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丰
拓展和探究是编辑的内功
田 丰
[摘要]要做一个合格的编辑,就需要不断拓展、探究新知识,打牢夯实基础,提升加强编辑功力。
[关键词]编辑;拓展;知识;内功
[作者]田丰,副编审,新华文轩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四川教育出版社第五编辑部。
出版人常说:“编辑就是杂家,专为别人‘做嫁衣裳’的人。”“杂家”概念是什么?什么样的编辑称得上是“杂家”?“做‘嫁衣裳’的人”,应具备哪些素养和功夫?现就这些问题,根据笔者的阅历和认识做一探讨。
要做一个合格的编辑,笔者以为:首先要以出版专业为主线,开拓相关门类的学习,掌握各种新信息、新知识,了解新方法、新概念、新技能。
(一)巩固已知,融合现代
在编辑工作中,以语言文字为要点,开拓相关知识并融合在工作中,这对笔者本人帮助很大。例如,在编审《中国古代玺印篆刻漫笔》中,笔者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融合当下的知识,发现并纠正了该书稿中近100多处的政治、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假如缺少文艺及国策等方面的知识,是很难甄别出书稿中存在的问题的。
(二)广泛的知识是编辑的技能
努力地学习和具备多种知识,方能胜任编辑工作,才能称得上是职业编辑。
在编审《回眸那年那月》书稿中,不仅有政治提法上的问题,还有50多位作者写作水平、文字体例不一等问题。笔者审阅带编辑加工了四遍,充分运用出版专业的相关知识,从内文文字处理、版式设计、封面扉页设计、书名题字到印制工艺、选材用料,都广泛运用到各门类的专业知识。
编辑是“做嫁衣裳”的人,要有“本事”。“本事”需要不断地拓展知识,这是长期锤炼编辑的基本功和提升编辑技能的手段。
(一)不断提高政治敏感度
拓展政治、外交、地理知识,对编审好书稿是有很大帮助的。譬如,在编辑《国学经典》八年级上册时,作者在前言部分写到习总书记在一次《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四点”讲话。初看两遍均未看出“四点”的问题。但通过平时的政治素养,觉得“吃不准”——笔者查核了讲话原文,发现第二、第三、第四点都是原文引用,但第一点却是作者自己的“归纳”,后笔者与该书稿的相关编审和社领导沟通后,及时纠正,避免了政治上的重大失误。
在《幼儿素质教育》大班教材的编审中,其中有一课讲“奥运五环旗”。书稿里说“绿颜色圆环代表澳洲”,笔者敏锐地发现其有因地缘政治而引起的外交争端问题。应该为:“绿颜色圆环代表大洋洲”,概念就不一样了。若不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出现向我国提出强烈抗议和外交争端等问题。
在编审《中国玺印漫话》时,修改以一方印章的拍卖价与毛泽东当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资做比喻等极不严肃的政治问题,都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出的政治素养。
(二)加强社会责任感
加强和夯实传统和现代文化,培养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做好编辑工作有很大帮助。在编审《幼儿园教材大班下》“过河”中,鸭换成了猫,问题就出来了:鸭会游水,而猫不会游水。只好依据图来改正《教师用书》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因《教师用书》中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尴尬事情。
(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不断充实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政治性历史知识,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舆论导向观,避免在编审工作中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在策划编辑《回眸那年那月》时,因作者均为20世纪50年代的中学生,书稿中存在着政治敏感性提法。笔者将党和国家的最新政治性历史文献知识,严格运用在编审中,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予以一一修正和删除。
(四)加强和开拓国学之学力
编辑需要对国学不断学习和钻研,善于区分和掌握“可改可不改”和“应改必须改”的界限和原则。
譬如,《国学经典》八年级(上)正文必须修订处达500多处,皆是知识和导向性的错误。如,西汉……戴震→戴圣;炳→秉;情欲→欲望;邱→郈等。原题为“骥不其力”,笔者觉得不妥,改为“骥称其德”。因为,“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故应该必须改。
从事编辑工作,就要学无止境,始终保持一种永没毕业的小学生执着学习的心态。因为笔者每编辑或审读一部书稿,就会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很多新知识、新领域。因此,应该在以下方面长久地做好基本功课:
(一)向新信息、新技术领域涉猎和开拓
