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师传统乐器通识课程设置的思考

2016-01-28 07:43杨小丹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35002
大众文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通识课高师思考

杨小丹 (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435002)



关于高师传统乐器通识课程设置的思考

杨小丹 (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435002)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音乐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方面。高等师范院校既要培养民族音乐的专业人才,也有必要提升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非音乐专业人才的音乐素养,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众对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瓶颈之一,传统音乐是民族认同的符号和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重要媒介,时代呼唤高师院校有必要将传统音乐教育纳入高校公共通识课体系。沉浸教学法、任务训练法、成绩展示法等教学方法可以促成这一愿景成为现实。

关键词:高师;传统乐器;通识课;思考

一、音乐素养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这些纲领性文件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美育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高等师范院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扎根中国”不但要立足当下中国国情,还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内容纳入高等教育之中。将传统文化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这些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能胜任未来教育工作的需要,这也是今后办好中国自己的高等师范院校,尤其应该重视的方面。教育改革,应该是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改革,在重视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传统音乐素养教育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二、民族音乐是文化认同的符号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民族音乐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律动和心跳的声响;是巍峨的高山,是潺潺的流水;是高洁的人格,是凄婉的爱情;是敦煌大漠上的阵阵驼铃,更是伯牙琴声的丝丝余韵。不论身处何地,听到它们的中国人,就觉得那是自己记忆中的一部分,忍不住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真要抽丝剥茧,说个究竟,却又知之甚少,难以明确说出打动自己心灵的这种律动来自何方,如何构成,更遑论这些旋律在传统音乐文化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过程中是如何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过去传统音乐教育的缺失和遗憾。

初唐何延之在其《兰亭记》一文中,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搜求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真迹的过程。其中对辩才和尚的评价是“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这是“琴棋书画”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概念被首次提出,从此成为文人士大夫终生追求的艺术修养科目和衡量一个人艺术修养的尺度。但在封建社会,琴棋书画往往不是普通百姓所能随时消费得起的,上层建筑达到何种程度,有赖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的确,人们学习和欣赏高雅艺术,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器材和演出环境有较高要求的器乐演奏尤其如此。只有中产阶层足够壮大,民众有了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有条件实现对音乐艺术的更高审美追求。中国民族乐器及其演奏对普通人而言,还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好奇、向往,却往往受制于缺乏时间、生活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望而却步。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终于有条件学习这些传统乐器,一些成年人也加入到学习中给自己解压充电,开始学习这些传统乐器,在音乐符号中寻找自己的身份代码和价值目标,一些家长也开始让孩子学习这些乐器的演奏,甚至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高校许多热衷民乐演奏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会更积极主动寻找这方面的学习机会。

中国传统音乐有其不同于西方音乐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吸引着他们走进传统,回顾历史,从跨越时空的民族音乐旋律中把握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存在感,强化民族记忆。而对一些有志从事中国文化推广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也认识到,语言传播虽然是中国文化推广的主要内容,但不得不承认,语言传播只是文化传播的一个方面,如能辅之以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文化传播,其效果必然是单纯的语言传播所不能企及的。事实确实如此,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在韩国、日本等地粉丝众多。近期抱着古筝、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走上舞台演奏流行歌曲的“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受到热捧。民族乐器的演奏越来越贴近大众的普通生活,其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也应该融入九年义务教育,融入中小学校音乐课堂。高师面临着培养传统音乐传播者的重任,对学生进行民乐演奏教育非常必要。

