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

2016-01-28 00:18:21胡刚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心理活动体育教学兴趣

胡刚

摘 要:运动参与是获得体能、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生活态度的途径,在日常教学生活中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同时在运动中促进学生心理过程的成功体验,形成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关键词:体育教学;兴趣;心理活动;运动参与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把过去强调用学习成绩来判定学生能力变为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体育教育也要从过去重视竞技体育能力转变为“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毕竟学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而过去的教学方式却束缚多数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不了从事体育运动的热情。而今在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下面我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良好的动机、需要是学生参与积极运动的前提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

浓厚的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提高参与活动积极性的重要体现,是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初始动机。在传统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学更多的是完成教材内容,忽视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造成体育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对我所教初中生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是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初中生是有血有肉的有机个体,他们都有着这个年龄具有的特点——好奇心强,新颖的事物能引起好奇和兴趣,当学生被学习内容所吸引,好奇心的驱动能激起学生去求知、去操作的学习意愿。把过去那种利用“纪律”“威严”等手段迫使学生积极学习。变为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学中应拓展教学范围,全方位培养兴趣

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仅仅从课中去考虑激发兴趣,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在上课前就要接触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以自己设计的游戏、小故事或动作等方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和舒缓、和谐的心境进入体育课的学习当中。

在课中,不应沿用过去呆板、机械的教学模式,而应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可以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形成自信、自尊、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规划好场地,同时运用好器材和道具,创设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情境。另外,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化的特点,经常变换教学内容、手段、场地、器材,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当然,做到这些,还需要教师把自身的激情、情趣和宽容带入课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这个愉快的氛围,使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进去,从而激发兴趣,调动他们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目的、有趣味、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问题不但要充满趣味,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要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课的实施中自己动手、动脑予以解决。教师的问题还可以来自生活,让学生明白体育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学活用文化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改变学生对体育的片面认识,回过头来又可以促进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在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思考题或提出更高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欲望,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关注学生心理成长,注重培养自尊、自信心

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体验快乐,增进友谊。要想让学生长期投入体育锻炼,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体验运动,快乐是前提,而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心是促使他们长期投入体育运动的保证。

自尊是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实际练习中不敢参与或者“畏首畏尾”,此时教师应给这部分学生降低难度,加强个别辅导,给学生以更多的成功体验。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融洽课堂气氛,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完成设定的目标后,教师应该带领同学给他喝彩,当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目标时,教师应带领同学们给他加油、鼓劲,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自尊、自信心逐步得到提高,从而更积极地投入体育运动当中去。

三、调控学生情绪,促进积极体育运动的开展

情绪作为心理活动的内容之一,调控好情绪,把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是学生更好地从事体育运动的保障。在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压力,如果这些困难处理不好很容易演变成消极情绪,进而会影响自信心和兴趣。

1.“自我暗示法”来调控情绪

自我暗示是使一种我们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和持久的表达方式。进行肯定的练习,能让我们开始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我们过去否定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过程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自我暗示最常用的方式是用语言对学生心理活动施加影响,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比如,在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学生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时,教师指导学生心中默念:“我能行、我能坚持、我能做到”等,通过这些语言暗示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实际效果。

2.通过调整呼吸来控制情绪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压力或其他的消极情绪产生时,可以适时采取调整呼吸来控制好情绪。比如,“腹部深呼吸法”,因为深呼吸能增加氧供量,使人心跳减缓,血压降低,还能转移学生在压力环境条件下的注意力,提高自我意识,使其能够保持镇静,控制情绪,缓解焦虑情绪,从而调节好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增强大脑对身体运动的控制与支配能力。

四、教师的心理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自身的心理倾向、思想水平、人格魅力和知识的渊博度等,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比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根本性,所以教师应积极调控好自我的心理活动水平,以期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1.培养教师的工作兴趣是根本的需要

教师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感兴趣,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种负担,那对学生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教师应用多种办法调整心态。比如,用丰富的工作内容培养工作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学期学习内容,甚至和学生一起收集各种信息资料,一起设计课堂学习方案,多增加和学生的互动,使原本枯燥的工作变得丰富多彩。

2.教师应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是对自己努力结果产生的实际的感受。增强自我效能感能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使自信心和行为动机能不断地加强。要加强自我效能感应,先制订合适的教学效果期望值,对待学生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设定一个成绩标准来评判教学效果,应该针对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應看重学生的进步值。

教师应用好心理活动规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从而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心理活动体育教学兴趣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 22:58:59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 22:58:26
浅析设计心理学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7:04:12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 13:47:51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5:21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8:04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7:21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7:11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8:02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