捧读一篇名家经典之作后,究竟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了多少情感的起伏和深邃的哲思感悟。
2.条分缕析,缺少整合
优秀的散文作品有着奇巧精美的构思,灵活自由的形式,清新隽永的语言,丰赡深邃的思想,有些教师拿到一篇好文章,看到处处是闪光点,自己种种的揣摩、解读,恨不得一下子全都讲解给学生听,于是条分缕析,把一篇或灵动或厚重的散文支离破碎。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也很有收获,但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碎问碎答的教学无法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对文本内涵解读也不能深入。
3.急于求成,解读不精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急于求成,缺乏对文本,尤其是对其中精彩篇章语段的品读欣赏。如教学《鸟啼》,让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最后得出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我们对生命要向死而生。学生得出的结果很生硬。富有哲理的、优美的语句忽略了品读,学生是难以在阅读中获得美的感受,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语文教学必须有知识的传承,技能的训练,语言的理解和内化,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二、实现散文教学目标的措施
1.反复涵泳,品出语言的味道
散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必须在咀嚼中才能品出味道,散文教学尤其如此。作为一名学生,本身的文学积淀极为有限,文学鉴赏的方法还很不健全,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朗诵初步感知美文外,更要给予阅读方法的点拨指导,让阅读读出意味。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先生的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道出了进入文本的通道,走进作者内心的媒介,首要的就是文字。强调反复涵泳,品味语言,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学生才能读出作品的真滋味。
2.唤醒体验,领悟深层的情感
通过阅读,让学生真正有所领悟,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品味,感受,进入文本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更深入地切入到作品深处,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表达母爱的博大和深沉,语言极富表现力,让学生从自我的个人经验出发来理解史铁生母亲的伟大,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悔恨痛苦,才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共鸣。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说出是什么吗?处于青春期的你,曾因为逆反心理或其他原因故意给母亲出过难题吗?
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
母亲?
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这样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通过分析交流,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被唤起:有同学叙述了中考那段日子里,感受到的亲情、关爱;有同学在读到“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流下了眼泪,为自己曾经的无知与倔强自责、内疚。通过情感体验,用自己的灵魂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了更多生命的感悟。
3.专题整合,明晰教学的主线
现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以主题组元,即根据学生精神成长和阅
读积累的需要确定主题,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文本组织单元。如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选取了《想北平》《我心归去》《肖邦故园》《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五篇课文,这五篇课文都与家园有关,传达了思乡、人与故乡的关系这一主题,教师安排教学可以根据这根主线整合教学内容,营造一个专题式的教学情境,拓展专题内涵。
通过学习,学生对本专题的“故乡”主题的解读会更深入、更全面:家园不仅是故土、家国、亲情,还指向人精神意义上的皈依。通过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得到巩固,更有了发展。
4.拓展链接,丰厚文本的内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课堂上的品评探讨、“百家争鸣”都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容不得半点毫无根据的臆想及因此而产生的架空分析。为了更确切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内涵,教师有必要做与文本相关的拓展链接。
教学梭罗的《神的一滴》时,只有学生阅读《瓦尔登湖》原作,徐迟的译序,了解梭罗的生平,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把瓦尔登湖称为“神的一滴”。文本细读只有在开阔的视野之下才会有诗意、有内涵。
以上几点认识希望能在教学中让师生在领略、感受散文之美
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让散文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韩尚枫.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艺术谈[J].考试周刊,2013(6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