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周佳 李慧娟
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的教学实践
李蓉周佳李慧娟
【摘要】目的探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将护理人文关怀理念具体化,对护理人文关怀的行为进行干预,并创设案例情境辅助干预,采用“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及技能考核中“学生护理关怀行为”得分情况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89.64±62.35)分,得分率85%,属于较高水平。学生人文关怀行为得分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护理人文关怀的行为干预,注重关怀行为的养成教育,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5)18-2871-02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18.054
收稿日期:( 2015-03-18)
作者单位: 050035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护理教学办公室
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本质,是尊重生命的情感,是帮助他人,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活动,是融合情感、认知、行为的一种关爱和帮助的过程[1]。护理关怀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2],但也是目前护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我校将人文关怀理念教育融入护理技能教学中,开展护理人文关怀的行为干预,并创设案例情境辅助干预,以期使学生通过护理人文关怀行为的养成,促进其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干预形式及效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河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3年制专科2008级和2009级全体学生共110人为研究对象,男15人,女95人;年龄18~21岁。护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
1.2方法(1)护理关怀理念具体化:通过阅读文献、听取护理专家的意见,将护理技术操作中能体现护理关怀行为的内容列为操作流程的指标,赋予分值,并与技术操作有机融合,完善流程。如技术操作前增加了微笑着尊称问候患者并有目光接触、询问解释亲切耐心等行为评价内容;在技术操作中提出了对患者的指导沟通要有3次以上,动作要轻稳,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并能及时关注患者感受及需求等行为要求;技术操作后要求嘱咐交代要态度和蔼、要有道谢、注意了患者的体位舒适等行为评价内容。护理关怀量化评价内容共占总分值20%。将加入护理关怀行为内容的20项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下发给学生。(2)创设案例情境辅助干预:将临床常见病例设计成突出护理问题的案例,营造出既是临床护理工作状态又充满了人文关怀需求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真实的临床状态,去同理患者的感受,去体会患者的需要。同时将案例建成题库。(3)干预关怀行为促进行为养成: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训练或考核,均随机抽取一份案例,根据案例中“患者”的具体情况恰当称呼、解释、交代,并自然恰当地体现关爱行为。20项护理操作项目均干预训练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关怀行为,使关怀行为被反复模仿,不断修正。(4)考核采用三段式形成阶梯式干预:技能考核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分3次进行,循序渐进地阶梯式干预,对学生的关怀行为及时反馈,强化矫正,引导督促学生以正确有效的关怀行为服务患者,促进其积极正确的护理关怀行为的形成。
1.3效果评价(1)三次技能考核护理关怀行为成绩比较。将学生三次技能考核中人文关怀行为得分情况进行比较。评分标准中护理人文关怀行为共占总分值20分。(2)采用黄弋冰编制[3]的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在学生临床实习期进行测评。该量表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0,包含8个维度,即人道利他价值观、灌输信念和希望、促进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困难、提供良好环境、协助满足基本需求、科学解决健康问题和健康教育,共45个条目。每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别计为0~4分。总量表采用百分制计分,得分越高说明人文关怀能力越强。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83.6%。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次技能考核护理关怀行为成绩比较第三次考核成绩好于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成绩好于第一次考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次技能考核关怀行为成绩比较n =110,±s
表1 3次技能考核关怀行为成绩比较n =110,±s
项目 成绩 t值 P值第1次考核12.84±3.89 - -第2次考核 15.33±3.68 2.079 <0.05 第3次考核17.73±2.12 3.539 <0.05
2.2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情况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89.64±62.35),得分率为85%。见表2。
表2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及得分率n =92,,±s
表2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及得分率n =92,,±s
项目 成绩 得分率(%)促进情感交流12.71±3.22 79帮助解决困难 8.35±6.36 77协助满足基本需求 7.21±2.33 75灌输信念和希望 18.32±2.54 72人道利他价值观 14.25±4.73 71健康教育 15.36±3.04 70提供良好环境 8.64±1.87 67科学解决健康问题 7.58±2.55 61总量表89.64±62.35 85
护理工作如果抽掉尊重人、关爱人这个人文关怀的核心,再完善的工作程序也都会流于冰冷的形式,无法达到优质护理的目的。而护理关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步形成[2]。目前,许多研究者提出,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仅靠开设课程、讲授技巧是远达不到目标的,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素质的重要途径[4-6]。护理技能教学阶段,将人文关怀理念教育融入其中,将体现护理人文关怀的内容纳入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中,每项护理技术操作项目都培养他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行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使技术层面照护与护理人文关怀真正融合为一体,更好地体现出护理工作的关怀性的治疗作用和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89.64±62.35)分,得分率85%,属于较高水平,表明这种培养形式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是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内化为个体的价值体系,外化为关怀行为[1]。关怀作为一种行为活动是可测量的,将内隐的抽象的关怀理念具体化,把护理技术操作中体现护理关怀行为的内容列为操作流程的指标,赋予分值,量化评价,引导督促学生进行关怀行为的训练,通过干预关怀行为,促进关怀行为的养成,进而发展关怀能力,也不失为一种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途径。20项技术操作,护理关怀行为不断被反复模仿,进行3次考核,关怀行为获得多次反馈矫正。学生的关怀行为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由模仿老师到自如运用,关怀技巧在不断的修正中得到提升,沟通交流在反复训练中逐渐变得“会”说“会”讲了。整个技术操作过程,学生普遍表现出“心中有人”,实现了技术操作在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基础上完成,体现出了护理的真正价值。在人文关怀能力评价中,“促进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困难”等人际关怀能力得分率分列前二位,表明学生已具有较好的人际沟通和人际关怀能力。同时由表1也可知,学生的人文关怀行为得分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均表明,干预关怀行为,注重关怀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一种人文关怀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文精神培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模拟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去体验[6]。为此我们重视关怀的体验过程,创设既是临床护理工作状态又充满了人文关怀需求的案例情境,促使学生要针对“患者”的个体独特状态,实施最佳的行为。即使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句问候,也都要在创设的不同情境中正确地表现出来,让他们真实地体验:“关爱常常是从接触患者的第一瞬间就开始了”[7]。由表2可知,学生在“灌输信念和希望”、“人道利他价值观”等人性关怀能力上得分率较高,表明不断地实践关怀、体验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关爱、尊重情感,更自觉地同理他人感受,更主动地满足他人需求,树立起了人文关怀的责任意识。
总之,我们将人文关怀理念教育融入到护理技能教学中,开展护理人文关怀的行为干预,注重关怀行为的养成教育,并创设案例情境辅助干预,重视关怀的体验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护理人文关怀的技巧,还促进了学生对人文关怀内涵的领会,发展了他们的人文关怀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策略研究进展.护理学报,2011,18: 20 -22.
2孙钟,陈红.护理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0,45: 79-81.
3黄弋冰,许乐,姜小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福建医科大学,2007.53-61.
4计惠民,蒋鹤生.护理人文关怀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进展.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 281-283.
5张金华,高敏,李薇,等.护理本科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中华护理教育,2012,9: 328-330.
6苏爱华,高英丽,薛雅卓,等.关怀照护训练与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素质的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 44-45.
7许以蓝.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加强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华护理教育,2006,3: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