三、开设此类通识课程是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迫切需要

传统文化包括的内容很广,但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传统音乐,必然占有重要地位。今天,“音体美”全面素质教育概念已经普及,如果说音乐素养是衡量高素质公民的重要标准,那么提升自己中国民族音乐的素养则是教师所面对的现实任务。民族器乐弹奏是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据调查显示,在音乐专业教育中,作为西方乐器的钢琴因其音域广,音阶全等特点,传入中国以来受到了的格外重视,已成为高师乃至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而中国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竹笛等,在各音乐院系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进行专业学习,选修课程也只针对音乐专业学生设置,这对我国民乐基础教育的普及和传播是极其不利的。在部分高校各专业中,非主修民族乐器的学生,甚至分不清楚古琴、古筝、瑟、箜篌这些中国古诗词中高频出现的传统乐器的形制。专业人才对本国本民族精髓的音乐文化的了解都如此之少,更不用说其它民众对这些传统乐器的了解程度了,可以说这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软实力的硬伤。这一窘境,不能不说是我们过去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偏差所致。据调查,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传统器乐在内的传统音乐教育鲜有纳入通识类课程体系者。很多有志于了解传统音乐、学习传统音乐的学生被拒绝于所在大学的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外,没有登堂一窥究竟的途径和机制。所以,开设民族乐器选修课程,也是为普及未来教师团队对本民族器乐的认识和了解,进而逐步提高社会大众对本民族乐器了解的有效途径。在将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的平台里,应该有中国民族乐器的位置。

四、民族器乐通识课教学新方法

如果民族器乐通识课进入公选课课程体系,面对众多的选修学生,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器乐演奏授课方式比较特殊,一般很少涉及板书、PPT等常用教学设备。传统教授方式多是口传心授,以谱为鉴,一对一手把手教授。一旦面向各专业学生,相信由于选修者众多,很难做到全面单独技术指导。因为选修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高精尖演奏人才,而是重在普及对各民族乐器形制的识别和赏析知识,教授基础演奏技法,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文化与精神,所以这一教学必然不同于专业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设想:

1.沉浸教学法

在各高师院校开设民族乐器演奏公共选修课,每学期开设一种民族乐器的初级技巧演奏学习课程,授课地点可根据乐器的种类选择在大型公选课堂的教室或者是教学资源丰富的音乐院系内。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学乐器种类。例如第一学期开设笛子、二胡、埙;第二学期开设古筝、葫芦丝、琵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期及器乐种类。

教学环境主要设置为沉浸式教学环境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学会欣赏器乐作品为主,学习其基本演奏技巧为辅,以至少成功演奏一首传统意义上的器乐作品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其最终目是普及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器乐演奏的了解,为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2.任务训练法

我国民族乐器种类丰富,有易携、易学的口簧琴、葫芦丝等,也有结构古朴、演奏技巧复杂、国韵十足的古筝、二胡、琵琶等。在开设选修的课程中,对简单易学的乐器重在实践演奏的学习,例如竹笛的教学。竹笛这一乐器小巧易携,价格由十元至千元不等,价位适合各种经济状况的学习者,学生一般都有能力自行购买。而演奏技巧较为复杂,较贵的乐器则需要承担音乐专业教育的院系提供教具。教学时,数人围坐一琴,了解其基本构造、发声原理、演奏基础方法等。以欣赏为主,模仿弹奏为辅。针对不同乐器布置不同学习、演奏训练任务。如竹笛可考察其演奏一首短小的乐曲,而古筝等大件乐器可考察其对乐器构造、基本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著名乐曲的欣赏了解程度。不同的乐器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任务教授其不同的训练方法与模式。这样既能做到对民族乐器有初步的了解,又不至于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学生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

3.成绩展示法

在学生修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之后,考察环节可以设计为个人学习成就展示活动并将学生表现纳入学分。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个展示平台,面向同类选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就,寓教于乐。展示的内容既可以用乐器演奏一首熟悉的旋律,也可以是对一首乐曲的理解进行演讲,抒发个人感受;既可以是琴声伴诗书的节目,也可以是讲解演奏技巧的微格式讲台。这样,既能实现对成绩优异者的肯定,也可以增强大家继续学习的信心。

五、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既要培养民族音乐的专业人才,也有必要提升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非音乐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举措中扮演者不可替代作用。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的匮乏,音乐专业人士对传统器乐形制知之甚少,已成为制约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瓶颈之一,是今后高师人才培养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作为凝结了中华民族情结的传统音乐形式,凝聚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之器,在国家大力提倡在基础教育中普及音体美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今天,传统音乐及其演奏形式不只是一种声音形式,更是民族认同的符号和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重要媒介。提升广大民众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和国家音乐文化软实力,需要从制定高师人才的培养模式做起。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3]孙玄龄.简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日本传播的现状[J].人民音乐,2012(12).

杨小丹,硕士,湖北师范学院讲师,古筝专业。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通识课高师思考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