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媒体风险事件中民族形象构建的报道框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的实证研究(2011—2014)

2016-01-21 06:12:00汤天甜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关键词:风险事件人民日报

汤天甜 刘 聪

官方媒体风险事件中民族形象构建的报道框架分析
——基于《人民日报》的实证研究(2011—2014)

汤天甜 刘 聪

[摘要]在汉族占主体的中国社会,少数民族的他者身份使得有关于少数民族的风险事件格外受到关注,而官方媒体在风险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声筒作用。《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受众面广,其对涉及民族的风险事件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形象的塑造以及公众对少数民族的认知。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风险事件叙事文本的框架进行分析,旨在给官方媒体有关民族形象的塑造以启发,从而构建全社会的民族大团结。

[关键词]风险事件;民族形象;官方媒体

[作者]汤天甜、刘聪,重庆大学。

一、研究背景

在汉族占主体的中国社会,少数民族的他者身份使得有关于少数民族的风险事件格外受到关注。官方媒体在风险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声筒作用,报道的话语选择、报道的倾向性等在风险事件传播过程中无形地构建了某种有关少数民族的媒介形象。风险是一种社会建构,它部分是“一种客观的伤害威胁,部分是文化和社会经验的结果”。①Kasperson,R.E.,“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Progress in Develop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Risk,”in S.Y.Kimsky & D.Golding,eds.,Social Theories of Risk,Westport,CT:Praeger,1992.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受众面广,对民族形象的塑造具有宏观性和普遍意义。本文对2011到2014年来《人民日报》关于少数民族风险事件的46篇报道进行了追溯,对其叙事框架进行了深入分析,透视官方媒体在风险事件中的民族形象媒介呈现。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情况

(一)媒体预设框架的风险呈现与遮蔽

在应对涉及民族的风险事件中,大众传播媒体主要发挥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风险事件本身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以期解决问题。其二,在报道叙事策略选择的同时,媒体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某些民族特征突出化表现,影响受众对风险的感知及对民族形象的认知。笔者以“民族”“某某族”或含有任意涉及少数民族的文本为检索词进行了检索,并结合风险事件的特征,共选取了《人民日报》2011—2014的46篇报道,统计发现标题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文本为“强烈谴责”,尤其在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中,持续发表“强烈谴责暴力恐怖犯罪”的相关评论、言论以及表达对受害少数民族区域群众的深切关心。

(二)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大致为两类:人为事故即意外风险和自然灾害事件,其中意外风险的报道主题可以继续细分为整个事件进展的报道,政府、领导者反应,国内国际各界反应,评论、言论这几类②段静雅:《新闻事件的建构与呈现——以〈人民日报〉新疆“7.5。事件”的报道为例》,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分布情况见图1。关于少数民族风险事件的报道较为集中,每年的报道基本集中于一两起事件,2011年仅有的一篇报道为“7·18”新疆暴力恐怖事件;2013年的14篇报道中,10篇关于新疆暴力恐怖案,1篇为新疆发生5.6。级地震,1篇为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发生一起故意杀人、煽动分裂国家案,1篇为甲玛矿区山体滑坡事件,一篇为西藏墨竹工卡县山体滑坡事件;2014年的31篇报道中11篇均为昆明暴恐案件的报道,2篇为香格里拉迪克宗古城火灾事件,16篇为新疆暴恐事件,2篇为常态化风险。

图1:报道主题分布情况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报道“整个事件进展”时,《人民日报》侧重于关注对暴力恐怖事件进展有利的一面、对分裂分子的处理情况以及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传播。在报道“政府、领导者的反应”时,侧重于党中央、政府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暴力恐怖分子的强烈谴责,对于安抚民心,稳定局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报道“国内、国际各界反应”时,《人民日报》侧重于社会各界对暴力恐怖分子的强烈谴责,体现整个社会的态度,与极少数暴力恐怖势力划清界限。在发表评论言论时,侧重于体现主流立场即谴责一切暴力恐怖事件,期望社会稳定团结。