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促使每个人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够把事业做得尽量完美,从而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笔者在担任重点课本《信息技术》七、八、九年级的部分责任编辑和编审工作中,运用自己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主动地发现了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如《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时,原书稿描述三传感应器时,笔者仔细反复地一边看图一边看文字,发现怎么只有两条传感应器呢?另外,编程语言的数据与屏幕截图中的数据不一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教计算机的专家,经他们审核,笔者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经四川省教科所《信息技术》编写组确认并更正。
笔者在编辑高中地质版《非常学案——地理》时,掌握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新概念。因现在的高中知识远远超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中生所学的知识。笔者采取查词典、网上查询、问朋友同事等方法来解决书稿中的问题。“本事”增长了,审读起来就快了。
(二)夯实并运用教材出版专业学科的知识
图书出版编审工作专业性很强,但又需要有较全面的出版知识,特别是要夯实教材出版专业学科的知识,并切实运用到工作中。以《小学生学习实践园地数学》(人教版)为实例。
(1)了解现行教材的编写方法和体例,纠正题干和算式中的错误。
例题:小华的体重是34千克。读作:( )
此处应为“读作:( )。”因上一句是一个陈述句——小华的体重是34千克,后面也是陈述句。所以说应该在括号后加句号。
(2)修正题干题义,明确答题要求。
例如:晓风跟着妈妈去商场。
总观题干和内容,清晰地表明是因购物而产生的数学。故在题干句末补足“动宾”关系词“购物”。
(3)修正歧义的标点。
例题:联系图说一说算法,再圈一圈,填出得数。
根据题意,改为更简洁、明了、准确:看图,说一说算法,再圈一圈,填出得数。
(4)改正错误字符。
在教材教辅的编审中,特别是数学等理科中,有很多符号在实际的编排中很容易排错和混淆,不仔细比较和分析是很难发现的。
例题:把每条线上的3个数的和填在下图相应的括号里。
此图两处括号是错误的,应该翻转90°排成横式( )才正确。
(5)图形加工处理。
在教材教辅编审中,会遇到大量的图形编辑工作。图片质量的优劣影响出版物质量。由于一般作者对出版编辑规范不太熟悉,提供的扫描图片的像素较低,效果较差。作为编审人员要预见到出版后的实际效果。故笔者专门将不清晰的图片标示出:“请用硫酸纸拷贝、转绘成单线白描图后再拼版。”经过这一批注和修改,其图片出版后的效果就不同了。
探究和开拓,能帮助和提高编辑的治学能力和编审功力。这对编辑尤为重要。
在编审《新课程探究丛书》《小学生字词书写本》等书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书的前言和正文对字形组成结构称为“偏旁”,有些称为“部首”,甚至于一本书里的叫法都不一致。这样的出版物必然会在师生和读者中造成极大的混乱或迷惑。为此,笔者展开了有关的探讨和分析、比对工作。
首先,从这两个词及字,以《康熙字典》《辞源》(商务印书馆)《辞海》(上海辞书社)《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现代规范汉语词典》(第三版)为据,做了综合和科学的考证并得出:
在研究中国汉字的规律、字形结构、结字类别等时,应该叫部首。譬如,《现代规范汉语词典》(第三版)附录6“部分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封面二之“部首目录”。
在以下地方叫偏旁:在分析研究一个字的组成单元、结字成分时,叫偏旁。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汉字~名称表。
综合上面字典、词典的考证、表述和比较,个人便有以下之见解: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对汉字多数讲的是部首,使用得多的是部首检字法。另外,从发展的眼光和广义的内涵来看,“偏旁”相对用得少一些、狭隘一些,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建议广泛地使用“部首”,其定义既准确又涵盖面宽泛,同时也不易引起歧义。
综上所述,要做好称职的编辑,就应该不断拓展和探究新知识,绝不满足于现状,充分夯实自己的编辑功底,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不断地提升和加强编辑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功夫,成为一个合格的名副其实的出版“杂家”——这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才能完成好社会所赋予编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