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探究课之我见

2016-01-28 14:57孙传信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测量教材

孙传信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都在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做着不懈的努力,使新课改革能够向纵深方向发展。下面仅就探究式教学的课堂设计谈一下个人看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去探索未知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我认为要想上好一节探究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定引导的目的地

上好一节课,教师首先要知道想引导学生到哪里去,这涉及确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评估标准与手段。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以学生实际学习基础和需要为前提。例如,在《探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中,课标要求:(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3)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4)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学生实际学习基础是熟悉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并会简单换算,会简单测量,但不会估读,不习惯加单位,不会使用停表,不会选适当的测量工具。所以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以上要点。

引领学生到达目的地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些方法适合小学生,有的适合初中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来选择相应的方法。

1.要合理确定课时

某一项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多少课时,不能简单以自己的经验或者别人的经验或教材、教学参考上的提示来定,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单纯为了完成课时而确定课时。例如,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材安排了一個课时,但学生实际情况是由小到大单位换算掌握不熟练,一课时完成效果不好,所以我把这一节分成两课时来完成。

2.要预测学生的想法

探究式教学要把主动权真正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是主角,教师要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探索知识,必须对学生的想法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但学生的想法往往千奇百怪,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往往三言两语解释不清楚。要想做到“收”“放”自如,教师必须提前预测学生的想法。要想较好预测学生的想法,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和学生接触,常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外,还和教师备课有关。这也要求教师对教材涉及内容考虑周全,不知道的知识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

3.教师要会指导

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相应问题并敢于大胆猜测。这一步学生有时不知道怎么提出问题,有时会猜得五花八门,这就要求教师会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提出猜想。这样,他们才有兴趣进一步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设计方法上,教师更要指导学生按比较合理的方法来设计实验。一旦学生的方法不是很合理,教师不要简单否定,要引导学生在原来的思路上加以改进。对那些一看别人的方法比自己的好,就放弃自己想法的学生,要坚持让他们先按自己的设计方法完成实验,再来尝试别人的想法。这样,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于实验不成功者,要让他们讨论为什么失败,对实验加以改进,然后再做实验看结果。当然,对于实验成功者,还鼓励他们尝试其他组的实验方法,体会更多快乐。

4.学生做完实验后,各组还要交流讨论,教师还要点评

一节探究课可能一堂课完不成,我建议最好一周课中有两节课是连着上,即“连堂”,这样就有利于一节探究课的完整性(有的学校已经这样做了)。

二、对教材内容适当处理

教材内容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一点都不需要作调整,这是理想情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处理。比如增添内容、调整顺序,甚至还可以“老教材新用”,把老教材中有利于新课程的东西拿出来,都是可以的。比如,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新教材中只有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这样学生不易得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规律。这时可以把旧教材中有关的数据拿出来,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着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才能把课程改革更好地向纵深方向发展。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测量教材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