(三)风险传播机制及报道方式

从风险传播机制来看,可以将《人民日报》关于风险事件的报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风险预警阶段。在涉及风险预警的31篇报道中,分析各报道的标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文本有“谴责”“暴力恐怖”“坚决维护”等,其中“谴责”出现9次,“暴力恐怖”出现19次,“坚决维护/打击”出现8次。从报道的内容来看,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事件定性,如2011年7月21日《警方称“7.18。”属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将这类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事件。(2)表明立场,即谴责一切恐怖势力,如2014年5 月1日《坚决把暴恐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

第二阶段,风险呈现阶段。涉及风险呈现的报道旨告知风险,通过告知使公众知晓存在着人为的或自然的风险,排斥一切不和谐的声音及动作,积极应对自然风险,强烈谴责及抵抗各类人为风险。

第三阶段,风险应对阶段。风险应对阶段旨在报道在风险事件发生过程之中采取的措施、办法以及事件进展,以消除社会公众的不确定性。

第四阶段,风险涵化阶段。风险涵化即风险传播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并不是一时产生的,而是在风险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人民日报》就涉及民族的风险事件的传播而言,通过对某种意识的反复性报道。如在自然灾害事件的3篇报道中,有2篇突出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对灾害事件的积极响应及应对;在41篇人为灾害事件的报道中,有17篇表现出对暴力恐怖分子的强烈谴责以及对受害群众的安抚。

选取的46篇报道中,报道类型涉及消息、评论等,其中消息占35%左右,主要为风险事件的告知,其余多为评论,以党和国家及国际社会对暴力恐怖的强烈谴责为主,几乎没有深度报道等侧重深入分析的题材,可见对风险事件的报道侧重于消息的告知以及立场的表达,对事件背后的背景、原因等的关注较少。

表1:报道方式分布情况

(四)主题基调及倾向

主题基调指的是对事件的态度。在人为暴力事件的报道中,《人民日报》表现对暴力恐怖分子的强烈谴责以及少量对境外媒体的指责。在所有的报道中,鲜明表明报道立场的有23篇,占所有报道的50%左右。

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关于强烈谴责一切暴力恐怖的报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暴力恐怖势力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二是暴力恐怖势力制造事端其目的在于挑起民族分裂情绪。三是暴力恐怖事件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国家安全问题,危害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

三、结语

总的来说,《人民日报》在关于风险事件的系列报道中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更多,突出强调党中央及国家政府对少数民族区域的高度重视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帮扶措施,通过将中国国家政府、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国际社会同暴力恐怖分子放置于冲突的两端,从各方角度出发坚定地表达对各类暴力恐怖事件及分裂势力的强烈谴责,并将此作为报道的重点。作为暴力恐怖分子,其挑起事端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受众便顺理成章地关注另一端,即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暴力恐怖分子划清界限,将少数民族群众作为受害者纳入社会公众的范围之内,以期弱化少数民族的他者身份,体现在危难之中的民族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

[4]张媛.官方媒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建构—基于《人民日报》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1979—2010)[J].国际新闻界,2013(8).

[5]郭小平.“怒江事件”中的风险传播与决策民主[J].国际新闻界,2007(2).

[6]郝永华,芦何秋.风险事件的框架竞争与意义建构——基于“毒胶囊事件”新浪微博数据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3).

[7]李春雷,凌国卿.风险再造:新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J].新闻界,2013(8).

[8]罗坤瑾.框架理论下“少数民族”议题的媒介呈现[J].当代传播,2012(5).

[9]单晓红.报纸传播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J].大理学院学报,2006(6).

猜你喜欢
风险事件人民日报
微信时代风险信息的传播与感知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医学信息(2017年20期)2017-10-10 12:15:30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何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中国经贸(2017年13期)2017-09-08 07:27:41
风险管理在门诊中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网络风险事件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中州学刊(2016年11期)2017-01-06 02:34:44