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林
摘 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以及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事关学校、家庭、社会。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均衡发展。然而,我们在普遍关注学生文化课以及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为此,我们一线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沟通,联合家长、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为他们撑起一把健康发展的“保护伞”。
一、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在中学阶段,部分学生心理上有一定障碍。那么,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主要归纳为三类: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有人认为,学习问题只关乎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提高分数的问题,与心理无关。其实不然,这类问题恰恰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部分,例如,某学生因学习压力而造成头痛、失眠、神经衰弱,从而考试成绩不好,继而有考试焦虑等问题,有部分学生因课业难,负担重而产生厌学心理,这一系列都属于因学习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及挫折适应问题
这一阶段孩子的价值观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已初步形成,但并未达到成熟阶段,所以他们在选择交友,初步涉及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时,有时候处理不当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处理不当,双方关系紧张会让学生认为教师不信任他、不喜欢他,进而厌恶这位教师,或这门学科。与同学、父母之间的关系,如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做出一些无法弥补的举动。当代中学生大多数是“90后”,这一代正是孩子少,娇生惯养的一代,大多数学生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所以当他们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无助与无力,致使有些孩子在遭受挫折之后做出一些过激之举。此举动不仅让人痛心,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三)青春期心理、生理问题
这一时期正是中学生在心理及生理上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继而部分学生在这一时期会出现情感激荡、早恋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沟通处理,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
二、中学生心理不健康解决对策
首先,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也是老师,因此,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任务首先就落到了老师身上,老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新时期的老师更要做一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这就要求:(1)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2)重视德育,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掌握他的家庭情况、近期的表现等。例如,一位学生成绩优秀,但性格内向、孤僻、不喜欢交友,老师在了解他是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以后,平时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以使他能健康成长,走向美好未来。除此之外,教师包括学校要重视情感教育,因为情感教育能促进品德的发展。近年来,一些不良的事件,引起了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从而促使人们对学校德育的内容、目标以及方法进行了反思。试问:多年来,我们在学校里一直设有思想品德课,从教学大纲到教材再到层层考试,不可谓不重视,但我们往往注重的是概念的灌输和牢记,致使许多学生答题时头头是道,稳拿高分,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因此,良好的品德,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好的情感能促进认知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青少年时期正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情绪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如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紧张、急躁、孤独、自卑、嫉妒、忧愁、烦恼、悔恨、厌学的不良情绪,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这对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其次,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多和家长沟通,劝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从而建立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缩短師生的心理距离,使教者与学者相互信任,从而使关系更融洽。也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不断培养积极的心理价值取向,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最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倾注爱的力量,共同关注下一代,使他们健康成长,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实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注: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课题号BY[2014]G155。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